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常常连篇累牍地讨论该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虽然定义颇多,往往莫衷一是,但是都包含着文化遗产中的社会态度。可以说传统就是澳大利亚社会中文化价值和社会态度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延续,也包括用传统高度认同文学内涵,以此来肯定那些颂扬澳大利亚人精神的作家。这就意味着文学评论的标准可以轻而易举变成作家提取素材的能力,这在作家们描绘自我形象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半个世纪前澳大利亚小说的主要文学作品,分析、探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4-0063-4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men have argued on the Australian cultural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which contain the social attitudes i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traditions ar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values, social attitudes,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 Australia. That means literary criteria are essential for writers to describe themselv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main Australian works of a half century ago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of more than a century.
Key words: Australia, literary, tradition
1.引言
“澳大利亚文学传统”与英美文学中“英美传统”不同。前者历史短浅、后者源远流长。“文学传统”顾名思义就是讨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历史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历史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关系,还要考虑现代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关系以及历史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如此。用现代文学评论给“传统”下定义,不仅很有历史意义,而且艰难复杂。
2.劳荪——弗菲传统与澳洲文学
万斯·帕莫是澳洲著名文化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花费半个多世纪创作了不朽的《九十年代的传说》。该书表现了19世纪80、90年代作家们是以何种态度看待澳洲风情的。他们认为无业游民在蜿蜒河汊旁聚居,这种风情戏剧化,犹如牧场主在自家大露台上欣赏田园风光一样。他们以为牧民生活内容丰富,牧民更善用华丽词藻表现自己。(Palmer,1963 :133)这种比喻假设虽牵强附会,却表现了他们的价值观。该书将民族主义时期的澳洲和二次大战的澳洲相联系,通过文学勾勒出了民族特征。所以上世纪上半叶澳洲小说不可避免打上了民主传统的烙印。表面上看来,帕莫书中的观点似乎和文学以及文学传统关系不大,但实际上阐述了社会环境对某些澳洲作家的影响。
A·A·菲利普也是重要评论家,他在《澳大利亚传统》一书中表达了与上述观点类似的看法。菲利普把劳荪和弗菲的小说与其社会环境相联系,认为他们反对其欧洲和澳洲先驱的传统,他们形成自己的传统,并用来看待社会。有人评论劳荪的“传统”说:几百年来,盎格鲁·萨克逊的作品已从中产阶级态度的樊笼中解放出来。狄更斯和哈代用同情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和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英国社会,但他们似乎为中产阶级读者写作。劳荪和弗菲认为中产阶级都是外国人。只有他们自己来自普罗大众,所以他们描写普罗大众,也为普罗大众写作。(Phillips,1958:223)
菲利普认为劳荪和弗菲依赖传统的自然主义、诚实和自由态度。菲利普非常了解隐藏在“自然主义”后面的真实的弗菲,知道他更关注艺术美学,而不仅仅是记载社会直接经验的小说。(Helestine,1967:97)其实小说应贴近生活,小说家不仅要通过社会代表人物表明自己的态度,更要勇于面对严峻社会问题。弗菲和劳荪通过艺术想象,勇敢地面对社会问题,但此前的澳洲作家及其后的“劳荪和弗菲传统”继承者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劳荪和弗菲传统”可谓空前绝后,成为澳洲小说评论中的流行术语。菲利普曾对“劳荪—弗菲传统”精辟定义 :九十年代精神在澳洲民主党人中曾风靡一时。由于某些作家政治敏锐、激进,所以澳洲小说中政治概念甚于文学色彩,这是人文价值遗产。在普瑞查、大卫荪和帕莫等人作品中都可强烈感受到“九十年代”文学精神,尤其是劳荪传统。他们都同样相信“普罗大众”非常重要,所以用美妙优雅笔调讴歌他们,不遗余力表现其纯朴人性,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读者可直截了当从小说中感受到作家的民族秉性和传统。(Helestine,1967:90)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澳洲作品中缺乏生活——传统的影响。因为特征是时代产物,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但不应把成熟和传统混为一谈。澳洲文学证实了这种悖论 :年轻稚嫩也是一种传统。环境和社会呼吁传统,它就应运而生,并产生影响。传统不是根据逻辑需要产生,而是发自人们内心自豪的共鸣。
