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博客在互联网上从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已呈燎原之势,形成了对传统传播媒体的强大冲击,并在新闻领域乃至社会领域引发了许许多多的是非问题。其实,博客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那么,对这一新的传播现象的认识,必须摒弃感情用事,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给予辩证的思考分析。
思考之一:博客是个人传播工具也是社会舆论阵地。
表面上看,博客不隶属于具体的单位组织,具有明显的个人性。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房间。博客可以在网上提供在各地未加过滤的目击报告;也可以作为自由撰稿人和评论员自由自在地谈论时事,针砭时弊;可以作为宣泄个人情绪的渠道,也可以展示那些本属于个人私密的东西。因此,博客纯粹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
但从另一方面看,博客又可以通过“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将这些个人的信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而这些“个人”的信息一旦流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它们就成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载有“克林顿绯闻案”的德拉吉博客网站能够压倒所有美国主流媒体的风头,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为美国的“意见领袖”;这也是为什么像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芙蓉姐姐等能够靠展示自己的隐私而引爆网络,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网络明星。
通过对博客传播机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博客既是个人传播的工具又是舆论的阵地,博客在享有法律赋予个人的自由的同时又必须承担社会赋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思考之二:博客传播中“点”与“面”的重新组合。
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它集人类所有的传播方式于一体,也就是说在网上既有“点对点”的个人传播,也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不同的是网络传播不像传统的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两种传播方式常常交错在一起。从技术层面讲,网络传播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计算机及外设用网络联结起来,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就像书信、电话一样,是个人传播的工具。但网络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又使它绝不是个人传播简单的回归。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同样是网络传播,博客与Email、BBS、ICQ相比,是一个更为完整、更为严肃的沟通工具。Email往往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点对点”的告知或反馈;BBS提供的是网民们随意发言的聊天室;ICQ只是个人或小群体之间的对话,三者虽然都可构成交往的方式,但也仅此而已,其信息传播的结果只是一个个离散的点。博客则不同,它具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得“个人日志”在时间纬度上呈现一个完整的个体或者一个方面的完整形态。因此,博客传播表现出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复合方式。
从表面上看,博客似乎完全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露或个人思想的宣泄。然而,博客精神的核心并非寻求自我娱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博客以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体现了一种互动中的利他共享精神。一个优秀的博客是不封闭自己的,他会不拒绝与他人的交流,而且乐于主动与他人沟通。在此意义上讲,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有人把博客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记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学习、研究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记,将日常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反馈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思考之三:博客传播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博客传播的特性,特别是对表达的主体、内容、方式没有限制,给大众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提供了各种声音博弈的场域,在各种声音的碰撞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网络传播。博客传播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多元,博客的门槛很低,任何人,从草根到精英,从记者到政客,都可以成为拥有博客的个人;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比如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应用博客。内容多元,博客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主要传播新闻的新闻博客,有提供专业知识的专业博客,也有专门抒发情感,记录个人生活的个人博客。有人做过调查,目前博客主要以感性生活为主,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81.3%,其次是娱乐休闲,其比例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34.4%。动机多元,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写作博客的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异。有调查显示,77%的博客用户同意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54%的博客用户同意“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源”;一部分人同意“与其他博客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还有少数认同通过博客“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而最少被选择的一项是“通过博客成为某圈子的焦点人物”。
然而,不同的博客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通过网络传播向社会或他人公开自己。博客虽然突出了个人性,但也同时强化了自身的社会性。无论博客是什么身份,出于什么动机,传播什么信息,要达到自己博客的目的,就必须经过社会的验证,得到他人的认可。当然,博客可以忽视社会或他人的存在而随心所欲,但却未必能获取博客的社会价值。人们常说:“我的博客我做主”,但却未必能主宰自己博客的命运,“木子美”的博客能红得一时,却红不了一世,便说明这个道理。尊重社会的验证和他人的认可,是博客的生命所在。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博客由于无把入关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对博客的必然验证和他人对博客的自觉认可,则形成了博客“游戏”的“潜规则”,为博客标明了生存的底线,这说明博客传播毕竟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制约。尽管它不能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博客,但却潜在地规定着博客的“优胜劣汰”。承认博客传播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博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学会利用优势加强对博客的管理。
