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意人生
蒙田有言:“人这一生最为豪迈光荣的事业,便是生活得写意。”
“写意”二字,行至笔端,落到纸上,犹如一幅泼墨山水一般灵动、恣意,然而,又显得过分轻巧。
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科技、信息、媒体、数字……一切都在不由分说地推搡着人向前走。飘然流逝的时光,成了日历上机械滚动的一串串数字;时光里的人和风景,黯然退隐于数字时代的盛大帷幕之后。
每一个低头耕耘的人,都是这个数字王国的缔造者,却鲜有人成为其受益者。悲哀的是,匍匐于数字王国神圣的殿堂之下的,正是这样一批生活在流水线上的人。
然而,有一个人,毅然地选择背起行囊,与滚滚向前的社会的钢轮背道而驰。他沿着光阴的小路慢慢地走,细心地拾起一些夕阳洒落的碎屑,或是星光落下的一星尘末 ;他记录下一片绿叶从夏至到残冬的冷暖,也倾听过一朵落花细细绵绵的心事;他冷眼观望地铁站的人潮涌动如何拨动着这社会的钢轮,却为一缕缕夕阳如何磨平了一位老人的棱角、斑白了他的岁月而泪眼婆娑。
他是一位摄影师,一位旅行者。不,也许他都不是。他不再是一个职业或者身份,更不同于“学者”、“专家”之类用以标榜的头衔。他只是一个人,一个与你我生活在同一个纬度却不可用世俗的坐标定义的人。他不是科技生活的创造者,不是独运匠心的手艺人,亦不是安装在时代钢轮上的螺丝钉。他正是那个在人们埋头追求节奏与速度的时候,悄然捕捉下生命速度的人。
曾去过北京798艺术区,曾几何时,那里的天空被涌动的浓烟遮蔽,连成一片的汽车制造厂,咆哮出科技时代的摇滚。而如今,废弃的厂房已被改造成一座座美术展馆,吸引着无数的旅行者流连驻足。熏黑了的烟囱仍林立于艺术的殿堂中,科技与艺术力,曾经的动与而今的静,疲于奔命的工人与写意生活的旅行者,我从这貌似的不和谐中,看到更多的,是共存与共生。
我们肩负的行囊如此之重,又是如此之轻,如同生活。生活更需要的,是一个甚至一群满怀对时光与美的惜怜,捕捉大千世界的细微之处,以极细的生命触须抚平生活前进浪潮冲刷后的斑斑伤痕之人。
写意地生活,诗意地追求,正是对这一份轻与重最好的拿捏。
随心之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说:“我想在这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他是诗人,是手拿画笔的艺术家,他画着新西兰世外桃源般的激流岛,画着心中构筑的女儿国,画着编织着梦的童话,画着童话里的光明、爱,以及一切。
却唯独将“理性”紧锁在门外,这个冷色调的字眼。
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唤起我心中崇高的信仰——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一个将理性视之为生命的人,一位踽踽独行的先驱者、思想者。诚然,理性,即人心的律度,是崇高的追求。然而康德用理性的语法,武断地给生活的语句下了定论。他以一种眺望的姿势,虔诚地信奉着星空的崇高,不免忽视了星空之美的本质。
星空之美,是惠特曼所言之“户外的荒野”,是一种野性与勃发之美,展现着蓬勃而“任性”的本能,不被人为地“理性化”、“崇高化”,兴许才是其自然意趣所在。
以此观之,生活莫不如此。
将生活的意趣塞入理性的框架中的人,只能仰视星空的崇高,却无法触及星空美的灵魂。固然,我们需要哲学家的深思,而这个时代渐渐枯竭的,却是一个“任性”地生活,恣意地追逐心中蓬勃的火种的人。
任性,是遵从内心的法则,并时时保有一份孩童的纯真。
袁中郎自称“无律度的孔子”,他将自己的处世之道与儒家之入世、道家之出世并称为第三,名曰“适世”。他脱离了汲汲用世之尘俗气,跳出“理”与“度”的藩篱之外,如此之“任性”,如此从心所欲,大抵正是他口中之“意趣”的真实精神之源。透过顾城的眼眸:“一朵花飞起来,一朵花也飞起来,这便是我喜欢的生灵世界。”古人与今人之见地,竟然如此契合。此时的任性,更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之美的体察,是以自我的心与感知触摸生命中更幽微的部分。