“如果文学遗产只给我们带来以前社会的纯朴道德,我们除了拒不接受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若把帕莫和“劳荪—弗菲传统”联系起来,就会感到艾略特的“悖论”——伟大的文学家改变了文学的“同步规律”。(Ward,1966 :45) 因为社会感受到文学具有供奉的价值 ,所以文学备受推崇。(上述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关键词——民主。)文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还保留着评论家们发现的并且赞同的社会价值观,因为它影响后来的读者和作家,确保这些价值观不断发展。劳荪和弗菲表现了一部分社会遗产的特点——“情谊”、“独立”和“忠诚”,这都是从乌托邦式理想社会遗传下来的,当时的以及后来的澳洲文学作品都如实记载了这些特点,并提倡要把它们发扬光大。(Chase,1968:56)
另外,《生活就是如此》也是宣扬“民主传统”的代表作品。弗菲的探索基本证明 :传统平均主义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生活就是如此》充分证明了社会文学传统不仅和后来的社会息息相关,而且和民主乐观主义截然相反。(Ward,1966 :34)有种肤浅的看法认为,澳洲小说传统仅反映了真实的或理想的历史传统,或颂扬了澳洲人喜爱的自我形象。若要区分澳洲小说中构成传统的各种不同关系,必须先根据他们想象的术语阅读这些小说。该书自然地描述了瑞佛瑞纳地区生活,直接表述19世纪90年代人们的社会态度。该书问世后40年,人们一直把它视为书中人物——克林斯的日记摘要,后来才承认它是小说。他通过叙述者之口表明作者既从艺术角度关注殖民主义时期澳洲小说的传统,也表示要与之分道扬镳。他讨厌“铺满鲜花的浪漫之路”,改变了自己摘录日记的初衷,认为自己描述的生活没有任何情节。他认为写作目的是要真实记录亲身体验的生活,他不愿像以前的作家那样浪漫地描写澳洲生活。他认为生活高于艺术,反对认真分析“神秘重要”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也关注瑞佛瑞纳省的生活、“生活中可爱问题”和“难以断代的神秘”,但他没有认真分析所记事件的重大意义。(Leavis,1968 :323)该书代表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民族主义、民主理想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潮。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该书想象力丰富、结构严整、语言讥讽。弗菲通过叙述者之口表达了对生活的见解,就其复杂结构而言,该书首创澳洲小说之先河。
对于上述作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这些作品描写了澳洲荒蛮地区生活,每本书都鲜明突出了“独立和自由”,也贴近游牧狩猎部族人枯燥的“自然”生活和城里人的庸俗生活,这是弗菲和劳荪的主题 ;另一种认为上述两人作品只是社会题材相似,他俩的创作方法迥异,但侧重点不同。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3.英国文学传统概述
1919年艾略特发表了《传统和个人天赋》,认为传统即西方知识和文化遗产,虽有过道德颓废和困惑,但能保存文明的文学理想标准。他从诗人角度对西方传统下定义 :有欧洲文学意识,还要意识到诗人本国具有“同步规律”,即历史文学存在于现代文学中,并引导现代文学,让人们阅读感受它,并对它有所反应。但现代文学也会修正传统,它们应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文学作品诞生时,常同步影响其它文学作品。(Eliot,1953 :218) 这种悖论显示了传统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并没有表明历史的重要性。早期他认为“传统”即历史文学,后来他觉得传统应延续文化,也包含那些拥有共同文化的文学作品。艾略特虽明确区分了文学传统和同时代的社会传统,却未澄清历史文学与同时代历史社会的关系。(Trilling,1968:242)
后来F·R·勒维斯继承艾略特衣钵,写下了著名的《伟大传统》,继续讨论“传统和个人天赋”提出的问题。该书提出英国小说传统——奥斯汀、艾略特和詹姆斯等人。他把假设的“伟大传统”和其它英国喜剧小说“非伟大传统”区分开,把菲尔丁、狄更斯等都纳于后者 ;他甚至把非传统小说《呼啸山庄》及乔伊斯、奥斯汀、劳伦斯和艾略特等的作品与前者分开,称为另类传统。并非可以划分界限,主要是持续不断地关注“道德”,并用想象手法探索把它们和这些结果结合起来。(Trilling,1978 :16)勒维斯并没说要密切关注社会上道德选择的本性,但他认为若作家不能用读者可感受的复杂想象手法表现自己密切地关注道德,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他认为英国小说伟大之处就在于密切关注社会上的道德选择。他把小说视为道德寓言和戏剧化诗歌,它们通过探索性创作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经验。他坚持艾略特的观点 :文学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是首要标准 ;他认为传统概念就是要坚持文学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发挥评价和参与作用。
4.澳洲文学传统及其源泉
