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解决养老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数位代表、委员都将目光投向这里。
数据显示,到200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53亿,占总人口的11.6%。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
居家养老模式,或许能破解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加所遇到的问题。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为更好地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海、天津、北京、广东等地的一些街道社区相继引进了这种服务。
“我生不逢时,老来逢时!”
“这两位民政干部太好了,真是名实相符。”上海金汤路59弄90号403室主人夏老师,一提起真如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评估员陈国芬、吕雪君就赞不绝口。
夏老师今年80岁,儿女不在身边。夏老师79岁的老伴身患数病。心脏起搏器已戴5年,每隔一周夏老师就要去华山医院给她拿药,经济变得拮据起来。陈国芬评估他家情况后,把提供的服务定为“助洁”,政府出钱,派助老服务员上门打扫卫生,每周3次。
而更让夏老师感到开心的是它家床头柜上巴掌大的“安康通”。夏老师说:“它是我们的保镖,神通广大!”“安康通”是真如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安装的免费求助电话。暑热逼人的8月,家里的空调坏了,夏老师求助“安康通”。1小时后,技师上门!原来,“安康通”享有优先权。
去年中秋,一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带着糖果和节目来看夏老师时,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员的夏老师感动了。他给孩子们出一题,上联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坛,四季耕耘四十载”,下联为“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彩人生,八秩诞辰八十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做什么工作?做了多少年?今年多大了?”孩子们反应快您是老师,工作了40年,80大寿啦!老人慨叹:“我叫夏应时,生不逢时,老来逢时!”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
81岁的麻嘉卉老人是北京西城区汽南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自10年前老伴去世后,一直一个人生活。尽管四个孩子都在北京,她却不愿意住到孩子那里。
“我们社区搞了居家养老,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区都能够帮着解决。”麻老太太说。
麻老太太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和气管炎,肾脏和脊椎的功能也不太好,在常人看来她独自在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可麻老太太喜欢一个人过,她有自己的生活,也舍不得这个居住了50多年的老地方,更重要的是社区能提供饮食、医疗等项服务。
在麻嘉卉老人居住的社区,享受居家养老的有170多位,从简单的送饭,到给老人理发,甚至帮老人洗澡、修脚、看病、陪伴聊天等,都能满足老人的需要。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陈蓓说,他们现在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优惠补偿的市场化服务;对低保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
广东江门的陈先生所居住的菱东社区辖区内60岁以上“三无”对象和低保特困老人,以及孤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百岁长者同样得到了社区养老服务站对他们提供的家居服务。形式主要是政府购买钟点服务,内容有上门照料、日常护理、康复锻炼和心理关心,使分散居住在社区内的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正常的家居照顾、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行免费服务、补贴服务、抵偿服务、义工服务。可谓面面俱到。
目前,浙江、四川、山东、辽宁……等一些省市的社区都已开展了针对高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破解社会养老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得到了低保、特困老人的欢迎。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相比之下,选择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的只占6%~8%左右。
因为老人们住在自己家里,置身熟悉的环境,看到相识的邻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也有的老年人由于儿女出外工作或成家立业,加上常年的生活习惯,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老人选择独居。但随着年龄增大,会遇到很多日常生活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帮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有养老金收入,有抚养人的老人采用补贴服务,对那些长期患病卧床不起的老人,不但要抵偿服务还采取义工服务。实现这种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居家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他们儿女的后顾之忧。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为城镇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的提案。
他说:“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强调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有责任让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老父亲、老母亲们也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老人都过上安详、幸福的晚年生活,为他们尤其是居住在城镇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
居家养老对这些老人们来说是目前最让他们感到贴心的一种养老方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最佳选择。
让更多老人尽享贴心服务
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上海的“十一五”规划确定了“9073”养老格局:到2010年,90%的老人将实现家庭自助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后两者是需要政府帮助的困难人群。从2004年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市财政支出,在全市铺开。目前,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员2.5万名,到“十一五”末,将有25万老人受益。
北京市有关部门介绍,4年内,要在7成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生活、医疗等方面保证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享受优质、廉价的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2月底,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方向。
按照十部委的《意见》,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在农村,依托现有的设施资源,通过努力,使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并在建成这些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全国老龄办负责人呼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对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为社会化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由政府或集体出资包办养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养老的要求,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不能只限于政府或集体。政府部门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和条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他们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意味着我们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在养老机构外,自己的家里,同样能够享受到关爱和帮助,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到关爱和帮助每一个老人的队伍中。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解决养老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数位代表、委员都将目光投向这里。
数据显示,到200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53亿,占总人口的11.6%。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
居家养老模式,或许能破解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加所遇到的问题。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为更好地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海、天津、北京、广东等地的一些街道社区相继引进了这种服务。
“我生不逢时,老来逢时!”
