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我一进您家就看到有一副对联“逸笔纵横小李将军逢劲敌览观今古大石居士有传人”,这幅对联挂在这肯定有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吧?
唐逸览:这一副对联的作者是余伟先生,他和先父同年,现在在台湾,安徽桐城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曾做过台湾省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副主席。那是1993年,计划和先父到台湾举办父子画展,什么手续都办好了,台湾的朋友已经来接了,先父突然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华东医院,一进去就没再出来,到10月7号经过抢救无效过世了。1994年我到台湾,原来是父子两个人一起去的,后来就成了我个人的画展,这位老先生在画展上面就给我题了:“逸笔纵横小李将军逢劲敌览观今古大石居士有传人”,这副对联做得很工整,大石居士就是先父唐云,他的号叫大石,解放前叫大石居士,老先生一边是鼓励我,在艺术上面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是说唐家后继有人,就是这幅对联的故事。
记者:市场上有些人把您的画留下,然后把款儿换成唐老先生的,您对此了解吗?
唐逸览:这些做手脚的事有的。如荣宝斋拍卖行都是拿先父的作品来给我鉴定,这是他们对市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人家买到假画钱就打水漂了,荣宝斋给我来鉴定的画其中有碰到两件,一件是我和先父合作的,给我过来鉴定,我说这幅画是和先父合作的,把我的名字去掉了,只剩下了唐云的款。
记者:那您是怎样处理此事呢?
唐逸览:我和荣宝斋的人说:“你要我鉴定,我把这个情况必须要写明,他说可以的。”我把情况写明了,人家要买是另外一回事,结果这张画也拍到9万,另外一幅是去年秋季拍卖会的,同样的情况,我也做了说明,还有一种情况是我画的,他们干脆把我的名字处理掉换上了唐云的款,我认为书画市场要打假就要靠方方面面的配合,我们得对书画爱好者负责、也是对书画家负责、对市场负责。
记者:唐老先生已经故去十几年了,他给您留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您现在经常能够回忆起您先父的哪些事情呢?
唐逸览:先父是1993年10月7日过世的,离现在已经有13年了,我经常在想,我现在能够在画坛上不说大的成就,有一定影响是离不开先父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过去有句话: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现在先父教会我在中国画方面的一些笔墨技巧,教我做人的道理都使我获益匪浅,我现在的生活还是主要靠画,尤其是我们兄弟几个,画画的只有我一个,我一定要把父辈的事业继承下来,继承好。当然搞艺术不是一日之功,不是靠嘴吹出来的,是要一天一天磨练出来的,在艺术的道路上一个脚步一个脚步,踏踏实实的走向艺术的天堂。

记者:唐老先生有一个名字叫药城,这是不是跟您爷爷做药材生意有关系呢?
唐逸览:先父在世的时候我也问过,您这个药城是什么含意,是不是祖上开药店的,怀念自己祖上药店的事业,是不是这个意思?先父说:我这个药城、老药,他晚年叫老药,他画的都是些花花草草,比如说画牡丹花的根、枸杞、竹、荷、丝瓜等,这些中医都可以入药的,他说一个人工作疲倦了,看到这些画给人一点精神上的疗效,是有这种含意在里面,所以到晚年他给自己起的老药。我记得我在美专学习的时候,有一个语文教师他讲起先父的画,他说:“我一看唐先生的画精神就振奋。”所以先父很喜欢自己药城这个名字。
记者:我看您这儿有一副对联,叫“爱画入骨髓,吐词合风骚”,这是唐老先生一生追求的境界吗?
唐逸览:先父他一生就是画画,从小时候到临终前住在华东医院 ,脑子里想的都是画,我陪着他的时候,他睡在床上叫我看,他说这个天花板上面像荷花,叫我看有没有,我看看没有,觉得先父是幻觉,后来他看看墙面,他说这个像梅花,叫我看像不像,我也看不出什么。他到晚年在病重的时候,眼睛里看出来的东西都像画。先父在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他住的珠宝巷里面有个裱画店,有一次,家里人怎么也找不到他,后来才知道在裱画店里过了一个晚上。先父躲在裱画店里就是想看里面的画,所以先父他从幼年到病故之前,都是想着画画的事,我觉得先父就是为画画而生的。
记者:唐老先生出生在杭州,在他去世以后,唐云艺术馆就座落在西湖旁的南山路上,建唐云艺术馆是您先父生前的愿望吗?
