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价值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27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90后”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心理疏导正以独特的工作角度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对高校辅导员也提出一个全新的要求,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疏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2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面对着在思想上更为前卫和独立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况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及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生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政教育方式,突出“大班制”,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在广度方面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强调集体帮教。但是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大班制”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二是通过辅导员的个别谈话及班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深度上比“大班制”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高校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课堂外最具有效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相对于思政课的专职教师相比,担负着更多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辅导员与思政专职教师若能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则更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果,做到价值导向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外在强制与自觉内省相结合以更好的解决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品质及心理素质的好坏将制约着人的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教育对象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1]另外,在现代各种文化思潮泛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更好的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单单靠开会、听报告及课堂上的说教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将课堂上、网络上及电视广播当中的信息运用心理疏导手段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落实在行动当中,成为日后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应用心理疏导的协调功能、动力功能及塑造功能来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及理解能力。
  三、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应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及属性。因此,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则表现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学生及教师感受到其有效性,[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具有如下功能。
  1.认知功能
  心理疏导能够引导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有效的弥补了思政教育的空洞性。单纯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让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念,学生往往觉得看不见、摸不着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若辅导员及上课教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使学生们明白,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自身协调发展的指导。通过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移情能力,从而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绪调控及培养情感的功能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藏独分子扰乱我驻外使馆等卑劣行径激怒了国人,许多大学生通过论坛等多种方式要求上街游行及抵制家乐福等,辅导员可利用这些事件因势利导,将学生的负面情感和过激行为转变为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通过疏导反尔将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的事情。
  3.意志培养及塑造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面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固然可以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问题,这些问题单靠理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正确的使用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减少消极影响,增加前进的动力。在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化,各种思潮泛滥,这些变化和影响不可必免的会影响到处在象牙塔中的高校学子们,使其心态发生变化,在面对荣誉、诱惑及择业时心理会发生失衡,这就需要辅导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诱导,规范其行为,让学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够触碰的,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名利,抵御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将积极的价值观及指导思想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   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的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原则。思政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人的性格与喜好皆不相同。因此心理疏导要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所带学生的性格等各方面情况做到区别对待。目前,越来越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进入了高校,他们的生活、成长及文化背景与汉族的学生还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在工作中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要给予他们心理及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尽快使他们融入到汉族的大家庭中来。
  (2)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各种媒介传递的信息的吸收、理解、择取、整合、内化及执行统一的过程。[2]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教育内容,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过程,将理论成篇的“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学生能够理解多少,吸收多少则重视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学生能够接受及听的懂的语言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应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工作中要坚持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毅力贯彻始终。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与动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用心。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师会认为该同学思想不够积极,缺乏团队意识。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关爱与引导的方式,完整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特殊因素,从而才能真正发现教育学生的合适途径,也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效果。[2]
  (4)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心理疏导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归根到底精神要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要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提高其良好的应对困难的素质。
  四、结束语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在各高校当中已取得广泛的认识。随着各种心理疏导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必然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当中与时俱进。心理疏导必然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郝文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把握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23.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