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餐后的自选活动时间里,小朋友们在自由地看图书。忽然,听到一阵笑声,我连忙走到图书区,一看,原来有些小朋友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望远镜。看到他们这样折腾图书,我不禁生气起来,这些小朋友怎么这么不爱护图书呢?我正想大声呵斥的时候,耳边传来了一阵叫声:“哈哈!我听到你说话了!”我侧过头去看,原来张铮将一张画报里附带的手工插页纸卷成圆柱体,靠在嘉芊的耳朵上说话。旁边的几个小朋友听到了笑声也围了过来,兴致勃勃地望着他们,眼里充满着好奇。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吗?何不让小朋友们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得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于是,第二天,我准备了一些厚薄不一的纸,想让小朋友们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扩音器,并发现不同的现象。
正如我所料,小朋友们一听说要把那些纸变成“扩音器”,都很兴奋,各自拿了纸就试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听见了嘉芊和张铮喊了起来:“老师,我做好了。”说完,他们像昨天一样讲起了悄悄话。又过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也逐渐摸索出了方法,他们也学着张铮和嘉芊的样子,相互传起话来,教室里顿时一片闹腾的景象。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有的小朋友还在不停地摆弄纸张,不是这头瘪了,就是那头凹进去了,因为他们所选择的纸太薄、太软了,所以很难将纸卷起来。
“老师,我的纸怎么都卷不起来呀?”君懿摆弄了很久,都快急哭了。“你仔细看看,你的纸是什么样的?和别人的一样吗?”我没有直接告诉他原因,希望他能自己找出原因。不一会儿,君懿就发现了是因为纸的不同,他想丢下薄的纸去找厚的纸,可是筐子里就剩下些薄的纸了,这可把他给难住了。我想,如果我直接告诉他答案和做法,那么这次活动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就失去了。就在我思考的时候,君懿已经想到办法了,只见他从美工区的橱柜里找出了一支铅笔,把铅笔放在纸张上,然后将纸绕着铅笔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纸搓成了圆筒状。他还没停手,又拿了一张薄的纸继续搓了起来,连续搓了几张,他终于停下手。这下纸密密实实地绕在铅笔上了,变成了一个几乎接近实心的圆筒了。君懿兴奋地拔掉铅笔,和旁边的小朋友开心地讲起悄悄话来。
小朋友们兴奋地讲着悄悄话,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你们在讲悄悄话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纸筒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老师,我的纸筒比较硬,思行的纸筒比较软。”司韵举手说道。余音也喊了起来:“用立凡的纸筒说话,声音很小,我都听不到声音。用我的纸筒就可以听得很清楚。”“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用纸筒说话听起来声音大,有的声音小呢?你们仔细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拿起立凡和余音的纸筒让大家观察。“咦!怎么余音的纸筒洞洞这么大,立凡的纸筒洞洞这么小呢?”“你们再试一试,是不是洞大的声音听起来清楚,洞小的声音听起来模糊呢?”我把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拿实心的纸筒,一组拿空心的纸筒,让他们再次带着目的去比较。最后,小朋友们得出了结论——空心的听起来清楚,实心的听起来模糊。
这次活动完全源于幼儿在自选活动中的一次无心游戏,我有意识地设计了挑战幼儿的环节,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来获得感性经验,并比较两种圆筒在传递声音时的不同效果。平凡无奇的纸张在幼儿手中变得很神奇,很有魔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而且,在活动中,我以鼓励为主,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避免了因个体差异而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
正如我所料,小朋友们一听说要把那些纸变成“扩音器”,都很兴奋,各自拿了纸就试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听见了嘉芊和张铮喊了起来:“老师,我做好了。”说完,他们像昨天一样讲起了悄悄话。又过了一会儿,有些小朋友也逐渐摸索出了方法,他们也学着张铮和嘉芊的样子,相互传起话来,教室里顿时一片闹腾的景象。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有的小朋友还在不停地摆弄纸张,不是这头瘪了,就是那头凹进去了,因为他们所选择的纸太薄、太软了,所以很难将纸卷起来。
“老师,我的纸怎么都卷不起来呀?”君懿摆弄了很久,都快急哭了。“你仔细看看,你的纸是什么样的?和别人的一样吗?”我没有直接告诉他原因,希望他能自己找出原因。不一会儿,君懿就发现了是因为纸的不同,他想丢下薄的纸去找厚的纸,可是筐子里就剩下些薄的纸了,这可把他给难住了。我想,如果我直接告诉他答案和做法,那么这次活动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就失去了。就在我思考的时候,君懿已经想到办法了,只见他从美工区的橱柜里找出了一支铅笔,把铅笔放在纸张上,然后将纸绕着铅笔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纸搓成了圆筒状。他还没停手,又拿了一张薄的纸继续搓了起来,连续搓了几张,他终于停下手。这下纸密密实实地绕在铅笔上了,变成了一个几乎接近实心的圆筒了。君懿兴奋地拔掉铅笔,和旁边的小朋友开心地讲起悄悄话来。
小朋友们兴奋地讲着悄悄话,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你们在讲悄悄话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纸筒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老师,我的纸筒比较硬,思行的纸筒比较软。”司韵举手说道。余音也喊了起来:“用立凡的纸筒说话,声音很小,我都听不到声音。用我的纸筒就可以听得很清楚。”“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用纸筒说话听起来声音大,有的声音小呢?你们仔细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拿起立凡和余音的纸筒让大家观察。“咦!怎么余音的纸筒洞洞这么大,立凡的纸筒洞洞这么小呢?”“你们再试一试,是不是洞大的声音听起来清楚,洞小的声音听起来模糊呢?”我把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拿实心的纸筒,一组拿空心的纸筒,让他们再次带着目的去比较。最后,小朋友们得出了结论——空心的听起来清楚,实心的听起来模糊。
这次活动完全源于幼儿在自选活动中的一次无心游戏,我有意识地设计了挑战幼儿的环节,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来获得感性经验,并比较两种圆筒在传递声音时的不同效果。平凡无奇的纸张在幼儿手中变得很神奇,很有魔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而且,在活动中,我以鼓励为主,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避免了因个体差异而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