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以其多民族的地域优势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在今日舞蹈形态受现代文化冲击而面临遗失的困境下,民族民间舞蹈在云南这片享有立体社会、立体生态的大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秘境,酣畅的表达着人类发展的足迹,它的历史存在为探索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本文以认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进而屡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云南舞蹈历史中发生的舞蹈现象,追溯探索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历史;发展轨迹;舞蹈现象
人类最早在生活交流中,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思想,这便孕育了舞蹈的萌芽。这颗萌芽历经几千年的变迁,在人类社会的更迭中不断“开枝”、“散叶”、“生根”、“结果”,周而复始,不慢不怠,中国舞蹈的发展轨迹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并不例外。华夏自古而生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散落在云岭大地并至今仍世居于此的就有二十六个民族,他们代代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诉说着自己的语言,信奉着自己的崇拜,舞动着自己的生命。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云南各族人民在历史演进中所留下的足迹,在人类社会中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正是其发展轨迹中舞蹈现象的魅力所在。然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探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云南舞蹈史的堆积,而是对发展轨迹中所发生的舞蹈现象加以整合,并维持舞蹈现象在历史中的完整性。笔者在文中一方面循着历史的足迹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现象进行阐述。一方面对所发生的舞蹈现象加以整合并维护其完整性,透过发展轨迹中的舞蹈现象窥探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本质的奥秘。
1 回首往昔
数年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跨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无定性周期循环,而具有历时性的文化产物——舞蹈,无疑也附和了社会进程的流变。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演进中,云南舞蹈的发展上亦可称之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化现象。从史前生命冲动的舞蹈到奴隶乐舞再到盛行的民间舞蹈都可以通过古文献、文物、崖画、壁画等遗存,探究其各阶段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舞蹈现象的轨迹。
(1)原始洪荒时代的舞蹈萌芽。早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就说明云南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定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原始社会的史前人类艺术便是人类为生存使然而创造的无意识的生命冲动。舞蹈更是如此,在尚无语言的原始交流中,古人类通过人体动作相互沟通,并孕育了与他们生活休憩相关的舞蹈因素。例如,“沧源崖画”中的“剽牛舞”、“猎鹿舞”等数多处与舞蹈相关的崖画图像,一幅幅了了质朴的体态造型传达了人类在原始生活中采集劳动、欢庆狩猎成功、为生存生命而舞的真实愿望。正如闻一多所说:“各地域各时代任何性质的原始舞蹈都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也正如是,此间舞蹈的萌芽已悄无声息的根植在原始生活中。
(2)奴隶阶级时代的乐舞生长。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商代至隋代云南部分地区进入阶级社会,舞蹈的原始冲动也逐步被奴隶制度应运而生的乐舞取缔。从而出现乐舞奴隶、乐舞艺人等专门舞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如,晋宁出土的鎏金“青铜八人乐舞队”所展现的形象中,八名乐舞艺人盘坐于方形空间内,分为上下两层、造型各异,不难看出舞人已有了明确的分工,这种乐舞舞队正发展为舞台趋势。期间,云南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生活习俗中奠定了民族民间乐舞的雏形。例如,彝族丧葬舞蹈“喀红呗”,在彝族文献《西南彝志》“斋场的四面八方……有歌舞的男女,巧舞者手执小铃舞”[2]与现存以歌舞娱尸的场景相近。除此之外,战国时期“庄蹻入滇”第一次把中原文化引入云南以及与周边外域文化相互交流中,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促成了民族民间乐舞生长的大好时机。
(3)封建统治时代的民舞发展。奴隶制度的瓦解,终结了长年的战乱,大唐盛世的迎来为封建社会登向顶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舞蹈艺术更是以迅猛之势在各地风靡盛行。此时,云南正处于的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为了谋和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策略,南诏王异牟寻进献的《南诏奉圣乐》,不仅仅是对《天南滇越俗》等具有特色鲜明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运用精心编创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以舞“南诏奉圣乐”字,既迎合了唐王朝的政治意图又彰显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元明清时期,中原先进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飞跃,促进了云南社会文化并与当地文化相互借鉴交融,形成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形式。例如,云南现有的十多种地方民族戏剧就是各地区各民族间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产物,其中“云南花灯”的舞蹈形式亦是丰富多姿,各有裨益,独具韵味,成为云南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封建时期,礼仪乐舞、各民族的民间乐舞日趋成熟;宗教(佛、道、巫)乐舞、外域乐舞等舞蹈纷繁多样并存于世;乐府机构的建立、乐舞理论的争鸣,使歌舞表演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云南舞蹈做了奠基。
2 记忆昨天