诚然,澳洲小说呈现的形象都是与欧洲文明有关的,这不足为奇。欧洲文明中某些反常、异化、不安全内容都未扎根于这片沃土,无论是在澳州中部广袤大地还是穷乡僻壤都看不到它们的踪迹。这种反常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对其反应之间的反差。若社会对环境没有反应,就隐含着对这种文化的批评,就表明社会没有满足人们渴求充实、有意义生活的需要。书中人物反社会,谋求从社会外实现自我,是因为社会不给他们机会。即使这些小说家愿意看到澳洲社会奠定了不稳定的文明,这些与他们描写的大地风情等自然形象格格不入,这也是自然的。不能说他们就是反社会的,也不能说他们只简单记录了这个事实——澳洲人尚未实现欧洲的文明文化。有种社会反应是非个人的、非人性的,并否定个性化抽象,这是现代文学特征之一。不能因此断言他们以“后浪漫主义”态度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缺乏“有机的或自然的”关系,或说它们反映了缺乏社会传统的国家。当然,实际上假设的平均主义、民族主义情谊传统都已远离半个世纪前的澳洲现实社会,也不再受到澳洲小说的关注了。(White,1981:45)
关于自然的小说都是静态的描写,都设法凸现了欧洲田园牧歌式理想和澳洲荒蛮现实间的反差。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只是欧洲田园牧歌式异国情调,这也不足为奇。“《生活就是如此》通过书中人物和环境描写展示了类似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有种揶揄的观点认为 :这暗示着克林斯浪漫沉思的结果,也真实表现了当时荒蛮环境和大地风情,说明他愿意看到世外桃源美景。”(Bewley,1973 :65)其实这些小说的共性就是描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浪漫理想生活,没有把社会作为获得理想生活的载体。“这不但说明澳洲作家对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而且表明他们对于文明感到失望,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社会体系中无法和他人一起有意义地生活而感到沮丧。”(Buckley,1976 :11)因此,他们无法通过体验澳洲社会生活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19世纪末以来,澳洲文学一直追随欧洲文学传统发展。即使他们是在异国社会环境中追求个性的发展,那也说明他们和欧美作家拥有共同的浪漫主义。他们共同寻求更深刻的生活,而这是社会无法提供的——这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它坚持必要的个体孤独,它需要寻求充实生活,而不需要存在主义的社会提供一些空泛的生活形式。
当然个体与社会是有矛盾的。但到底要放弃体验接受生活潮流,还是背离生活并超越它,这是个体内部更重要的矛盾。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澳洲小说的共性。这并不足以将其与澳洲社会某个具体传统相联系,也不能把这些小说联系在一起,断言它们构成小说的地方传统。每部小说和现代潮流中的其它小说一样关注同样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这种广义传统并非狭义区域性的,就是由于它们拥有共性——共同语言和共同风俗源于更广义的传统。“弗菲描写莎士比亚,赫伯特描绘狄更斯,肯尼利偏爱《圣经》,都说明这些作家和西方文学传统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采纳主流文学传统手法:弗菲善用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就是模仿菲尔丁和斯通的维多利亚时代中篇小说中嘲讽的笔调;瑞查荪和斯特德模仿德国教育小说的手法”。(Trilling,1963 :113)瑞查荪、斯特德和帕克等人笔下的个体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社会外面的艺术人物——他们都是这样看待自己,也自视高于社会规范标准。这些人物的旅途亦是如此比喻的——在原始荒蛮的自然和同样荒蛮的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寻求田园牧歌式世外桃源。这些相似风俗传统表现了对浪漫的失望,这并非澳洲独有的特色,却表现了作家对澳洲现实极度不满。他们在广义文学传统中相对独立,所以很难说这些作家和作品就是澳洲社会的产品,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遗产,因为他们描写的澳洲生活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传统的极大不满。他们否定了社会传统,也就是对澳大利亚社会持否定态度。
5.结论
所以,纵观半个世纪前最优秀澳洲小说后,觉得它们好像和美国一些名著留下相似印象:“社会意识未必真实反映人类社会现实 ;它往往反映作家对待现实社会的主观态度。”(Johnson,1969:51)这种社会态度和文化价值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澳洲文学也不例外,它不可避免受到英国文学传统及其文化传统影响,带着浓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色彩,对澳洲社会采取否定态度,追求牧歌田园式的浪漫主义。当时的澳洲小说通过各种自然和社会形象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似乎还没有形成非常独特的本土特征。所以说,澳洲文学传统可谓欧洲文学传统的翻版,如果静止孤立看待澳洲文学传统是不恰当的,应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探索这个问题。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Bewley, M. The Eccentric Desig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65.