“这两位民政干部太好了,真是名实相符。”上海金汤路59弄90号403室主人夏老师,一提起真如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评估员陈国芬、吕雪君就赞不绝口。
夏老师今年80岁,儿女不在身边。夏老师79岁的老伴身患数病。心脏起搏器已戴5年,每隔一周夏老师就要去华山医院给她拿药,经济变得拮据起来。陈国芬评估他家情况后,把提供的服务定为“助洁”,政府出钱,派助老服务员上门打扫卫生,每周3次。
而更让夏老师感到开心的是它家床头柜上巴掌大的“安康通”。夏老师说:“它是我们的保镖,神通广大!”“安康通”是真如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安装的免费求助电话。暑热逼人的8月,家里的空调坏了,夏老师求助“安康通”。1小时后,技师上门!原来,“安康通”享有优先权。
去年中秋,一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带着糖果和节目来看夏老师时,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员的夏老师感动了。他给孩子们出一题,上联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坛,四季耕耘四十载”,下联为“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彩人生,八秩诞辰八十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做什么工作?做了多少年?今年多大了?”孩子们反应快您是老师,工作了40年,80大寿啦!老人慨叹:“我叫夏应时,生不逢时,老来逢时!”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
81岁的麻嘉卉老人是北京西城区汽南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自10年前老伴去世后,一直一个人生活。尽管四个孩子都在北京,她却不愿意住到孩子那里。
“我们社区搞了居家养老,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区都能够帮着解决。”麻老太太说。
麻老太太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和气管炎,肾脏和脊椎的功能也不太好,在常人看来她独自在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可麻老太太喜欢一个人过,她有自己的生活,也舍不得这个居住了50多年的老地方,更重要的是社区能提供饮食、医疗等项服务。
在麻嘉卉老人居住的社区,享受居家养老的有170多位,从简单的送饭,到给老人理发,甚至帮老人洗澡、修脚、看病、陪伴聊天等,都能满足老人的需要。
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陈蓓说,他们现在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优惠补偿的市场化服务;对低保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
广东江门的陈先生所居住的菱东社区辖区内60岁以上“三无”对象和低保特困老人,以及孤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百岁长者同样得到了社区养老服务站对他们提供的家居服务。形式主要是政府购买钟点服务,内容有上门照料、日常护理、康复锻炼和心理关心,使分散居住在社区内的老人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正常的家居照顾、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行免费服务、补贴服务、抵偿服务、义工服务。可谓面面俱到。
目前,浙江、四川、山东、辽宁……等一些省市的社区都已开展了针对高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破解社会养老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得到了低保、特困老人的欢迎。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相比之下,选择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的只占6%~8%左右。
因为老人们住在自己家里,置身熟悉的环境,看到相识的邻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友情。也有的老年人由于儿女出外工作或成家立业,加上常年的生活习惯,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老人选择独居。但随着年龄增大,会遇到很多日常生活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帮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有养老金收入,有抚养人的老人采用补贴服务,对那些长期患病卧床不起的老人,不但要抵偿服务还采取义工服务。实现这种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居家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他们儿女的后顾之忧。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为城镇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的提案。
他说:“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强调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有责任让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老父亲、老母亲们也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老人都过上安详、幸福的晚年生活,为他们尤其是居住在城镇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
居家养老对这些老人们来说是目前最让他们感到贴心的一种养老方式,对社会而言,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将政府、社区和市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是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最佳选择。
让更多老人尽享贴心服务
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上海的“十一五”规划确定了“9073”养老格局:到2010年,90%的老人将实现家庭自助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后两者是需要政府帮助的困难人群。从2004年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市财政支出,在全市铺开。目前,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员2.5万名,到“十一五”末,将有25万老人受益。
北京市有关部门介绍,4年内,要在7成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生活、医疗等方面保证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享受优质、廉价的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2月底,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方向。
按照十部委的《意见》,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在农村,依托现有的设施资源,通过努力,使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并在建成这些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全国老龄办负责人呼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对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为社会化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由政府或集体出资包办养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养老的要求,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不能只限于政府或集体。政府部门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和条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他们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意味着我们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在养老机构外,自己的家里,同样能够享受到关爱和帮助,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到关爱和帮助每一个老人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