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如果总是回忆过去,就意味着你老了。但我依然喜欢回头看看走过的每一步,因为每一阶段都有难忘的记忆。转眼间,我已走过了35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学上的追寻与探索,可以用“快乐、充实、享受”几个词语来概括。“过去”听上去很遥远,那么,我就从近3年说起……
创意设计,展教师智慧之花
如果说,我在文学之路的探索始于热情,始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那么课改的实施则是赋予我的教学更多理性思考与提升的机会。
自2007年9月,北京地区进入课改以来,我做了许多新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为我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教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入思考、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设计上。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心智得到开发,让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得到极大地发挥。仅以创意读《诗经·氓》为例,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完成:(1)有情感的朗读;(2)串讲理解诗句;(3)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解析采用的创作手法;(4)创意发挥,改写。整个设计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程式化形式。全员参与,将理解、体悟、鉴赏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学生创意改写的形式多样,最有意思的是“三句半”形式。学生五人边读边拍着桌子,敲出鼓点,诙谐有趣,又正应情景与氛围。看着学生配合紧密的表演,听着这些既质朴又恰切的改写诗句,我由衷的感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课改的成功与否是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教学行为密不可分的。”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的教学设计“个性化解读文本《许三观卖血记》”、“适时点拨,旧课新教,学《伐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不同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中,获得真切的艺术美感。所谓“个性化阅读”应该包括学生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兴趣与认识;对同一作家、作品的不同解读与认识。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多方面阅读兴趣、感知和体悟调动出来,不同的认识互相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资源开发,机会与挑战并存
丰富的选修专题实践。随着课改的深入,更多的新名词、更多的专题、更新的专业知识体系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如史传文学、报告文学、儒家(孔孟)经典、诸子散文、辞赋骈文、唐宋古文、唐诗宋词、红色经典、文学与乡土、京味小说、鲁迅诗文、毛泽东诗词、欧美经典及西方现代小说等。这些内容的加入,又促使我深入研究选修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我和同组教师归纳出“三结合”选修法:①教师示范与学生研讨结合;②精读与泛读结合;③讲读与自读结合。特别是“红色经典”作品的“蜻蜓点水”阅读法,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作品精读,并辅以教学电影《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观摩,使严肃、繁杂的专题研究融合进时代元素,结合时下流行的新“红色”连续剧《潜伏》、《暗算》、《敌营十八年》等,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人物,或不同时期同类作品中人物、创作手法等。整个教学过程所花时间不多,但产生的影响深远,学生的论文张贴在展板上,引来全校师生的驻足关注。
富有冲击力的网络资源开发。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更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形成头脑风暴。借助北京高中选修网的平台,我带领本组年轻教师和全年级学生参加北京市“网络资源与开发”的课程实践。结合我们确定的选修专题《伟人诗魂——毛泽东诗文赏读》、《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欧美经典小说品读》、《西方现代小说品读》、《张爱玲作品研读》、《胡同文化研究》,学生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参与课题的讨论、评议,逐步提升了感受、认知、体悟的能力。
虚拟课堂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做了有效整合,也为具备各种资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现实课堂中,一首诗、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分析点,在虚拟课堂中可以转化为多个点。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作为“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关注作品的角度。学生的参与状态已经从现实课堂中常见的怕说、羞说、懒于说,变为在虚拟课堂中的要说、敢说、争着说;我们更看到,套话、空话少了,真话、实话多了,学生在自己的同伴面前勇敢地敞开心扉,为我们呈现出了他们或稚嫩、或青涩、或新奇、或独到的感悟。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使生生、师生、家庭、社会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对话,课内向课外无限延伸、拓展。“解放”了教师,“激活”了学生。