正如梁实秋所言,若一个人能于日常生活中从心之所欲,而洞悉寻常日子中美的所在,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静默见美
生活在城市的浊流中,我常常厌倦于着无休止的喧嚣,亦或仅仅是被一条数学题困住。每当这时,我总会轻轻推开窗户,任晚风的温柔洗涤。
夜幕是深蓝色的,如同海底,然而寂静的夜空始终不发一言,远没有大海的汹涌与生机。我呼吸着这片刻自由的空气,想象这失去束缚的我融入天空,遥远地,成了静默的存在。
然而这将无法实现——我只能仰望夜空。我是它遥远的观望者中的普通的一个。如我一样,默默在心中敬畏夜空的人们,难道不也如夜空中浮云般存在却须臾?渺远的天空缩短了时间,而生命的真实却在将它一遍遍放大。片刻的荣耀、片刻的失意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仿佛就是片刻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迷惘于沉思之中,又再次抬起头来,晚风始终不疾不徐地吹着,偶尔听到一两声虫鸣。夜空仿佛也翻了个身,点点星辰悄悄捅破的云层,挂在不近不远的前方。由于空气的污染,在乡间夜夜乘凉的星一颗颗躲了起来,如此的城市的夜,已经很少见到星辰。此时的星星就像夏夜的萤火虫,与我如此的贴近却又无法触及,夜夜生出清凉的光晖,照亮我童年枕着清风谷香睡去的日子,也照亮了夜行人前方的路,和心中的黑。
我想起过去的日子,想起小村的头顶夜夜守护的星空,想起星空下的孩子,想起逝去的奶奶。
我曾在同一片星空下进行最初的冥思,也曾望着星星,在奶奶的蒲扇下沉沉睡去。然而我知道,此刻的星空已非昨日——即便我们始终徜徉在昨日。那远方的星照亮了远方的路,指引着始终迷惘于生命的须臾与未来的渺茫的孩子——向前走吧!到达你的最初的目的地,你也将实现生命最可贵的意义。
静默中,我轻轻关上窗。晚风轻吻了我的脸,带走了这片刻的悠闲。
也许生命只是须臾,自然的永恒可以瞬间抹煞存在的痕迹,然而,不去追逐虚无,始终向着星辰奔跑,生命便得到完整。这便是自然的美,亦是生命之美。
蒙田有言:“人这一生最为豪迈光荣的事业,便是生活得写意。”
“写意”二字,行至笔端,落到纸上,犹如一幅泼墨山水一般灵动、恣意,然而,又显得过分轻巧。
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科技、信息、媒体、数字……一切都在不由分说地推搡着人向前走。飘然流逝的时光,成了日历上机械滚动的一串串数字;时光里的人和风景,黯然退隐于数字时代的盛大帷幕之后。
每一个低头耕耘的人,都是这个数字王国的缔造者,却鲜有人成为其受益者。悲哀的是,匍匐于数字王国神圣的殿堂之下的,正是这样一批生活在流水线上的人。
然而,有一个人,毅然地选择背起行囊,与滚滚向前的社会的钢轮背道而驰。他沿着光阴的小路慢慢地走,细心地拾起一些夕阳洒落的碎屑,或是星光落下的一星尘末 ;他记录下一片绿叶从夏至到残冬的冷暖,也倾听过一朵落花细细绵绵的心事;他冷眼观望地铁站的人潮涌动如何拨动着这社会的钢轮,却为一缕缕夕阳如何磨平了一位老人的棱角、斑白了他的岁月而泪眼婆娑。
他是一位摄影师,一位旅行者。不,也许他都不是。他不再是一个职业或者身份,更不同于“学者”、“专家”之类用以标榜的头衔。他只是一个人,一个与你我生活在同一个纬度却不可用世俗的坐标定义的人。他不是科技生活的创造者,不是独运匠心的手艺人,亦不是安装在时代钢轮上的螺丝钉。他正是那个在人们埋头追求节奏与速度的时候,悄然捕捉下生命速度的人。
曾去过北京798艺术区,曾几何时,那里的天空被涌动的浓烟遮蔽,连成一片的汽车制造厂,咆哮出科技时代的摇滚。而如今,废弃的厂房已被改造成一座座美术展馆,吸引着无数的旅行者流连驻足。熏黑了的烟囱仍林立于艺术的殿堂中,科技与艺术力,曾经的动与而今的静,疲于奔命的工人与写意生活的旅行者,我从这貌似的不和谐中,看到更多的,是共存与共生。
我们肩负的行囊如此之重,又是如此之轻,如同生活。生活更需要的,是一个甚至一群满怀对时光与美的惜怜,捕捉大千世界的细微之处,以极细的生命触须抚平生活前进浪潮冲刷后的斑斑伤痕之人。
写意地生活,诗意地追求,正是对这一份轻与重最好的拿捏。