回首漫漫长路,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到近现代以已有千百个年头。国内社会制度的动荡变革,国外侵略者的无肆行凶,在这个危机重重的特殊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奋起了保卫家园的反抗。舞蹈艺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不离自身发展的趋势下也顺应了革命的需要。在云南,“抗战花灯”就地取材,以云南独有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为题材创作的花灯歌舞剧,便适时地为各族人民打击外来侵略提供了精神支柱。一方面促进了花灯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花灯剧团”的诞生专业化、正规化的将花灯舞蹈推向新的阶段。此外,在“新秧歌运动”文艺整风的指导下,云南民间艺术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配合云南全省解放战争的需要,在群众舞蹈的热潮中,滇南的云南人民自卫军根据发生于本地的真实故事创作的《满三娘劳军》,结合了彝族“烟盒舞”的形式创作了自己的革命情感。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革命的需要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外界对云南的了解和认识,一些进步人士开始了对云南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他们走进云南民间,深入民族文艺研究,促进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加深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不得不提出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做出突出贡献的李犁、马远敏、刘金吾等老一辈舞蹈家甘之若贻的根植于云南,辛勤的采撷这丰富的民族舞蹈宝藏,默默地为云南舞蹈的明天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3 翘首今天
当代,历史已翻开新的篇章,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已随时代的发展步入新的进程。同时代下文化的相互撞击、引进、吸收,促使舞蹈的发展走向国际化、世界化的趋势也已不可避免。但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在这个多样的文明中,让云南民族舞蹈免于消逝的厄运,能立足于世,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便成为当代舞蹈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少数民族作为华夏民族的兄弟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文艺非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多次举行了相关的大型活动。笔者参加了于2013年9月9日在昆明举办第二次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展示少数民族艺术风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唱响云南声音,舞动云南形象,集中检阅近年来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新成果、新成就。[3]来自云南省各地州市的参演剧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演模式大体可划分为声乐曲与器乐曲融合一体的音乐作品形式、舞蹈诗、综合歌舞剧等,但用云南特有的俗话来说“云南的歌舞表演特点自古以来都是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故“音乐舞蹈不分家”的表演模式便成为此次文艺会演的主流趋势。每台参演剧目的体裁各异、展现形式都各有所长,既有赋予民族历来生活劳作所凝集朴实真切之美的艺术作品,也有融合强烈时代气息,现代元素的少数民族作品,例如文山州代表团出演的《踩山舞云》综合歌舞剧,中篇《丢花包》本是传统男女相互钦慕,表达爱意的民俗活动,而编导独具匠心,在舞台上运用了模拟现代科技的电话将花包在舞台上巧妙地链接了瑶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翘首今天,云南民族舞蹈虽在一定程度上随时间的消磨而被侵蚀,但这种古老的艺术在这片云岭大地上仍然保存着自己的独特韵味,并享有自身美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的奥秘或许正是这历史足迹所留下的印记吧!
4 展望未来
众所周知,认知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翘首展望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必须尊重民族民间舞蹈在云南舞蹈历史演进中的发展轨迹,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命脉——民族之“根”,才是探索未来的正道。然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要如何在文化趋同下保存自己的民族之“根”,加强自身的风格性,以免沦为“同一民族”的尴尬境地,就成为日后舞蹈工作者值得重视的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是民族之“根”,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民族之“根”的本质。这既是各民族共性的华夏民族之“根”,也是其个性的民族之“根”。以美学的视角来说,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之“美”是立足于民族之“根”的美。中国舞蹈史学泰斗王克芬老师在总结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规律时,曾提出一个明确的舞蹈美学观,她认为许多中国古代舞蹈特别是出现在敦煌壁画上的那些舞蹈形象,都是“美而不媚”。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江东教授在《我看云南舞蹈》一文中,指出舞蹈《踩云彩》用行动对这个论断做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非常有价值,同时具有榜样意义。[4]不难看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美”是在华夏民族之“根”美的范畴之内,并以其个体的民族之“美”伫立在华夏民族文化之中。镶嵌于华夏大地西南角的民族之花——云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民族文化之花亦需要协同各族人民之力,去抚育浇灌。舞蹈文化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南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以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走出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道路”。一方面传承保留,一方面与时俱进,共同守卫这片歌舞生态王国,让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富有永不凋零的生命力。
5 结语
人类活动的事实,是现实“资料”—舞蹈现象的真相。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各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的反映。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过渡中,曾经历过历史的倒退,看遍了历史的成败,可其中的优劣一览无遗反馈在民族舞蹈的灵魂之中。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辉煌中,历史的黄金阶段所享有的特色、常态毫不保留依存在民族舞蹈的精髓之中。如何看待历史,如何对待未来,都可以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航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云南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官网)[DB/OL].http://www.ynethnic.gov.cn/Item/7869.aspx.
