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8年12月22日下午,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经济学家》编辑部和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22日下午,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经济学家》编辑部和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其他文献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正、副两个标题既是一致的,也有一定的区别,各自有不同的任务。从特定的意义看,政治经济学批判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它既代表无产阶级对资本运动、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也反映资本运动的自我批判,是全面的、全新的批判,是《资本论》整体理论精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资本论》的独特而优秀的重要品格,是马克思批判性品质、品格的最精华、最集中表现。
本文在对环境管制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5年18个工业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污水、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的管制及其他因素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主要结论是,对于省区一级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不构成引进产业资本的顾虑,而放松环境管制,也非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已经不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或税费水平的增减。通过产业政策谋求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同时着力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实现产业资本流入、地区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的有效手段。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式发展批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式的科学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共享的文化意蕴和理想追求。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其共同富裕的思想,清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享的理想追求逐步实质化。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1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它的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国内发展水平来看,1978年至今,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连续翻番达到88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全球经济贡献来看,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8%,40年后则达到1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30%,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总结和提升这些经验,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1978年,正值马克思诞生16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启程,马克思思想的“普照的光”再度辉煌;2018年,在马克思诞生200周年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不惑之年”。4O年来,马克思经济思想一路相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尽显其理论智慧和力量,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寻踪溯源,马克思经济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相行的成就和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步阶段就已经显现。
经典理论一般认为,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多数发达国家采取了“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价格稳定成为单一目标背后的逻辑是价格稳定有助于经济增长,乃至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实现。回顾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40年,我国在改革初期围绕币值稳定,货币政策是单目标还是双目标,进行了激烈地争论。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货币政策在坚守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多目标之间的动态权衡。
2018年10月20-21日,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CAPE)各理事单位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的150余名政治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研究生代表们汇聚一堂参加了此次盛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
古丝绸之路的衰落开始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展阶段,这种全球化是碎片化、不均衡、单向度的全球化,最终演变为今天的逆全球化凸显、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中国由参与全球化,转变为引导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具体通过如下举措建构“一带一路”战略引领的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发展新时代:即通过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包容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均衡
"优胜劣汰"与"劣胜优汰"的技术选择并存于技术发展史,而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解释该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技术选择动力方程,将技术异质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技术需求统一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初步探析市场是如何在生产成本相同但其产品质量不同的技术个体之间进行选择的。研究发现:第一,在消费者更换高质量产品所获净收益为正时,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在技术个体群中的权重不断上升,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技术个体权重不断下降。第二,在消费者更换高质量产品所获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