Buckley, V. Utopianism and Vitalism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Criticism[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1976: 11.
Bewley, M. The Eccentric Desig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65.
Chase, R.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 London: George Bell, 1968: 56.
Eliot, T. S. Selected Pros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3: 218.
Helestine, H. P. The Australian Image: The Australian Heritage[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97.
Johnson, G. K. W.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 Melbourne: Melbourne Critical Review, 1969: 51.
Leavis, F. R. Anna Karenina and Other Essay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8: 323.
Palmer, V. The Legend of the Nineties[M].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1963: 133.
Phillips, A. A. The Australian Tradition[M]. Melbourne: Cheshire, 1958: 223.
Trilling, L. The Liberal Imagination[M]. London: Mercury, 1963: 113.
Trilling, L. On the Modern Element in Modern Literature[M]. Harmonds: Penguin, 1968: 242.
Trilling, L. 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M]. Harmonds: Penguin, 1978: 16.
Ward, R. The Australian Legend[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1966: 34-45.
White, P. The Prodigal Son and the Vital Decades[M]. Melbourne: Sun Books, 1981: 45.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4-0063-4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men have argued on the Australian cultural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which contain the social attitudes i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traditions ar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values, social attitudes,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 Australia. That means literary criteria are essential for writers to describe themselv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main Australian works of a half century ago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of more than a century.
Key words: Australia, literary, tradition
1.引言
“澳大利亚文学传统”与英美文学中“英美传统”不同。前者历史短浅、后者源远流长。“文学传统”顾名思义就是讨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历史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历史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关系,还要考虑现代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关系以及历史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如此。用现代文学评论给“传统”下定义,不仅很有历史意义,而且艰难复杂。
2.劳荪——弗菲传统与澳洲文学
万斯·帕莫是澳洲著名文化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花费半个多世纪创作了不朽的《九十年代的传说》。该书表现了19世纪80、90年代作家们是以何种态度看待澳洲风情的。他们认为无业游民在蜿蜒河汊旁聚居,这种风情戏剧化,犹如牧场主在自家大露台上欣赏田园风光一样。他们以为牧民生活内容丰富,牧民更善用华丽词藻表现自己。(Palmer,1963 :133)这种比喻假设虽牵强附会,却表现了他们的价值观。该书将民族主义时期的澳洲和二次大战的澳洲相联系,通过文学勾勒出了民族特征。所以上世纪上半叶澳洲小说不可避免打上了民主传统的烙印。表面上看来,帕莫书中的观点似乎和文学以及文学传统关系不大,但实际上阐述了社会环境对某些澳洲作家的影响。
