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之生活化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深刻认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迫切性入手,在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编排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数学应用;生活情境
  
   从事数学教育几年来,便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为什么呢?因为数学课有的只是应试教育下冗长的计算,苍白的证明,枯燥的推理,数学成了聪明者的游戏。这个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沉重的功课及考试压力,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也变成近乎高不可攀的神话。难道愉快地学习数学真的不可能吗?
   有心的数学教师都希望能打破这种僵局,为这些“无奈”的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带领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欣赏他们从前觉得没有感情的定理、冷冰冰的公式、没有灵魂的运算符号,让他们重新体验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重拾学习的喜悦。这无疑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彻底改变数学学习的封闭状态,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数学谈论周边实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既可用数学方法去理解周遭的事物,更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使数学知识得以注入生活的生命气息。譬如说,怎么去理解女士们爱穿高跟鞋的缘由?怎么去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深思平凡生活中一些为人所忽略的数学体验,让学生卷入更多的日常生活等实际问题,参与更多的、有丰富数学内容的活动,用数学描述问题并参与解决。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等校开设“数学的讨论”和“数学的书写”这一做法,很值得研究和引用。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做好“非数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力,这种转化能力就是数学应用能力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应将数学应用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做到细水长流,常年不断,就不信东风唤不回,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定能越来越强。
   二、用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大多数都有实际背景,在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引入概念,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要领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把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仅仅看成是“引入数学的一种方式”,而应将它看成是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现实问题数字化,实际问题数学地思维的训练,教材为了引入概念已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而对这些实际问题,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三、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部分教学内容,适当编写或补充一些实际问题作为知识应用的例题,力求贴近生活,教材中这样的例题太少了。但不能简单地把“数学理论的应用”仅仅看作是为了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应着眼于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与讨论,对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
   四、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都是十分重要的。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比如,女孩子都爱美,你知道穿鞋跟多高的鞋子看起来最美吗?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利用“黄金分割比”进行相应的讨论,建立数学模型,得到类似的结论:身高153 cm,下肢长92 cm的女士,应穿鞋跟高66 cm的高跟鞋显得比较美。
   3模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要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比如在“数列”教学中,可设置学生较为熟悉的经济领域中的存贷款、证券、期货、保险,社会问题中的人口增加、人口质量、土地及资源的利用及配置,环境问题中的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森林覆盖,等等,都可以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
   4拓展“生活时空”,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做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走向生活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五、注重教学典型个案的剖析
   做好典型数学应用题的解决过程的情况记录,并作研究和分析,这种资料对今后的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在教学之余,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整理成材料、案例,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也可让学生对自己所发现及研究的生活问题形成书面材料,教师给予指导解决。
   总之,就数学本身来说,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用好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胃癌中是否存在肿瘤微环境转移(tumor microenvironment of metastasis,TMEM)及其与胃癌血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同时标记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计数2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湖北棉田13个代表性土样为供试土壤,以同位素AN值为标准,对国内外常用和新近推荐的六种土壤有效氮素分析方法——碱解氮,还原碱解氮,电超滤全氮(EUF—TN)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CD44^+Ki-67^-癌细胞的形态特点、数量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HE染色,连续切片,同部位
<正> 在刊物中经常看到“本国语”这样的提法。我想就这个提法借题发挥,以便引起同行们的重视。例如,人们会常说,“本国语会干扰我们的外语学习。”从上下文看,这里的“本国语”是指汉语。这是一个传统的习惯说法,但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则显得不够缜密。其实,“本国语”这个提法,本身也不符合当今世界上语言使用的实际。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是多民族的,使用着多种语言。因此,确定某一种语言是这个国家的“本国语”是欠妥的。还有一种情况,一种语言同时被几个国家作为主要语言来使用,如
研究池养鲢、鳙鱼的食物组成,消化利用和摄食强度。结果表明:鲢、鱅鱼食物种类多数相同,但鲢滤食小型浮游生物较多,鳙滤食大型浮游生物较多。鲢食物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
<正> 汉语中有一类词叫做量词,位于数词和名词之间,是用以表示事物的单位的词;如“一本书”,“一支钢笔”中的“本”、“支”,都是量词。汉语中的量词很多,它同名词的搭配,有的是根据个体形状,但主要是根据约定俗成,不一定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如我们说“一匹马”,而不说“一头马”。汉语中量词的用法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点之一。在英语中,数词(或不定冠词)可直接置于可数名词之前表示数量。上面讲到的“一
<正> DNA作为遗传物质,在生物进化、生长发育及生命代谢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作为一个新的遗传种质资源,弄清其胞核DNA基因组的大小,不仅对于基础研究
克劳德·里夏尔先生是法国巴黎法文协会教师,对于教外国人学习法语颇有经验。1979年曾应聘来我院出国留学生预备部短期任教,为我院培训出国留学预备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工作之余,里夏尔先生还为本刊积极投稿,介绍法文协会的教学方法及其指导思想。因本刊篇幅有限,现选择其中的一篇发表于下。
<正> 在现代俄语中有时会遇到一种带第一格的副动词独立语结构。这种第一格是副动词行为的主体,但不能把它叫做副动词的主语,因为动词只有人称形式才能有主语。副动词独立语中的第一格总是与主要行为的主语密切相关。它和主语的关系,或者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或者是作主语的特殊同位语。所以副动词独立语中使用的第一格可以有两种情况。一、主语和副动词独立语中的第一格以分配关系紧密相联:副动词表示的不是整个主语的附加行为,而是部分主语的附加行
<正> 语调是指人们说话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快慢的变化。俄语的语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音调、重音、停顿和音色。在口语中语调是正确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调错了,往往令人费解,甚至根本不能起交际作用。有人会问,在书面语中如何表达语调呢?答案似乎是很简单的:用标点符号。其实,语调和标点符号不尽相同,它们既有相对应、相一致的方面,又有非一致的方面。在通常情况下,两者往往是相对应、相一致的。例如;这个句子的末尾用的是句号,表示意思的完结,通常用的是结束语调,即句子中最:后一个词的重读音节的音调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