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何以能夺得曹家天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懿本不屑于为宦官后代曹操所用,被迫出仕曹操幕府,采取了“潜龙勿用”的态度。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懿给曹操打工12年,只当过两次军师,而且还是与别人一起出的主意。
  一次是215年打下汉中张鲁后,司马懿建议进一步直捣成都,曹操说人苦不知足,“得陇望蜀”,没有采纳。据说曹操后来连肠子都悔青了。
  第二次是219年,关云长攻打襄阳,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战死,中原震动。曹操本人一直居住在邺(今河北临漳县),担心许都的汉献帝会受到威胁,想要迁都。司马懿分析说,关羽得志,孙权必不乐意,我们可以联络孙权,让他袭击关羽的荆州后方,允诺封以江南之地。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孙刘翻脸。
  司马懿这位军师,端的了得。仅两次献计,采纳就赢了;没有采纳,就后悔了。
  军师如何掌兵权?
  208年六月,曹操为丞相,司马懿来到曹操帐下。其时郭嘉刚死不久,司马懿没有进入曹操智囊团的第一梯队,处在历练培养阶段。《晋书·宣帝纪》说,曹操让他与太子(应该称世子)游处。司马懿(179-251)时年30岁,比曹丕(187-226)大8岁。曹丕被立为魏国世子,是司马懿入幕9年之后的事。

  只是当荀彧(163-212)、荀攸(157-214)先后去世,司马懿才开始走到前台。与司马懿同时的谋士还有刘晔(?-234)、陈群(?-237)、蒋济(188-249)等人。陈群是曹魏九品中正制首倡者。前面提到的司马懿所献二计,从汉中取成都之计,是刘晔提到过的;联络孙权牵制关羽,是司马懿与蒋济一起提出的。在整个曹操时期,司马懿并不显山露水。所谓曹操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词。
  司马懿与曹丕的关系亦师亦友。曹丕“四友”中,吴质、朱铄,性格急躁轻佻,陈群长于内政,不懂军事。司马懿为人持重,有文韬武略。但在曹丕时代,司马懿很少领军出征。对付东吴,先有大将军夏侯惇(?-220),其后是征东大将军曹休(?-228)领兵镇遏;对付蜀汉,中军大将军曹真(?-231)独当一面。诸葛亮(181-234)六出祁山,前四次都是与曹真对阵。魏文帝曹丕给司马懿的任务是,“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还说,曹参虽然军功很大,高祖最重视的还是萧何,有你在后方,使我无后顾之忧。把司马懿比做萧何。
  司马懿带兵出征,是在魏明帝曹叡(204-239)时期。在曹休、曹真病死战场之前,司马懿已经参与部分军事行动,比如,226年迎击东吴的来犯,227年奇袭降而复叛的蜀将孟达。在曹叡对于东吴和蜀汉的主动进攻中,司马懿也曾受命配合二曹(曹休、曹真)作战。二曹去世之后,司马懿才获得挂帅出征、独当一面的机会。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中,司马懿镇守关中,使蜀军求战不得,活活把诸葛亮拖死。在曹魏军中,司马懿的地位骤然上升,被任命为太尉。
  最终奠定司马懿在曹魏军中首出地位的,是平定了辽东公孙政权的战争。辽东地区在曹操和曹丕时代对于中原政权就是若即若离,从汉末的公孙度到公孙渊,公孙家族控制辽东,已历三世,与曹氏家族在曹叡时正好经历三世相对应。公孙度当年的辽东太守,还是董卓任命的。官渡之战后,继承父位的公孙康,把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的首级送给曹操,得以立功保全。公孙康死后,因嗣子公孙渊年幼,让弟弟公孙恭继位,220年,曹丕继位,封之为车骑将军、平郭侯,羁縻而已。228年公孙渊长大后,叔父不生育无子嗣被迫退位,公孙渊夺回权力,魏明帝也睁一眼闭一眼,双方相安无事。
  公孙渊曾试图联络东吴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魏,魏明帝已经不耐,只是吴蜀乃是大敌,尚且容忍罢了。237年,公孙渊居然自称燕王,就超出了曹叡的忍耐极限了。拔掉辽东这颗钉子,是曹魏几十年来想做而没有下决心去做的事情。现在,司马懿被赋予了这个任务。238年正月,司马懿被从关中前线调来,前往辽东。行军途中,淫雨不停,十分艰难,许多人提出撤销这次军事行动。但是,曹叡却对司马懿信心满满。魏军连行军进击到平定凯旋,一年搞定,就像出发前陛见魏明帝曹叡时,司马懿所承诺的那样。
  托孤与政变
  239年正月,司马懿凯旋途中,被要求直接回到关中前线去,无需来洛阳陛见。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连接受皇帝嘉奖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很蹊跷吗?蹊跷就蹊跷在魏明帝病重,曹家人大约已经忌惮司马懿了。魏明帝身边的托孤之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與曹叡关系特别亲密),以及曹肇(曹休之子)、曹爽(曹真之子)、秦朗(其母杜氏为曹操之小妻,秦朗本人在曹府长大,受到曹操特别的喜爱)、夏侯献(与曹家有特殊关系的夏侯氏之子)。这些人建议司马懿从辽东回来后直接到关中去,不必来京。这说明,司马懿一开始是被排除在中枢顾命大臣之外的。