思考之四:博客在全民化传播中生根与在分化传播中的发展。
人们把2005年称为“中国博客元年”,博客以飓风式传播速度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众扩展到全民。全民博客化的运动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一场革命,并造就了博客传播的辉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经过各大网站艰难的草根式推介,目前,博客已从在全民化传播中生根而演变为在分化传播中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欣喜看到各大网站都在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博客社区”或“博客家园”,并在各自的旗帜下组织聚集起典型的博客群体。比如,“新浪网”的“明星和名家博客群”、“搜狐网”的“IT、财经博客群”,“网易”的“部落博客群”,“博客网”的“草根博客群”,“天涯网”的“人文情感博客群”,“人民网”的“主流文化博客群”等。
事实上,从全民博客到博客群的形成,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是博客传播的分化,而应更准确地理解为是分化中的整合。整合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博客在传播中有了较明确的角色定位。不同的博客群各负其责,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巩固了博客传播的成果,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博客传播的主题,扩展了博客传播的范围,提高了博客传播的档次,为世人接受博客传播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其次,博客群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博客的传播。全民的参与虽然带来博客的兴盛,但过分的自由又使得博客传播陷入无序的混乱,表面的繁荣掩盖着潜在的危机。整合后博客群的形成,从主观上讲,树立了鲜明的博客意识;从客观上讲,形成了博客传播的新格局,促使了博客传播由无序走向有序,同时也为有效地管理博客传播创造了条件。
再次,博客传播的分化中的整合,彰显了博客传播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揭示博客传播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博客群中,明星和名家博客群”为实力雄厚的主力军;“草根博客群”组合成了推动博客传播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主流文化博客群”代表了未来博客传播的方向;“IT、财经博客群”和“人文情感博客群”表现出了博客传播与文化创造及消费的最佳结合,而“部落博客群”则展示了博客商业化的美好前景。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博客传播由全民化到分化的过程,看作博客传播未来模式的探索过程或博客生态的选择过程。这种有意义的探索,表现出了博客传播的逐渐成熟和稳妥发展。当然,今天为博客传播而欢呼胜利还为时过早,但博客传播以博客生态群落的形成为标志迈上了新的台阶,开创了博客传播的新局面是毋庸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向人们昭示:博客传播也有规律可循,博客传播管理也要讲究科学。
思考之五:博客传播的“无人把关”与有意识的监管。
“无人把关”使得博客传播有了自己的特色,也使得博客传播由于缺少监管而混乱不堪。问题的关键是,“无人把关”不等于不应该监管,也不等于不能监管。
目前博客可以说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与此同时,侵犯他人姓名权、名誉权和人格权的违法乱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博客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甚至有人开始否定博客的合理存在。人们渴望着博客传播能健康发展,渴望博客传播能有一个绿色的环境。
博客传播应该加强监管,博客传播却难以监管,看来这对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困扰着我们,自然也会促使我们去努力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建立博客传播的正常秩序,规范博客传播的方式,努力做到“活而不乱”,不仅关系着博客传播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着互联网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编校:郑艳
思考之一:博客是个人传播工具也是社会舆论阵地。
表面上看,博客不隶属于具体的单位组织,具有明显的个人性。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房间。博客可以在网上提供在各地未加过滤的目击报告;也可以作为自由撰稿人和评论员自由自在地谈论时事,针砭时弊;可以作为宣泄个人情绪的渠道,也可以展示那些本属于个人私密的东西。因此,博客纯粹是一个自由状态的人的自发行为。
但从另一方面看,博客又可以通过“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将这些个人的信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而这些“个人”的信息一旦流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它们就成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载有“克林顿绯闻案”的德拉吉博客网站能够压倒所有美国主流媒体的风头,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为美国的“意见领袖”;这也是为什么像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芙蓉姐姐等能够靠展示自己的隐私而引爆网络,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网络明星。
通过对博客传播机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博客既是个人传播的工具又是舆论的阵地,博客在享有法律赋予个人的自由的同时又必须承担社会赋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思考之二:博客传播中“点”与“面”的重新组合。
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它集人类所有的传播方式于一体,也就是说在网上既有“点对点”的个人传播,也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不同的是网络传播不像传统的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两种传播方式常常交错在一起。从技术层面讲,网络传播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计算机及外设用网络联结起来,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就像书信、电话一样,是个人传播的工具。但网络传播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又使它绝不是个人传播简单的回归。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同样是网络传播,博客与Email、BBS、ICQ相比,是一个更为完整、更为严肃的沟通工具。Email往往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点对点”的告知或反馈;BBS提供的是网民们随意发言的聊天室;ICQ只是个人或小群体之间的对话,三者虽然都可构成交往的方式,但也仅此而已,其信息传播的结果只是一个个离散的点。博客则不同,它具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得“个人日志”在时间纬度上呈现一个完整的个体或者一个方面的完整形态。因此,博客传播表现出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复合方式。