A·A·菲利普也是重要评论家,他在《澳大利亚传统》一书中表达了与上述观点类似的看法。菲利普把劳荪和弗菲的小说与其社会环境相联系,认为他们反对其欧洲和澳洲先驱的传统,他们形成自己的传统,并用来看待社会。有人评论劳荪的“传统”说:几百年来,盎格鲁·萨克逊的作品已从中产阶级态度的樊笼中解放出来。狄更斯和哈代用同情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和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英国社会,但他们似乎为中产阶级读者写作。劳荪和弗菲认为中产阶级都是外国人。只有他们自己来自普罗大众,所以他们描写普罗大众,也为普罗大众写作。(Phillips,1958:223)
菲利普认为劳荪和弗菲依赖传统的自然主义、诚实和自由态度。菲利普非常了解隐藏在“自然主义”后面的真实的弗菲,知道他更关注艺术美学,而不仅仅是记载社会直接经验的小说。(Helestine,1967:97)其实小说应贴近生活,小说家不仅要通过社会代表人物表明自己的态度,更要勇于面对严峻社会问题。弗菲和劳荪通过艺术想象,勇敢地面对社会问题,但此前的澳洲作家及其后的“劳荪和弗菲传统”继承者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劳荪和弗菲传统”可谓空前绝后,成为澳洲小说评论中的流行术语。菲利普曾对“劳荪—弗菲传统”精辟定义 :九十年代精神在澳洲民主党人中曾风靡一时。由于某些作家政治敏锐、激进,所以澳洲小说中政治概念甚于文学色彩,这是人文价值遗产。在普瑞查、大卫荪和帕莫等人作品中都可强烈感受到“九十年代”文学精神,尤其是劳荪传统。他们都同样相信“普罗大众”非常重要,所以用美妙优雅笔调讴歌他们,不遗余力表现其纯朴人性,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读者可直截了当从小说中感受到作家的民族秉性和传统。(Helestine,1967:90)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澳洲作品中缺乏生活——传统的影响。因为特征是时代产物,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但不应把成熟和传统混为一谈。澳洲文学证实了这种悖论 :年轻稚嫩也是一种传统。环境和社会呼吁传统,它就应运而生,并产生影响。传统不是根据逻辑需要产生,而是发自人们内心自豪的共鸣。
“如果文学遗产只给我们带来以前社会的纯朴道德,我们除了拒不接受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若把帕莫和“劳荪—弗菲传统”联系起来,就会感到艾略特的“悖论”——伟大的文学家改变了文学的“同步规律”。(Ward,1966 :45) 因为社会感受到文学具有供奉的价值 ,所以文学备受推崇。(上述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关键词——民主。)文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还保留着评论家们发现的并且赞同的社会价值观,因为它影响后来的读者和作家,确保这些价值观不断发展。劳荪和弗菲表现了一部分社会遗产的特点——“情谊”、“独立”和“忠诚”,这都是从乌托邦式理想社会遗传下来的,当时的以及后来的澳洲文学作品都如实记载了这些特点,并提倡要把它们发扬光大。(Chase,1968:56)
另外,《生活就是如此》也是宣扬“民主传统”的代表作品。弗菲的探索基本证明 :传统平均主义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生活就是如此》充分证明了社会文学传统不仅和后来的社会息息相关,而且和民主乐观主义截然相反。(Ward,1966 :34)有种肤浅的看法认为,澳洲小说传统仅反映了真实的或理想的历史传统,或颂扬了澳洲人喜爱的自我形象。若要区分澳洲小说中构成传统的各种不同关系,必须先根据他们想象的术语阅读这些小说。该书自然地描述了瑞佛瑞纳地区生活,直接表述19世纪90年代人们的社会态度。该书问世后40年,人们一直把它视为书中人物——克林斯的日记摘要,后来才承认它是小说。他通过叙述者之口表明作者既从艺术角度关注殖民主义时期澳洲小说的传统,也表示要与之分道扬镳。他讨厌“铺满鲜花的浪漫之路”,改变了自己摘录日记的初衷,认为自己描述的生活没有任何情节。他认为写作目的是要真实记录亲身体验的生活,他不愿像以前的作家那样浪漫地描写澳洲生活。他认为生活高于艺术,反对认真分析“神秘重要”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也关注瑞佛瑞纳省的生活、“生活中可爱问题”和“难以断代的神秘”,但他没有认真分析所记事件的重大意义。(Leavis,1968 :323)该书代表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民族主义、民主理想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潮。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该书想象力丰富、结构严整、语言讥讽。弗菲通过叙述者之口表达了对生活的见解,就其复杂结构而言,该书首创澳洲小说之先河。
对于上述作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这些作品描写了澳洲荒蛮地区生活,每本书都鲜明突出了“独立和自由”,也贴近游牧狩猎部族人枯燥的“自然”生活和城里人的庸俗生活,这是弗菲和劳荪的主题 ;另一种认为上述两人作品只是社会题材相似,他俩的创作方法迥异,但侧重点不同。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3.英国文学传统概述