  但是,半途中,曹叡又突然下诏召司马懿,火速进京陛见。司马懿前后接到两份不同的诏书,知道朝廷情况有变。日夜兼程赶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说,是孙资、刘放这两位“大内高手”(二人是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担任侍从秘书之职),改变了曹叡的主意。具体细节,本文无法讨论,但有一点却可以确认,尽管最后时刻曹叡决定启用曹爽、司马懿合作模式,辅佐年仅8岁的养子齐王曹芳继位,但是,曹家人对于雄才大略的司马懿有所疑忌,是毫无疑问的。几年之后,随着齐王曹芳年龄的增长,罢黜司马懿的兵权,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遗憾的是,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曹爽所重用的干部中,如何晏(其母也是曹操的小妻,从小在曹家长大,娶曹家公主为妻)等人,荒诞放浪,排斥异己,朝野侧目,只会加速曹爽的灭亡。
  曹爽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他想排挤的对手,远比他自己有本事有谋略。第二,他信任的帮手,都是轻佻狂妄之人。第三,有本事的人,如号称“智囊”的桓范,曹爽却不相信。除了这些问题以外,还有曹爽本人并不过硬,他骄奢淫逸,贪恋富贵,大权在握,却不懂得用权,自然就会给司马懿留下翻盘的机会。   曹爽兄弟经常一起出洛阳城游玩。桓范提醒他,你们一起离开京城,一旦有人把城门关了,不让你们回洛阳,控制不住局面,怎么办?曹爽说谁敢呢!
  249年正月,真的就出事了。十年前的正月,魏明帝托孤,十年后的正月初六,皇帝曹芳带着曹爽兄弟,到城外高平陵去拜谒皇陵。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拿出武器,给城外的皇帝送去表文,指责曹爽,背弃顾命,祸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伺察至尊,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要求皇帝罢免曹爽及其兄弟的兵权。
  司马懿还给了对方一个诱饵,说你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了,保你性命无虞,并指洛水为誓。司马懿特地派曹爽信任的官员尹大目传达这个信息。曹爽就犹豫了,第一,鱼死网破跟司马懿干的话,怕自己干不过;第二,死拼的话,我们在洛阳的娇妻美妾、金银财宝不都没了吗?曹爽犹豫了一宿,决定投降,以为若认输的话,交出兵权,也许司马懿会给他一条命,做个富家翁得了。
  老谋深算的大司农桓范,号称智囊,特地跑出城外,劝阻曹爽,并且跟他讲,匹夫手握人质,还求活命呢,何况你跟着天子呢?像你现在这样身份,你怎么能够投降,怎么能回去过平静的富家翁生活?你看看,这儿到许昌,不过半宿路程,许昌有钱财、有武库,周边有屯田,大司农军印,我也带着(大司农主管屯田)。桓范要曹爽以天子的名义直接与司马懿对着干!可是,正如蒋济跟司马懿讲的,桓范虽然有智慧,但是驽马恋栈豆,曹爽一定不会听桓范的。所谓“驽马恋栈豆”,是说曹爽不想吃苦拼斗,他那点出息,就想守住现有的荣华富贵。
  蒋济是对的,桓范看错人了。桓范痛心疾首地哭着说,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生你这几个兄弟,真是猪狗不如啊!唐人赵蕤《长短经》(讲谋略的书)曾多处引用桓范的言论,显示出其有谋略智慧,可惜,他看错了人,栽在了曹爽手里。
  最后,曹爽束手就擒,司马懿没有兑现不杀的承诺。曹爽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桓范也搭了性命。曹魏的大权完全掌控在司马懿手里了。
  考察一下249年导致司马懿上位的高平陵政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司马懿能够动员一切力量对付曹爽。除了老臣蒋济之外,永宁宫太后也为他背书。“智囊”桓范与曹爽关系密切,但司马懿最初仍然让桓范占据中领军曹羲大营,只是桓范听从儿子的话逃出洛阳城追随曹爽去了。他还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往游说曹爽归降。尽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是司马懿战胜曹爽的重要原因。

  淮南三叛
  在司马家族掌握曹氏政权的过程中,淮南有三次反叛。
  第一次是司马懿政权夺权不久的事情。淮南驻军统帅王凌反对司马懿,甚至想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195-251)为帝。王凌的儿子王广坚决反对。他说,凡举大事,应顺应民情民意。曹爽骄奢淫逸,何晏等虚华不治,他们提出的一些政改措施,不接地气,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为什么他们权势震天下,一朝被杀,“百姓安之,莫之或哀”,老百姓无动于衷呢?因為他们的作为失去民心了!反观司马懿,虽然居心难测,但“事未有逆”,他能“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曹爽所为恶政,必加纠正,夙夜菲懈,以恤民为先。何况其父子兄弟,并握兵要,要消灭司马氏是不容易的。王广的话,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司马懿做事很靠谱,高平陵政变,尽管司马懿诛杀了数以千计的反对派,但是,社会上秩序井然,因为曹爽集团不得人心。
  第二次是司马师执政时期。此时,东吴方面是太傅诸葛恪执政。253岁末,曹魏方面三路伐吴,东吴老将丁奉,利用魏将的轻敌,勇敢地击败魏军东路人马,魏军其余两部也烧营而遁。朝野上下都要求严惩失败军将,但司马师引咎自责,只是削夺了担任前线监军的胞弟司马昭的爵位。当时,在北方战场上,雍州刺史提出征调并州兵力北伐胡人,引起雁门等地胡族造反。司马师也说是自己决策失误,并不诿过与人。