唐逸览:在先父的画上你们经常可以看到落款杭州唐云,先父是杭州人,所以对杭州是有深厚感情的。先父生前洽谈过艺术馆的事情,还没建成先父就去世了。先父去世后,我们和杭州市府继续谈建艺术馆的事情,最早他们希望先父的画多些,我们说先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散在社会上或朋友手里面,在家里留得很少,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把先父收藏的一些历代名人字画文物捐出来,建一个唐云艺术馆,先父的作品也有一些,完整的八把曼生壶捐给了唐云艺术馆,我们总的捐明清的字画及文物有一百五六十件,依现在的价值来讲,要上亿了。唐云艺术馆是在1999年5月16号建成的,当时去的人很多,现在唐云艺术馆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为杭州的文化事业、文化活动作出了一点贡献,也完成了先父生前的愿望。

记者:为了建唐云纪念馆捐出了那么值钱的字画文物,家里没有人反对吗?
那么现在我听说好多画家家里的子女,老先生故世后,家里闹翻天都有的,但是我们家里都是很好的商量解决家里一些遗产的问题,这和先父一直以来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都是认为先把先父的大事做好,余下来的大家协商解决,像我画室里面八大山人的画,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中只有我一个画画,所以先父原来挂在画室里面的一部分画就挂在我这里,先父的朋友来了可以看看,怀念怀念都蛮好的,兄弟姐妹也没有什么意见。
记者:我在您家中的柜子里面,看到很多画画用的颜料、砚台等,这些是唐老先生生前用的吗?他对笔墨纸砚的要求高吗?
唐逸览:先父在文房用具方面,比如说印泥、印章、砚台、墨、纸都是很讲究的。画家是高手,也一定要用好的东西来配合的,这个印泥,他从来不给其他人的章在里面盖的,先父的手很巧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亲手做的,像装茶叶的锡罐,茶叶的勺子,做得蛮精细的,所以他玩的东西,他收藏的东西都是很讲品位的。
记者:您长大成人后眼中的唐老先生是怎样的?
唐逸览:我从小到现在都觉得先父有一种威严性,兄弟姐妹都很听先父的话,当然妈妈的话也听,我一直在想先父从来不打我们,为什么他的威信这么高?我想来想去,回想起来先父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我们很爱护很亲切的,但是不对的地方,也给予很严厉的批评,先父讲出来的都有道理的,所以小孩都听先父的话。
记者:唐老先生很喜欢喝酒,您认为唐老酒后的画好吗?
唐逸览:先父喝酒以后作画留下不少精品,先父在世的时候,好多朋友问他为什么喝了酒画的好,他说我喝过酒,脑子灵活了,手也活动快了,胆子也大了,考虑事情顾虑也就少了,画上去的墨韵就好,有如神来之笔。
记者:唐老先生对自己画得不满意的画,他怎么处理呢?
唐逸览:先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有的时候他画画,旁边的人看了觉得蛮好,但他自己不满意他拿起来就撕,丢在废纸篓里面,经常有的事。
记者:唐老先生最推崇的画家是什么时期的?是什么人呢?
唐逸览:先父喜欢八大、石涛、金冬心,郑板桥的字也很喜欢,这个是他学习的重点,因此他花钱买的也是这几人的居多,再下来的就是吴昌硕、齐白石。
记者: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喜欢饮酒,但是像唐老先生这样喝酒又爱喝茶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唐逸览:喜欢喝茶是杭州人的一个传统,先父这个习惯可能和传统是分不开的,先父喝茶不仅是对身体有好处,他还边喝茶边欣赏曼生壶的艺术品位、文学气息。先父通常早上起来就喝茶,所以说一方面喝茶是祖传,一方面喝茶对身体有好处,先父饮酒从年轻时开始就喜欢了,我懂事的时候经常侍侯在旁,先父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他们谈的都是有关学问的事,比如说和历史学家就聊历史,和文学家就聊文学诗词、艺术,大家互相交流。先父交的朋友太多是有学问的人,孔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他喝酒、喝茶时,不是谈事就是谈画,空话很少讲的,先父的中国画,在历史上能够占一席之地,跟他一生的努力和广交朋友是分不开的。先父的成功就是靠他自学成材的。

记者:您的名字是唐老先生根据古画叫“一览众山小”起的吗?
唐逸览: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个“览”字,展览会的览,可能是先父解放以前卖画主要是靠展览会,希望我们不要忘记的意思。
记者:您母亲也画画吗?
唐逸览:我妈妈也是画画的,而且是正式在国立艺专学习的。后来为了家庭、为了要照顾子女,我妈妈其实做出了贡献。
记者:大石斋曾藏有九把曼生壶,我在上博看到一把唐老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曼生壶,很想了解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呢?