从表面上看,博客似乎完全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露或个人思想的宣泄。然而,博客精神的核心并非寻求自我娱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博客以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体现了一种互动中的利他共享精神。一个优秀的博客是不封闭自己的,他会不拒绝与他人的交流,而且乐于主动与他人沟通。在此意义上讲,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有人把博客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记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学习、研究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记,将日常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反馈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思考之三:博客传播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博客传播的特性,特别是对表达的主体、内容、方式没有限制,给大众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提供了各种声音博弈的场域,在各种声音的碰撞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网络传播。博客传播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多元,博客的门槛很低,任何人,从草根到精英,从记者到政客,都可以成为拥有博客的个人;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比如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应用博客。内容多元,博客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主要传播新闻的新闻博客,有提供专业知识的专业博客,也有专门抒发情感,记录个人生活的个人博客。有人做过调查,目前博客主要以感性生活为主,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81.3%,其次是娱乐休闲,其比例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34.4%。动机多元,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写作博客的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异。有调查显示,77%的博客用户同意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54%的博客用户同意“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源”;一部分人同意“与其他博客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还有少数认同通过博客“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而最少被选择的一项是“通过博客成为某圈子的焦点人物”。
然而,不同的博客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通过网络传播向社会或他人公开自己。博客虽然突出了个人性,但也同时强化了自身的社会性。无论博客是什么身份,出于什么动机,传播什么信息,要达到自己博客的目的,就必须经过社会的验证,得到他人的认可。当然,博客可以忽视社会或他人的存在而随心所欲,但却未必能获取博客的社会价值。人们常说:“我的博客我做主”,但却未必能主宰自己博客的命运,“木子美”的博客能红得一时,却红不了一世,便说明这个道理。尊重社会的验证和他人的认可,是博客的生命所在。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博客由于无把入关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对博客的必然验证和他人对博客的自觉认可,则形成了博客“游戏”的“潜规则”,为博客标明了生存的底线,这说明博客传播毕竟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制约。尽管它不能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博客,但却潜在地规定着博客的“优胜劣汰”。承认博客传播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博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学会利用优势加强对博客的管理。
思考之四:博客在全民化传播中生根与在分化传播中的发展。
人们把2005年称为“中国博客元年”,博客以飓风式传播速度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众扩展到全民。全民博客化的运动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一场革命,并造就了博客传播的辉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经过各大网站艰难的草根式推介,目前,博客已从在全民化传播中生根而演变为在分化传播中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欣喜看到各大网站都在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博客社区”或“博客家园”,并在各自的旗帜下组织聚集起典型的博客群体。比如,“新浪网”的“明星和名家博客群”、“搜狐网”的“IT、财经博客群”,“网易”的“部落博客群”,“博客网”的“草根博客群”,“天涯网”的“人文情感博客群”,“人民网”的“主流文化博客群”等。
事实上,从全民博客到博客群的形成,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是博客传播的分化,而应更准确地理解为是分化中的整合。整合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博客在传播中有了较明确的角色定位。不同的博客群各负其责,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巩固了博客传播的成果,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博客传播的主题,扩展了博客传播的范围,提高了博客传播的档次,为世人接受博客传播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其次,博客群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博客的传播。全民的参与虽然带来博客的兴盛,但过分的自由又使得博客传播陷入无序的混乱,表面的繁荣掩盖着潜在的危机。整合后博客群的形成,从主观上讲,树立了鲜明的博客意识;从客观上讲,形成了博客传播的新格局,促使了博客传播由无序走向有序,同时也为有效地管理博客传播创造了条件。
再次,博客传播的分化中的整合,彰显了博客传播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揭示博客传播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博客群中,明星和名家博客群”为实力雄厚的主力军;“草根博客群”组合成了推动博客传播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主流文化博客群”代表了未来博客传播的方向;“IT、财经博客群”和“人文情感博客群”表现出了博客传播与文化创造及消费的最佳结合,而“部落博客群”则展示了博客商业化的美好前景。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博客传播由全民化到分化的过程,看作博客传播未来模式的探索过程或博客生态的选择过程。这种有意义的探索,表现出了博客传播的逐渐成熟和稳妥发展。当然,今天为博客传播而欢呼胜利还为时过早,但博客传播以博客生态群落的形成为标志迈上了新的台阶,开创了博客传播的新局面是毋庸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向人们昭示:博客传播也有规律可循,博客传播管理也要讲究科学。
思考之五:博客传播的“无人把关”与有意识的监管。
“无人把关”使得博客传播有了自己的特色,也使得博客传播由于缺少监管而混乱不堪。问题的关键是,“无人把关”不等于不应该监管,也不等于不能监管。
目前博客可以说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与此同时,侵犯他人姓名权、名誉权和人格权的违法乱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博客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甚至有人开始否定博客的合理存在。人们渴望着博客传播能健康发展,渴望博客传播能有一个绿色的环境。
博客传播应该加强监管,博客传播却难以监管,看来这对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困扰着我们,自然也会促使我们去努力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建立博客传播的正常秩序,规范博客传播的方式,努力做到“活而不乱”,不仅关系着博客传播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着互联网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