  《资治通鉴》在这里引用了东晋学者习凿齿的评论说:“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赞扬司马师主动承担过失,事业因而兴隆。“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丧,上下离心,贤愚解体,谬之甚矣!”作为执政官,如果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总是把功劳据为己有,掩盖自己的过错,就会失去人心,所谓“上下离心,贤愚解体”。一个国家领导人,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暂时有失败,最终会取得胜利的!
  第三次发生在254年,淮南再一次举兵反对司马家族控制朝政。这回领头的是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结果是文钦投降了东吴,毌丘俭逃窜时被村民所杀。次年,司马师去世,司马昭继续控制魏朝的大权。司马氏取代曹魏的传言也愈演愈烈。有人以这样的话去试驻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诸葛诞断然拒绝。这引起了司马昭的警惕,于是,调诸葛诞入朝为司空,明升暗降,夺其兵权。诸葛诞立即起兵反抗。257年,司马昭奉太后及皇帝率领数十万大军前往征讨。东吴方面,派出文钦父子与吴将一起,领兵救援寿春。
  在战争过程中,司马昭能够收回成命,改而采纳前方司令官镇南将军王基的正确意见,取得关键的胜利。文钦在叛军内讧中被杀,文钦的二个儿子归降,司马昭不计前嫌,并且允许文钦之子以礼葬父。
  《资治通鉴》仍然是引用习凿齿的评论,分析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的成功之道,认为,创建基业,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路数,“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既不能穷兵黩武,也不应有东郭之仁。这一仗,司马昭能获得巨大成功,关键是能够刚柔兼济,通权达变,以征服人心为上。“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以武力攻之,以文德恰之,以这种方式来经营天下,谁能够阻挡呢?
  司马家族为什么能赢?
  公元263年,司马昭运筹帷幄,摧枯拉朽般地平定了蜀汉。战前,东吴有人对能否成功表示怀疑,议论说,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指淮南三叛等事),如今又劳师远征,必将大败。有识之士张悌回答说:“不然。”他从曹操数落起,“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曹操的统治,崇尚智(诈)力,忽视文教,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魏文帝曹丕只当了不到六年皇帝,自己不会打仗,却热衷于征战,无有宁岁。魏明帝曹睿统治的十三年,《资治通鉴》用大量篇幅,记载各位大臣从不同的角度,批评曹睿穷奢极侈,劳民伤财的种种行为,言辞十分激烈。他们批评“陛下不战战业业,念崇节约,而乃奢靡是务”,提出“夫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者,鲜不危殆”。可见张悌的言论是完全有根据的。
  与曹氏家族三代无恩信于民相反,这位敌国的知识分子认为,“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司马氏父子是改革了曹魏三代弊政的人,所以,淮南三叛,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司马氏父子执政期间,“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相反,蜀汉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不仅双方强弱不同,而且智算谋略,也是司马氏更胜一筹,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只是司马氏得手,对我东吴未必有利,令人担忧啊。
  分析这些当时人的议论,我们得出什么印象呢?司马氏家族能够夺取曹氏政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曹家政权领导人有问题,曹操是有威而无恩德于民,在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上,做得不够完善,民众畏惧而不怀德。曹丕、曹睿不仅是吃父祖的老本,而且给人民带来的是痛苦和残政,积弊很深。至于几位小皇帝(曹芳、曹髦、曹奂)都是窝囊废,曹芳“好亵近群小,游宴后园”(何晏都如此劝谏,可见不是诬陷之辞)。曹髦鲁莽行事,如同匹夫。在集权时代,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对于国家安全与治理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另外一方面,司马氏家族则表现得完全不一样,他们在操作层面,懂得刚柔兼济,懂得笼络人心,革除弊政,赢得人心。如果认为司马家族完全凭阴谋诡计就能够得天下,是过于简单了。
其他文献
广州地铁内拥挤的人潮。  时针指向7点,闹钟如常响起。张楚迅速地翻了个身,起床洗漱,跟着哄一下正在闹腾的2岁女儿便出门。她需要在9点前回到位于珠江新城的工作单位。  三年前,当她初次搬到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雅居乐富春山居小区,意识到通勤时间可能至少达到一个小时的时候,颇为不适应。不过后来在工作中闲谈,她得知这样的距离正是普遍不过,甚至不算远的时候,心理上渐渐接受了。这是这块CBD区域的上班族常