[4] 江东.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莹(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实践。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历史;发展轨迹;舞蹈现象
人类最早在生活交流中,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思想,这便孕育了舞蹈的萌芽。这颗萌芽历经几千年的变迁,在人类社会的更迭中不断“开枝”、“散叶”、“生根”、“结果”,周而复始,不慢不怠,中国舞蹈的发展轨迹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并不例外。华夏自古而生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散落在云岭大地并至今仍世居于此的就有二十六个民族,他们代代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诉说着自己的语言,信奉着自己的崇拜,舞动着自己的生命。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云南各族人民在历史演进中所留下的足迹,在人类社会中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正是其发展轨迹中舞蹈现象的魅力所在。然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探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云南舞蹈史的堆积,而是对发展轨迹中所发生的舞蹈现象加以整合,并维持舞蹈现象在历史中的完整性。笔者在文中一方面循着历史的足迹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现象进行阐述。一方面对所发生的舞蹈现象加以整合并维护其完整性,透过发展轨迹中的舞蹈现象窥探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本质的奥秘。
1 回首往昔
数年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跨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无定性周期循环,而具有历时性的文化产物——舞蹈,无疑也附和了社会进程的流变。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演进中,云南舞蹈的发展上亦可称之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化现象。从史前生命冲动的舞蹈到奴隶乐舞再到盛行的民间舞蹈都可以通过古文献、文物、崖画、壁画等遗存,探究其各阶段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舞蹈现象的轨迹。
(1)原始洪荒时代的舞蹈萌芽。早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就说明云南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定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原始社会的史前人类艺术便是人类为生存使然而创造的无意识的生命冲动。舞蹈更是如此,在尚无语言的原始交流中,古人类通过人体动作相互沟通,并孕育了与他们生活休憩相关的舞蹈因素。例如,“沧源崖画”中的“剽牛舞”、“猎鹿舞”等数多处与舞蹈相关的崖画图像,一幅幅了了质朴的体态造型传达了人类在原始生活中采集劳动、欢庆狩猎成功、为生存生命而舞的真实愿望。正如闻一多所说:“各地域各时代任何性质的原始舞蹈都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也正如是,此间舞蹈的萌芽已悄无声息的根植在原始生活中。
(2)奴隶阶级时代的乐舞生长。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商代至隋代云南部分地区进入阶级社会,舞蹈的原始冲动也逐步被奴隶制度应运而生的乐舞取缔。从而出现乐舞奴隶、乐舞艺人等专门舞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如,晋宁出土的鎏金“青铜八人乐舞队”所展现的形象中,八名乐舞艺人盘坐于方形空间内,分为上下两层、造型各异,不难看出舞人已有了明确的分工,这种乐舞舞队正发展为舞台趋势。期间,云南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生活习俗中奠定了民族民间乐舞的雏形。例如,彝族丧葬舞蹈“喀红呗”,在彝族文献《西南彝志》“斋场的四面八方……有歌舞的男女,巧舞者手执小铃舞”[2]与现存以歌舞娱尸的场景相近。除此之外,战国时期“庄蹻入滇”第一次把中原文化引入云南以及与周边外域文化相互交流中,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促成了民族民间乐舞生长的大好时机。
(3)封建统治时代的民舞发展。奴隶制度的瓦解,终结了长年的战乱,大唐盛世的迎来为封建社会登向顶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舞蹈艺术更是以迅猛之势在各地风靡盛行。此时,云南正处于的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为了谋和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策略,南诏王异牟寻进献的《南诏奉圣乐》,不仅仅是对《天南滇越俗》等具有特色鲜明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运用精心编创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以舞“南诏奉圣乐”字,既迎合了唐王朝的政治意图又彰显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元明清时期,中原先进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飞跃,促进了云南社会文化并与当地文化相互借鉴交融,形成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形式。例如,云南现有的十多种地方民族戏剧就是各地区各民族间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产物,其中“云南花灯”的舞蹈形式亦是丰富多姿,各有裨益,独具韵味,成为云南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封建时期,礼仪乐舞、各民族的民间乐舞日趋成熟;宗教(佛、道、巫)乐舞、外域乐舞等舞蹈纷繁多样并存于世;乐府机构的建立、乐舞理论的争鸣,使歌舞表演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云南舞蹈做了奠基。
2 记忆昨天
