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幼师学生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双语”幼师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良心理现象,不认真对待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逆反心理的表现和形成原因的分析,找到帮助”双语”幼师学生调适逆反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0-01
在校“双语”幼师生在年龄与中学生、广大青少年一样大多都处于16-20岁(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双语”幼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如果其逆反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对象。因此,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必须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反向力量,这种反向力量使他们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在:
认知上: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学生,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强烈追求新知的欲望,却往往容易陷入一味追求新知而不能对新事物的是非曲直进行全面认知和准确判断,怀疑和否定既成事实,对其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对成人的建议和劝诫置若罔闻。
情感上:“双语”幼师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容易走极端,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十分冷漠,对成人的要求漠不关心,对自身感兴趣的却过度热情,对于不符合自己价值要求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敌对态度。
行为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出强烈反向行为,不听话,爱对着干,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向西;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为沉默不语,内心抵触,俨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或者虽口头应承,却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二、“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出现了“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决定。但他们认知发展不够成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双语”幼师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校“双语”幼师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不是自愿而是被家长逼迫进入到“双语”幼师学校学习的,虽然国家对“双语”幼师学校有很多支持,但社会对“双语”幼师教育的看法不尽人意,以及“双语”幼师学生就业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一个人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注重学习成绩,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并表现出对学校的反抗。
学校教育中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如教师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存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在班集体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条件差、家庭不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则造成自卑心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态度等问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对现代年轻人缺乏认同,也容易引起“双语”幼师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往往引起不够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盲目追逐,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冲突,这势必遭到老师和家长的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三、“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现实社会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社会。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合适的和适当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观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发挥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三者加强联系、协同一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尽量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团体训练和心理咨询服务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起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消除问题。
【关键词】“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0-01
在校“双语”幼师生在年龄与中学生、广大青少年一样大多都处于16-20岁(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双语”幼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如果其逆反心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对象。因此,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必须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反向力量,这种反向力量使他们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在:
认知上: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学生,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强烈追求新知的欲望,却往往容易陷入一味追求新知而不能对新事物的是非曲直进行全面认知和准确判断,怀疑和否定既成事实,对其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对成人的建议和劝诫置若罔闻。
情感上:“双语”幼师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容易走极端,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十分冷漠,对成人的要求漠不关心,对自身感兴趣的却过度热情,对于不符合自己价值要求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敌对态度。
行为上:“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出强烈反向行为,不听话,爱对着干,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向西;要么对社会的规定和成人的要求表现为沉默不语,内心抵触,俨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或者虽口头应承,却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二、“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双语”幼师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出现了“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决定。但他们认知发展不够成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双语”幼师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校“双语”幼师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不是自愿而是被家长逼迫进入到“双语”幼师学校学习的,虽然国家对“双语”幼师学校有很多支持,但社会对“双语”幼师教育的看法不尽人意,以及“双语”幼师学生就业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一个人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注重学习成绩,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并表现出对学校的反抗。
学校教育中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如教师对学生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存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在班集体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条件差、家庭不和谐、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则造成自卑心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态度等问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对现代年轻人缺乏认同,也容易引起“双语”幼师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往往引起不够成熟、缺乏判断能力的年轻人盲目追逐,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冲突,这势必遭到老师和家长的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三、“双语”幼师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现实社会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社会。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合适的和适当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观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发挥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三者加强联系、协同一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尽量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团体训练和心理咨询服务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起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消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