不久前,在汽车界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某汽车质量调查机构发布了一份跨国汽车品牌的调研报告,调查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工厂生产出的同一品牌汽车,在品质上“并无二致”,甚至有部分已经超越美国工厂。已经被中国吉利收购的沃尔沃汽车的全球总裁汉肯·萨缪尔森也表示,一些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汽车质量差于国外汽车,“这是一种偏见”。  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婴儿奶粉加强了生产控制和质量检测,但庞大的出国出境购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现实危险:企业董事会闭门做出的貌似正确的决定,结果就像是音盲在隔音室作曲一样。当房门打开、决定公布时,很显然人们发现,董事会通常与世界经济和社会现实大大脱节。  以高管薪酬为例。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可以拿出复杂的公式为自己开脱,头头是道地论证,但通常他们的决定和常识根本格格不入。  董事会成员需要反思他们在董事会做了什么,在这方面,就个人而言,董事应该以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2012年夏天,河南省公务员局抽调人员,分赴全省多个市、县、乡镇,就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公务员年龄结构有老化趋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存在“庸、懒、散”,以及缺编、超编与混岗并存等现象。  公务员的缺编与超编  1993年以来,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中国的干部体制和干部队伍逐步进入“公务员时代”。公务员考录的根本在于把好了党
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就是丝绸。而丝绸制造技术的西传,则是丝绸之路上众多浪漫的故事之一。  據载,七至八世纪的于阗,流传着一个关于于阗国丝织业开端的传奇故事,故事说,于阗国王为获得蚕种而向东汉皇帝求亲。被许亲后,于阗国王命于阗使者私下告知汉家公主,嫁到于阗后若想继续穿丝绸衣服,就必须随身带来蚕种。公主认为有理,就将蚕种藏于凤冠之中。当送嫁车队行至边境时,守边官员依例遍搜行囊,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凤冠,蚕
有一部电影叫《钢的琴》。  它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东北一家鋼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  “钢”,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隐喻。  电影充满了回忆似的忧伤,充满了颇有年代感的温情。一晃,那一幕,在现在钢铁企业“去产能化”和分流安置50万人的背景下,又悄然出现。  但时代已经不同了。  作为近现代国家实力的一种“指标”
奔波数地,忙完采访,终回家中,本想安靜写稿,但楼下,电锯声一直不断传来。接着,是一截截木头砸在地上或装车运走的声音。我知道:小区物管请来了工人,他们正在紧张“善后”。  这一切,都和台风“山竹”的光顾有关。印象中,自我入住这小区7年来,每逢台风,小区内总有不少树木倒下。  “逢台风必倒”的现象,引发我的注意,它再次向我们强调一个很普通的常识:欲速则不达。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们会发现:风来树倒,已
中国社科院研究机构近日发布“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广州在国家交通中心指数排行榜名列全国第一。图为列车驶出广州南站  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8.52%,即差不多六成的中国人属于城镇人口。这个数字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值就超过了70%。  但从绝对值看,中国的城市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  從1949年建国开始计算
2014年12月1日,非洲首条中国标准现代化铁路在尼日利亚铺通, 中国企业培训了大批尼日利亚铁路工人。  2015年2月初,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来华签收了数份投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政府对阿方采用中核集团新型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建设本国压水堆核电站进行资金支持的保证协议。虽然签约后阿方仍有可能引入其他核电公司竞标,但中核集团因有中国政府背书而独具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交加持对于中国国企攫
八月的广州骄阳似火,在前往广州中新知识城南安置小区的路上,短短一段路就热得汗流浃背。然而,进入房间后,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因为空调已经早早开启了。  原来,在刚走进小区时,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配电综合班班员李彦豪就已通过手中的IPAD,远程启动了室内的空调,好让我们免受那漫长的“等待室内降温之苦”。  在李彦豪手中的IPAD里,各种家居电器的图标琳琅满目,点击不同的图标,便可执行相应的操作:为电热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