1919年艾略特发表了《传统和个人天赋》,认为传统即西方知识和文化遗产,虽有过道德颓废和困惑,但能保存文明的文学理想标准。他从诗人角度对西方传统下定义 :有欧洲文学意识,还要意识到诗人本国具有“同步规律”,即历史文学存在于现代文学中,并引导现代文学,让人们阅读感受它,并对它有所反应。但现代文学也会修正传统,它们应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文学作品诞生时,常同步影响其它文学作品。(Eliot,1953 :218) 这种悖论显示了传统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并没有表明历史的重要性。早期他认为“传统”即历史文学,后来他觉得传统应延续文化,也包含那些拥有共同文化的文学作品。艾略特虽明确区分了文学传统和同时代的社会传统,却未澄清历史文学与同时代历史社会的关系。(Trilling,1968:242)
后来F·R·勒维斯继承艾略特衣钵,写下了著名的《伟大传统》,继续讨论“传统和个人天赋”提出的问题。该书提出英国小说传统——奥斯汀、艾略特和詹姆斯等人。他把假设的“伟大传统”和其它英国喜剧小说“非伟大传统”区分开,把菲尔丁、狄更斯等都纳于后者 ;他甚至把非传统小说《呼啸山庄》及乔伊斯、奥斯汀、劳伦斯和艾略特等的作品与前者分开,称为另类传统。并非可以划分界限,主要是持续不断地关注“道德”,并用想象手法探索把它们和这些结果结合起来。(Trilling,1978 :16)勒维斯并没说要密切关注社会上道德选择的本性,但他认为若作家不能用读者可感受的复杂想象手法表现自己密切地关注道德,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他认为英国小说伟大之处就在于密切关注社会上的道德选择。他把小说视为道德寓言和戏剧化诗歌,它们通过探索性创作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经验。他坚持艾略特的观点 :文学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是首要标准 ;他认为传统概念就是要坚持文学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发挥评价和参与作用。
4.澳洲文学传统及其源泉
诚然,澳洲小说呈现的形象都是与欧洲文明有关的,这不足为奇。欧洲文明中某些反常、异化、不安全内容都未扎根于这片沃土,无论是在澳州中部广袤大地还是穷乡僻壤都看不到它们的踪迹。这种反常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对其反应之间的反差。若社会对环境没有反应,就隐含着对这种文化的批评,就表明社会没有满足人们渴求充实、有意义生活的需要。书中人物反社会,谋求从社会外实现自我,是因为社会不给他们机会。即使这些小说家愿意看到澳洲社会奠定了不稳定的文明,这些与他们描写的大地风情等自然形象格格不入,这也是自然的。不能说他们就是反社会的,也不能说他们只简单记录了这个事实——澳洲人尚未实现欧洲的文明文化。有种社会反应是非个人的、非人性的,并否定个性化抽象,这是现代文学特征之一。不能因此断言他们以“后浪漫主义”态度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缺乏“有机的或自然的”关系,或说它们反映了缺乏社会传统的国家。当然,实际上假设的平均主义、民族主义情谊传统都已远离半个世纪前的澳洲现实社会,也不再受到澳洲小说的关注了。(White,1981:45)
关于自然的小说都是静态的描写,都设法凸现了欧洲田园牧歌式理想和澳洲荒蛮现实间的反差。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只是欧洲田园牧歌式异国情调,这也不足为奇。“《生活就是如此》通过书中人物和环境描写展示了类似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有种揶揄的观点认为 :这暗示着克林斯浪漫沉思的结果,也真实表现了当时荒蛮环境和大地风情,说明他愿意看到世外桃源美景。”(Bewley,1973 :65)其实这些小说的共性就是描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浪漫理想生活,没有把社会作为获得理想生活的载体。“这不但说明澳洲作家对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而且表明他们对于文明感到失望,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社会体系中无法和他人一起有意义地生活而感到沮丧。”(Buckley,1976 :11)因此,他们无法通过体验澳洲社会生活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19世纪末以来,澳洲文学一直追随欧洲文学传统发展。即使他们是在异国社会环境中追求个性的发展,那也说明他们和欧美作家拥有共同的浪漫主义。他们共同寻求更深刻的生活,而这是社会无法提供的——这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它坚持必要的个体孤独,它需要寻求充实生活,而不需要存在主义的社会提供一些空泛的生活形式。