随心之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说:“我想在这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他是诗人,是手拿画笔的艺术家,他画着新西兰世外桃源般的激流岛,画着心中构筑的女儿国,画着编织着梦的童话,画着童话里的光明、爱,以及一切。
却唯独将“理性”紧锁在门外,这个冷色调的字眼。
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唤起我心中崇高的信仰——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一个将理性视之为生命的人,一位踽踽独行的先驱者、思想者。诚然,理性,即人心的律度,是崇高的追求。然而康德用理性的语法,武断地给生活的语句下了定论。他以一种眺望的姿势,虔诚地信奉着星空的崇高,不免忽视了星空之美的本质。
星空之美,是惠特曼所言之“户外的荒野”,是一种野性与勃发之美,展现着蓬勃而“任性”的本能,不被人为地“理性化”、“崇高化”,兴许才是其自然意趣所在。
以此观之,生活莫不如此。
将生活的意趣塞入理性的框架中的人,只能仰视星空的崇高,却无法触及星空美的灵魂。固然,我们需要哲学家的深思,而这个时代渐渐枯竭的,却是一个“任性”地生活,恣意地追逐心中蓬勃的火种的人。
任性,是遵从内心的法则,并时时保有一份孩童的纯真。
袁中郎自称“无律度的孔子”,他将自己的处世之道与儒家之入世、道家之出世并称为第三,名曰“适世”。他脱离了汲汲用世之尘俗气,跳出“理”与“度”的藩篱之外,如此之“任性”,如此从心所欲,大抵正是他口中之“意趣”的真实精神之源。透过顾城的眼眸:“一朵花飞起来,一朵花也飞起来,这便是我喜欢的生灵世界。”古人与今人之见地,竟然如此契合。此时的任性,更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之美的体察,是以自我的心与感知触摸生命中更幽微的部分。
正如梁实秋所言,若一个人能于日常生活中从心之所欲,而洞悉寻常日子中美的所在,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静默见美
生活在城市的浊流中,我常常厌倦于着无休止的喧嚣,亦或仅仅是被一条数学题困住。每当这时,我总会轻轻推开窗户,任晚风的温柔洗涤。
夜幕是深蓝色的,如同海底,然而寂静的夜空始终不发一言,远没有大海的汹涌与生机。我呼吸着这片刻自由的空气,想象这失去束缚的我融入天空,遥远地,成了静默的存在。
然而这将无法实现——我只能仰望夜空。我是它遥远的观望者中的普通的一个。如我一样,默默在心中敬畏夜空的人们,难道不也如夜空中浮云般存在却须臾?渺远的天空缩短了时间,而生命的真实却在将它一遍遍放大。片刻的荣耀、片刻的失意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仿佛就是片刻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迷惘于沉思之中,又再次抬起头来,晚风始终不疾不徐地吹着,偶尔听到一两声虫鸣。夜空仿佛也翻了个身,点点星辰悄悄捅破的云层,挂在不近不远的前方。由于空气的污染,在乡间夜夜乘凉的星一颗颗躲了起来,如此的城市的夜,已经很少见到星辰。此时的星星就像夏夜的萤火虫,与我如此的贴近却又无法触及,夜夜生出清凉的光晖,照亮我童年枕着清风谷香睡去的日子,也照亮了夜行人前方的路,和心中的黑。
我想起过去的日子,想起小村的头顶夜夜守护的星空,想起星空下的孩子,想起逝去的奶奶。
我曾在同一片星空下进行最初的冥思,也曾望着星星,在奶奶的蒲扇下沉沉睡去。然而我知道,此刻的星空已非昨日——即便我们始终徜徉在昨日。那远方的星照亮了远方的路,指引着始终迷惘于生命的须臾与未来的渺茫的孩子——向前走吧!到达你的最初的目的地,你也将实现生命最可贵的意义。
静默中,我轻轻关上窗。晚风轻吻了我的脸,带走了这片刻的悠闲。
也许生命只是须臾,自然的永恒可以瞬间抹煞存在的痕迹,然而,不去追逐虚无,始终向着星辰奔跑,生命便得到完整。这便是自然的美,亦是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