回首漫漫长路,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到近现代以已有千百个年头。国内社会制度的动荡变革,国外侵略者的无肆行凶,在这个危机重重的特殊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奋起了保卫家园的反抗。舞蹈艺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不离自身发展的趋势下也顺应了革命的需要。在云南,“抗战花灯”就地取材,以云南独有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为题材创作的花灯歌舞剧,便适时地为各族人民打击外来侵略提供了精神支柱。一方面促进了花灯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花灯剧团”的诞生专业化、正规化的将花灯舞蹈推向新的阶段。此外,在“新秧歌运动”文艺整风的指导下,云南民间艺术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配合云南全省解放战争的需要,在群众舞蹈的热潮中,滇南的云南人民自卫军根据发生于本地的真实故事创作的《满三娘劳军》,结合了彝族“烟盒舞”的形式创作了自己的革命情感。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革命的需要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外界对云南的了解和认识,一些进步人士开始了对云南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他们走进云南民间,深入民族文艺研究,促进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加深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不得不提出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做出突出贡献的李犁、马远敏、刘金吾等老一辈舞蹈家甘之若贻的根植于云南,辛勤的采撷这丰富的民族舞蹈宝藏,默默地为云南舞蹈的明天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3 翘首今天
当代,历史已翻开新的篇章,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已随时代的发展步入新的进程。同时代下文化的相互撞击、引进、吸收,促使舞蹈的发展走向国际化、世界化的趋势也已不可避免。但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在这个多样的文明中,让云南民族舞蹈免于消逝的厄运,能立足于世,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便成为当代舞蹈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少数民族作为华夏民族的兄弟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文艺非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多次举行了相关的大型活动。笔者参加了于2013年9月9日在昆明举办第二次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展示少数民族艺术风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唱响云南声音,舞动云南形象,集中检阅近年来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新成果、新成就。[3]来自云南省各地州市的参演剧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演模式大体可划分为声乐曲与器乐曲融合一体的音乐作品形式、舞蹈诗、综合歌舞剧等,但用云南特有的俗话来说“云南的歌舞表演特点自古以来都是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故“音乐舞蹈不分家”的表演模式便成为此次文艺会演的主流趋势。每台参演剧目的体裁各异、展现形式都各有所长,既有赋予民族历来生活劳作所凝集朴实真切之美的艺术作品,也有融合强烈时代气息,现代元素的少数民族作品,例如文山州代表团出演的《踩山舞云》综合歌舞剧,中篇《丢花包》本是传统男女相互钦慕,表达爱意的民俗活动,而编导独具匠心,在舞台上运用了模拟现代科技的电话将花包在舞台上巧妙地链接了瑶族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翘首今天,云南民族舞蹈虽在一定程度上随时间的消磨而被侵蚀,但这种古老的艺术在这片云岭大地上仍然保存着自己的独特韵味,并享有自身美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的奥秘或许正是这历史足迹所留下的印记吧!
4 展望未来
众所周知,认知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翘首展望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必须尊重民族民间舞蹈在云南舞蹈历史演进中的发展轨迹,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命脉——民族之“根”,才是探索未来的正道。然而,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要如何在文化趋同下保存自己的民族之“根”,加强自身的风格性,以免沦为“同一民族”的尴尬境地,就成为日后舞蹈工作者值得重视的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是民族之“根”,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民族之“根”的本质。这既是各民族共性的华夏民族之“根”,也是其个性的民族之“根”。以美学的视角来说,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之“美”是立足于民族之“根”的美。中国舞蹈史学泰斗王克芬老师在总结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规律时,曾提出一个明确的舞蹈美学观,她认为许多中国古代舞蹈特别是出现在敦煌壁画上的那些舞蹈形象,都是“美而不媚”。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江东教授在《我看云南舞蹈》一文中,指出舞蹈《踩云彩》用行动对这个论断做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非常有价值,同时具有榜样意义。[4]不难看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美”是在华夏民族之“根”美的范畴之内,并以其个体的民族之“美”伫立在华夏民族文化之中。镶嵌于华夏大地西南角的民族之花——云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民族文化之花亦需要协同各族人民之力,去抚育浇灌。舞蹈文化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南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以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走出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道路”。一方面传承保留,一方面与时俱进,共同守卫这片歌舞生态王国,让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富有永不凋零的生命力。
5 结语
人类活动的事实,是现实“资料”—舞蹈现象的真相。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各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的反映。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过渡中,曾经历过历史的倒退,看遍了历史的成败,可其中的优劣一览无遗反馈在民族舞蹈的灵魂之中。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辉煌中,历史的黄金阶段所享有的特色、常态毫不保留依存在民族舞蹈的精髓之中。如何看待历史,如何对待未来,都可以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航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云南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官网)[DB/OL].http://www.ynethnic.gov.cn/Item/7869.aspx.
[4] 江东.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莹(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