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言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以及发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文言文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 传统文化 方法
  一、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不仅具有一切世界优秀文化所具备的各种优质特征,还有着更加广泛的发展性、连续性和承继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了我国优质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以及历代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还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全人类优质的文化结晶,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到今天,文言文起着极大的作用。那么文言文的定义是什么呢?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曾经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论述:汉语作为一个优质的文化,其书面语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文言,另一个则是白话。具体来讲,文言就是以先秦口语为核心发展基础演化而来的书面语言。当然,其中还包括历代学者以及作家等文化工作者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是一种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是脱离生活语言的一种表达方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言文作为历代历史以及文化记载的重要途径,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文化承载功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漫长的封建社会还是生产力革新后的民国,国家以及官方乃至各类考试所认可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方式都是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成为了我国一种特别的现象,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优质的古代典籍文献保存以及优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有效性载体。
  (二)文言文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优质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革新,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开始了各种多元化的不同层次的碰撞。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质文化,其继承和发扬也就变得愈加重要。文言文作为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继承以及发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不仅包含着我们所常见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以及其中包含的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还包含着我国文化中的职官、天文、历法以及姓氏名号等文化知识。以简单的文字学相关知识来说,繁体字、古今字以及异体字等内容均为汉字文化的基础内容,不仅能够揭示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还能明确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文言文中的汉字开始是最直接的途径。在我国历史上,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最初對于汉字系统的表述和研究,其中记载的汉字形体结构描述字义的过程,都蕴含着我国古代传统优质文化的大量信息。因此,文言文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优质途径,我们要想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不妨可以从文言文中的文字文化开始。
  二、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继承的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继承以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还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须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利用各种多元化的方法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发展我国优质文化,使我国优质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要想达到这个伟大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国家与社会要加强对于文言文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以及发扬的重视程度。只有国家与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有了足够的重视,整个社会以及群众才会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工作开展;其次,在教育中注重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育中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那么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得到长久的进步,让其得到不断的发展;最后,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发展氛围。氛围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一种文化要想不断发展,那么其价值导向以及发展氛围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整个社会价值导向以及整体氛围有利于文化思想发展,使其拥有发展的有效性“土壤”,才能被人重视,进而使其得到发展。
  结语
  文言文与历史文化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我们一定要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质的传统文化,从而在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使其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使其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王燕.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现代教学,2015(11).
  [2]陈润玲.让遥远的风景盛开在当下——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作者到位: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石马坪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典型精英文化代表的中国艺术歌曲,由于对其本质文化属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学界目前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界定尚未取得较为明确的共识,进而影响这一声乐体裁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将立足于文化的角度,去考量、分析和研究有关中国艺术歌曲的的发展问题。笔者以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一方面必须以健康、理性的民族文化心态来遵循艺术歌曲的文化属性、基本艺术特征、美学规范与创作规律;另一方面,根植優秀民族
期刊
摘要:古诗词的意象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鉴赏古诗词,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象,掌握诗词的灵魂,对于我们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应通过对意象文化内涵的了解,分析意象的描写手法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古诗词 意象 文化  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美的意象表达,是中华美学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人类文明典雅的情感审美,是中国美学独特的意
期刊
摘要:夜郎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国。夜郎古歌的发现,是探究夜郎历史的意外惊喜。从夜郎古歌能够感受到夜郎的余温、遗韵,能够通过这些为数不多的夜郎古歌还原夜郎的一些历史古迹和历史印记。  关键词:夜郎 历史 夜郎古歌  一、寻踪夜郎历史  自小夜郎二字就在耳边萦绕,夜郎,到底是什么?古国、历史、妄想,还是传说?“夜郎自大”一词扑朔迷离,留下了更多的是质疑和追问。经历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我
期刊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动态影像美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迭代发展的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动态影像艺术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动态影像艺术的意境特点,比较分析传统美学意境与动态影像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力图对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动态影像艺术中的意境做出阐释。  关键词:数字化 动态影像 意境 象外之象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技术在无形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宝玉,是有多面形象的人物,小说中很多人都不懂他。细读文本,我觉得,宝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平等、友爱、仁慈、怜惜、体贴、宽容等,也就是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  关键词:贾宝玉 特点 菩萨心肠  贾宝玉,《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上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的合体,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系贾府玉字辈嫡孙。因衔玉而诞,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
期刊
摘要:生活型茶艺包括茶的日常泡法和待客型茶艺。前者是根据茶性,选配最恰当的茶具组合,用最简捷的手法泡出茶的最佳风味,或推广饮茶新方法。后者是按科学系统的程序和礼仪以茶待客。这类茶艺是茶艺发展的重中之重,研习时贵在专心泡好茶,妆饰不宜浓艳,动作切忌夸张,表情应亲切自然。本文将对生活茶艺培训的推广进行思考。  关键词:生活茶艺 培训 推广 价值  一、传统茶艺现代生活茶艺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有数千年的
期刊
摘要: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骄傲。至19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的新诗——现代诗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关键词:现代诗 土壤 特征 历史地位  一、现代诗诞生的土壤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一步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各种文艺思潮开始复苏,人们的心中开始冲破禁锢,这种心理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精神价值存在的诗歌艺术受到猛烈
期刊
摘要: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学价值,常常在简要的叙事中反映社会和人生的百态,阐明事理以发人深省,启迪智慧,对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沈宏的微型小说《走出沙漠》为例,从线式结构贯穿始终、延变模式融合运用、叙事策略多样结合三个方面对该篇微型小说展开阅读鉴赏。  关键词:微型小说 走出沙漠 鉴赏  小说以其特有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和个性鲜明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文化慢慢积累下来便成了如今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造成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及活动。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生存也是几经波折,那么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是如何实现传承与弘扬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变迁 传统文化 生存  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朝代较多,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视觉传达专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视觉传达专业人才。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难以适应企业对于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此,学校应当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对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充分运用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