不懈追求,享受教科研硕果
课改实践的三年中,市级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了3次,我做了3次发言,同事们共做了7节市级公开课。2008年1月至4月,我完成的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验项目获得市教育学会表彰。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我着力研究的问题:(1)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避免“告知”;(2)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与开创新的教法方面寻找平衡点、契合点;(3)形成新型的教材观,探索从过去的如何“教”教材,到现在的如何“用”教材;(4)真正将“教材是‘个例’”做到实处,创出新路。我的教学体会和实践汇聚成教学论文和反思,如“相信学生的能力——个性化解读文本《许三观卖血记》”、“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创意读《诗经·氓》”、“教材是‘个例’,‘例’什么——重温《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解悟知识分子情怀”、“在教学设计中提升对选修专题的认识——《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些论文描绘出教改三年来,我从必修到选修的思维曲线,记录下我每个阶段的行进脚步。
我积极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发掘学生学习潜质的论题:“文韬武略有贤士,国安朝盛在明君”,“危急之秋忠臣在,悲喜命运各不同”,“异地他乡明君路,任重道远奋力行”,“史迁倾情绘长卷,妙笔成花写真情”,“优柔寡断为仁义,沽名钓誉失鸿门”,“信念与意志铸就大漠孤魂,威逼利诱难撼铁骨诚心”……这些论题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火焰,使之激情投入、参与。同时,我和学生们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我谈流行语、我们读鲁迅、进行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都围绕凸显学生关注焦点和兴趣点进行。这些内容选题“精”,活动“广”,过程“活”,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三年中,我将教师的论文、课堂实录,学生的读书笔记、虚拟课堂的评点文章编辑成册,如《穿越时空的课堂实录——选修专题“伟人诗魂”》、《会思想的苇草——北京二中学生读书笔记手迹》、《载欣载奔——北京二中教师论文教案手迹》、《魂·信仰——红色经典选修专题论文》。课改三年是我教学生涯的飞跃之年,是教学理论呈现之年,更是教学智慧大丰收的三年。看着自己和学生在三年中的论文、教学手记、读书笔记结集成册,一点一滴的体会汇聚成篇篇文章,抚摸着厚厚的书籍,由衷地感到欣慰、满足、自豪与幸福。
辉煌代表过去,创造开拓未来。我只有用更加不懈的努力,用更高标准的追求继续我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我愿意和全国教师一起,继续我们在教学上的探索。也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之花,像漫天的繁星散落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结出丰硕的果实。
创意设计,展教师智慧之花
如果说,我在文学之路的探索始于热情,始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那么课改的实施则是赋予我的教学更多理性思考与提升的机会。
自2007年9月,北京地区进入课改以来,我做了许多新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为我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教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入思考、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设计上。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心智得到开发,让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得到极大地发挥。仅以创意读《诗经·氓》为例,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完成:(1)有情感的朗读;(2)串讲理解诗句;(3)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解析采用的创作手法;(4)创意发挥,改写。整个设计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程式化形式。全员参与,将理解、体悟、鉴赏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学生创意改写的形式多样,最有意思的是“三句半”形式。学生五人边读边拍着桌子,敲出鼓点,诙谐有趣,又正应情景与氛围。看着学生配合紧密的表演,听着这些既质朴又恰切的改写诗句,我由衷的感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课改的成功与否是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教学行为密不可分的。”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的教学设计“个性化解读文本《许三观卖血记》”、“适时点拨,旧课新教,学《伐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不同的个性表达,让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中,获得真切的艺术美感。所谓“个性化阅读”应该包括学生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兴趣与认识;对同一作家、作品的不同解读与认识。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多方面阅读兴趣、感知和体悟调动出来,不同的认识互相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资源开发,机会与挑战并存
