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建设,是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值体系的世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并通过个体内化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形成民众的常识,即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价值体系的社会化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支持,从思想体系社会化的长期功效来看,则应抓住思想体系动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逻辑,系统地、生态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价值体系的建构和价值体系社会化之间建立有机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长效的动力源泉。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我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从动力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挖掘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各要素的内在潜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基本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长效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分为认识论动力、主体论动力和工具论动力等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组成,通过对此动力指标体系的考量,可以发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核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国家的性质、 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与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
从动力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在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各要素的内在潜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基本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长效动力。
1.认识论动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首先应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坚持正确的方向。科学的理论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正确的认识反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向纵深推广。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首要动力是认识论动力(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2007)。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确保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永远不动摇,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永远按照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的真理,它的科学性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真理性”,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除不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成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这就要求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出发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现实支撑,摒弃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唯心主义的做法,用发展的眼光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效性的社会化机制。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一大法宝,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精神动力源。认识论动力源既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的动力,也包括这些思想理论如何更好地内化为人民的意识,外化为人民的行为。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是一个集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理论宣传为一体的动态行为(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2007)。因此,科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智慧不断整合的结晶。这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与理论的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即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源。
2.主体论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内化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目的。要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价值观的重塑,必须采取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挖掘人的认识潜力与主体能动性。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个体在接受新价值观时的主动性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规律、把握规律。从人的内化规律角度看,个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实现从顺从、认同到内化的转化。所以设法增强人民群众接受新观念的主动性至关重要。从群体政治社会化角度看,它主要体现为政治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传统的外在灌输往往忽略教育对象的需要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当前我们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要站在主体需要的角度,能够在满足汲取精神养料需要的基础上促进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增强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这实际上要求在国民教育中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前提,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
3.工具论动力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工具的内在属性看,不同的社会化工具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延展性,因而各种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和长效性也就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工具性动力的挖掘与拓展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传统社会化工具的沿用与开发。思想理论体系社会化必须以传统社会化工具为依托,比如,党和国家的宣传系统、政府系统、学校等,这些传统的工具因被利用的时间长、范围广、效果显著而其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中应继续被沿用。这些传统的社会化工具也是在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组织革新的过程也会为这些机构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组织的生命力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的功效。就党和国家的宣传系统而言,“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一言堂式的宣传模式,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宣传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宣传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因此,应挖掘宣传系统、学校教育的生命力,开发宣传教育功能;应通过宣传教学工具的发展和宣传教学方法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新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是新社会化工具的逐步采用与拓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工具的出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领域。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先进理论的宣传教育更加需要重视网络、大众传媒等这些新的社会化工具。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获取的信息广而杂,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泥沙俱下的不良的信息,这些都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作为政府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使大众传媒、网络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耗散作用降到最低点,并采取积极措施使这些新的意识形态工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服务。
三是利用社会化工具方式的拓展。现在政治社会化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纯注重显性方式或者单纯注重隐性方式拓展成为了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结合。从利用社会化工具方式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这两种方式的出现是与政治社会化工具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显性的方式往往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通过外在的、正式的、形象化的政治社会化工具来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互动。比如,学校的意识形态灌输、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显性特征。而政府出台的政策、大众传播娱乐活动则具有隐性的特征。通过制度、组织等方式进行的意识形态传播则处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应在不同的方式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应该尽量使显性的方式隐性化,隐性的方式效果化,使人们能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我们所要宣传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化的动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工程,这里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关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我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从动力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挖掘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各要素的内在潜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基本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长效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分为认识论动力、主体论动力和工具论动力等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组成,通过对此动力指标体系的考量,可以发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核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国家的性质、 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与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
从动力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在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各要素的内在潜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基本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长效动力。
1.认识论动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首先应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坚持正确的方向。科学的理论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正确的认识反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地向纵深推广。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首要动力是认识论动力(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2007)。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确保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永远不动摇,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永远按照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的真理,它的科学性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真理性”,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除不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成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这就要求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出发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现实支撑,摒弃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唯心主义的做法,用发展的眼光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效性的社会化机制。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一大法宝,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精神动力源。认识论动力源既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的动力,也包括这些思想理论如何更好地内化为人民的意识,外化为人民的行为。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是一个集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理论宣传为一体的动态行为(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2007)。因此,科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不竭动力,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智慧不断整合的结晶。这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与理论的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即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源。
2.主体论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内化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目的。要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价值观的重塑,必须采取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挖掘人的认识潜力与主体能动性。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个体在接受新价值观时的主动性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规律、把握规律。从人的内化规律角度看,个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实现从顺从、认同到内化的转化。所以设法增强人民群众接受新观念的主动性至关重要。从群体政治社会化角度看,它主要体现为政治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传统的外在灌输往往忽略教育对象的需要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当前我们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要站在主体需要的角度,能够在满足汲取精神养料需要的基础上促进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增强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这实际上要求在国民教育中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前提,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
3.工具论动力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工具的内在属性看,不同的社会化工具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延展性,因而各种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和长效性也就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工具性动力的挖掘与拓展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传统社会化工具的沿用与开发。思想理论体系社会化必须以传统社会化工具为依托,比如,党和国家的宣传系统、政府系统、学校等,这些传统的工具因被利用的时间长、范围广、效果显著而其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中应继续被沿用。这些传统的社会化工具也是在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组织革新的过程也会为这些机构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组织的生命力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中的功效。就党和国家的宣传系统而言,“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一言堂式的宣传模式,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宣传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宣传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因此,应挖掘宣传系统、学校教育的生命力,开发宣传教育功能;应通过宣传教学工具的发展和宣传教学方法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新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是新社会化工具的逐步采用与拓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工具的出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领域。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先进理论的宣传教育更加需要重视网络、大众传媒等这些新的社会化工具。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获取的信息广而杂,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泥沙俱下的不良的信息,这些都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作为政府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使大众传媒、网络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耗散作用降到最低点,并采取积极措施使这些新的意识形态工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服务。
三是利用社会化工具方式的拓展。现在政治社会化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纯注重显性方式或者单纯注重隐性方式拓展成为了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结合。从利用社会化工具方式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这两种方式的出现是与政治社会化工具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显性的方式往往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通过外在的、正式的、形象化的政治社会化工具来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互动。比如,学校的意识形态灌输、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显性特征。而政府出台的政策、大众传播娱乐活动则具有隐性的特征。通过制度、组织等方式进行的意识形态传播则处于显性与隐性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应在不同的方式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应该尽量使显性的方式隐性化,隐性的方式效果化,使人们能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我们所要宣传的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化的动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工程,这里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关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