当然个体与社会是有矛盾的。但到底要放弃体验接受生活潮流,还是背离生活并超越它,这是个体内部更重要的矛盾。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澳洲小说的共性。这并不足以将其与澳洲社会某个具体传统相联系,也不能把这些小说联系在一起,断言它们构成小说的地方传统。每部小说和现代潮流中的其它小说一样关注同样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这种广义传统并非狭义区域性的,就是由于它们拥有共性——共同语言和共同风俗源于更广义的传统。“弗菲描写莎士比亚,赫伯特描绘狄更斯,肯尼利偏爱《圣经》,都说明这些作家和西方文学传统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采纳主流文学传统手法:弗菲善用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就是模仿菲尔丁和斯通的维多利亚时代中篇小说中嘲讽的笔调;瑞查荪和斯特德模仿德国教育小说的手法”。(Trilling,1963 :113)瑞查荪、斯特德和帕克等人笔下的个体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社会外面的艺术人物——他们都是这样看待自己,也自视高于社会规范标准。这些人物的旅途亦是如此比喻的——在原始荒蛮的自然和同样荒蛮的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寻求田园牧歌式世外桃源。这些相似风俗传统表现了对浪漫的失望,这并非澳洲独有的特色,却表现了作家对澳洲现实极度不满。他们在广义文学传统中相对独立,所以很难说这些作家和作品就是澳洲社会的产品,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遗产,因为他们描写的澳洲生活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传统的极大不满。他们否定了社会传统,也就是对澳大利亚社会持否定态度。
5.结论
所以,纵观半个世纪前最优秀澳洲小说后,觉得它们好像和美国一些名著留下相似印象:“社会意识未必真实反映人类社会现实 ;它往往反映作家对待现实社会的主观态度。”(Johnson,1969:51)这种社会态度和文化价值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澳洲文学也不例外,它不可避免受到英国文学传统及其文化传统影响,带着浓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色彩,对澳洲社会采取否定态度,追求牧歌田园式的浪漫主义。当时的澳洲小说通过各种自然和社会形象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似乎还没有形成非常独特的本土特征。所以说,澳洲文学传统可谓欧洲文学传统的翻版,如果静止孤立看待澳洲文学传统是不恰当的,应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探索这个问题。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Bewley, M. The Eccentric Desig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65.
Buckley, V. Utopianism and Vitalism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Criticism[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1976: 11.
Bewley, M. The Eccentric Desig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3: 65.
Chase, R.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 London: George Bell, 1968: 56.
Eliot, T. S. Selected Pros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3: 218.
Helestine, H. P. The Australian Image: The Australian Heritage[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97.
Johnson, G. K. W.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 Melbourne: Melbourne Critical Review, 1969: 51.
Leavis, F. R. Anna Karenina and Other Essay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8: 323.
Palmer, V. The Legend of the Nineties[M].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1963: 133.
Phillips, A. A. The Australian Tradition[M]. Melbourne: Cheshire, 1958: 223.
Trilling, L. The Liberal Imagination[M]. London: Mercury, 1963: 113.
Trilling, L. On the Modern Element in Modern Literature[M]. Harmonds: Penguin, 1968: 242.
Trilling, L. 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M]. Harmonds: Penguin, 1978: 16.
Ward, R. The Australian Legend[M].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1966: 34-45.
White, P. The Prodigal Son and the Vital Decades[M]. Melbourne: Sun Books, 198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