丰富的选修专题实践。随着课改的深入,更多的新名词、更多的专题、更新的专业知识体系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如史传文学、报告文学、儒家(孔孟)经典、诸子散文、辞赋骈文、唐宋古文、唐诗宋词、红色经典、文学与乡土、京味小说、鲁迅诗文、毛泽东诗词、欧美经典及西方现代小说等。这些内容的加入,又促使我深入研究选修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我和同组教师归纳出“三结合”选修法:①教师示范与学生研讨结合;②精读与泛读结合;③讲读与自读结合。特别是“红色经典”作品的“蜻蜓点水”阅读法,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作品精读,并辅以教学电影《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观摩,使严肃、繁杂的专题研究融合进时代元素,结合时下流行的新“红色”连续剧《潜伏》、《暗算》、《敌营十八年》等,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人物,或不同时期同类作品中人物、创作手法等。整个教学过程所花时间不多,但产生的影响深远,学生的论文张贴在展板上,引来全校师生的驻足关注。
富有冲击力的网络资源开发。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更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形成头脑风暴。借助北京高中选修网的平台,我带领本组年轻教师和全年级学生参加北京市“网络资源与开发”的课程实践。结合我们确定的选修专题《伟人诗魂——毛泽东诗文赏读》、《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欧美经典小说品读》、《西方现代小说品读》、《张爱玲作品研读》、《胡同文化研究》,学生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参与课题的讨论、评议,逐步提升了感受、认知、体悟的能力。
虚拟课堂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做了有效整合,也为具备各种资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现实课堂中,一首诗、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分析点,在虚拟课堂中可以转化为多个点。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作为“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关注作品的角度。学生的参与状态已经从现实课堂中常见的怕说、羞说、懒于说,变为在虚拟课堂中的要说、敢说、争着说;我们更看到,套话、空话少了,真话、实话多了,学生在自己的同伴面前勇敢地敞开心扉,为我们呈现出了他们或稚嫩、或青涩、或新奇、或独到的感悟。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使生生、师生、家庭、社会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对话,课内向课外无限延伸、拓展。“解放”了教师,“激活”了学生。
不懈追求,享受教科研硕果
课改实践的三年中,市级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了3次,我做了3次发言,同事们共做了7节市级公开课。2008年1月至4月,我完成的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验项目获得市教育学会表彰。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我着力研究的问题:(1)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避免“告知”;(2)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与开创新的教法方面寻找平衡点、契合点;(3)形成新型的教材观,探索从过去的如何“教”教材,到现在的如何“用”教材;(4)真正将“教材是‘个例’”做到实处,创出新路。我的教学体会和实践汇聚成教学论文和反思,如“相信学生的能力——个性化解读文本《许三观卖血记》”、“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创意读《诗经·氓》”、“教材是‘个例’,‘例’什么——重温《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解悟知识分子情怀”、“在教学设计中提升对选修专题的认识——《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些论文描绘出教改三年来,我从必修到选修的思维曲线,记录下我每个阶段的行进脚步。
我积极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发掘学生学习潜质的论题:“文韬武略有贤士,国安朝盛在明君”,“危急之秋忠臣在,悲喜命运各不同”,“异地他乡明君路,任重道远奋力行”,“史迁倾情绘长卷,妙笔成花写真情”,“优柔寡断为仁义,沽名钓誉失鸿门”,“信念与意志铸就大漠孤魂,威逼利诱难撼铁骨诚心”……这些论题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火焰,使之激情投入、参与。同时,我和学生们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我谈流行语、我们读鲁迅、进行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都围绕凸显学生关注焦点和兴趣点进行。这些内容选题“精”,活动“广”,过程“活”,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三年中,我将教师的论文、课堂实录,学生的读书笔记、虚拟课堂的评点文章编辑成册,如《穿越时空的课堂实录——选修专题“伟人诗魂”》、《会思想的苇草——北京二中学生读书笔记手迹》、《载欣载奔——北京二中教师论文教案手迹》、《魂·信仰——红色经典选修专题论文》。课改三年是我教学生涯的飞跃之年,是教学理论呈现之年,更是教学智慧大丰收的三年。看着自己和学生在三年中的论文、教学手记、读书笔记结集成册,一点一滴的体会汇聚成篇篇文章,抚摸着厚厚的书籍,由衷地感到欣慰、满足、自豪与幸福。
辉煌代表过去,创造开拓未来。我只有用更加不懈的努力,用更高标准的追求继续我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我愿意和全国教师一起,继续我们在教学上的探索。也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之花,像漫天的繁星散落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