唐逸览:上博的一把不算,是八把,因为五十年代上海博物馆没有曼生壶,先父是博物馆的鉴定委员,作贡献嘛,就捐给了博物馆一把。那么后来的八把是陆陆续续收的,其中有一把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和先父到南京与亚明在宾馆见面时,亚老问“唐老你喜欢曼生壶,我家里有一把曼生壶,你看看是真的还是假的?”先父说你拿过来看,一看是真的,亚老见先父爱不释手,亚老就送给先父,当然先父也回赠他字画的,大家作为交流。除了捐上博一把,就剩了八把,所以先父有一方章叫八壶精舍。
记者:唐老先生对茶具这么喜爱,他自己也设计过茶壶吗?
唐逸览:画过的,那是在80年代的时候,那时他设计了几个壶的造型请宜兴的紫砂高手去做,还有在茶壶上画的蛮多的,他不是画在纸上再复制上去的,他就在茶壶上面直接画上去的,所以画的一把就是一把,没有第二把的,假如有第二把一样的就是假的。
记者:唐老先生名气越来越大以后,肯定上门求画的人会很多,那他要是应付不过来的话怎么办呢?
唐逸览:先父一生画画,很多是朋友来求墨宝,有求必应,先父很多精品画都在朋友家里收藏,所以先父有个“唐菩萨”的美名。先父1983年到革命胜地画的册页叫《革命胜地纪念画册》,画得很精的,这部册页就在白书章家里,他是老革命,先父就送给他了,有的时候展览会展出的精品,先父的朋友来了说唐老这张好啊,先父说好你就拿去,就给他了,所以很多先父的精品都在他的朋友手里,在外面很少看到的,假如这些作品流到市场上,先父的画价还要往上升,去年,人家小小的一张画叫《爱晚亭》,第一次从北京拍来15万,第二次拍就到了45万,对于精品大家都是喜爱的,在拍卖场价格肯定会争抢上去的。
记者:前几年唐老先生的画市场价格一直都很低,这两年涨了很多,您是怎么看待艺术和市场的关系的?
唐逸览:艺术品的好、坏和市场价格应该说是成正比的,但是,往往并不是如此,有时好作品的价值暂时人们还没有发现,那么先父的画这个价格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没有上去呢?美国拍卖行在80年代的时候,到过先父家里说:唐老,按照你的艺术造诣、你的画、你的声望、你的社会地位,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你这个价格远远低于你的艺术水平,他说我们(美国一家著名拍卖行)帮你来炒一下,先父说:“我的画不要人家炒的,我的画想给谁就给谁。”他说一个艺术家的画500年以后才能论高低的,不是以目前的价格来评论这个画的艺术水平。
记者:您认为现在收藏字画要具备哪些条件?
唐逸览:我认为现在玩字画收藏字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眼力,就是你对这个东西识不识货。第二是财力,经济实力。你喜欢,有眼力没有财力,那没用。第三是魄力,你有财力、有眼力、有魄力,你可以收藏到好东西,现在好东西大都要到拍卖行去争嘛,这件东西我有眼力,经济条件够得上,又有魄力,把好东西拍下来,归我收藏,我认为真、精、新的作品永远是升值的。

记者:请您谈谈唐老先生对文物的理解和做法?
唐逸览:我觉得先父对文物是热爱的,并且他很认真的保护好在他手中的文物。比如说:先父拿出来收藏的名人字画,每个立轴都做好布袋,文革后,落实抄家政策从博物馆退还回来的名人字画该装裱的重新装裱,该做好套子的做好套子,该做盒子的做盒子。先父也教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要爱护,要保存好代代传下去。
记者: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唐老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花鸟画家,但是我看他的人物、山水也有,唐老先生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唐逸览:先父山水、花鸟、人物都画,有的时候狗啊、牛啊等也是画的,先父早年在杭州的时候,他是画山水的,到了上海以后以花鸟为多,这个我听先父讲过的,他到上海以后为什么画花鸟是重点呢?第一个画花鸟比山水快,因为先父是靠卖画生活的,过去讲画山水,十天画一石,五天画一水,画一幅山水画要花很长时间,旧话说:“饿死山水”。为了养家糊口,他又不会做生意,又不是企业家,又没有资本,就是靠一双手拿一只笔。过去讲:一枝秃笔走天下,他从杭州到上海画了不少画,开展览会,卖画有了些钱,一方面是为了养家,另一方面再把好的喜欢的名人字画收藏起来。他买这些画是为自己在这方面吸收古人精华的东西,他不是照搬古人的东西,他是读画,领会他们的精神运用到自己作品上面去。
记者:你能谈谈为什么唐老先生给自己的画室取名大石斋吗?
唐逸览:关于大石斋大家有好多讲法,其实我母亲是富阳人,抗战初的时候,先父还没到上海呢,经常在我母亲的故乡富阳那边作画,那里有个大石山,他为了纪念曾经在富阳待过一段时间;为了纪念他们那边的淳朴民风,所以取名大石,这个号叫大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