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走进书市和书店,看到那琳琅满目、品种花样翻新的各类图书,相信很多读者都会觉得,近年来图书出版形成了多元化趋势。当然,这一是因为新闻出版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图书良性市场的逐步形成,二是因为图书出版已经受到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三是因为文学写作、出版和阅读者的主体选择出现了多种价值和趣味的追求。
就近年来图书出版的整体状况看,这些年出版的基本取向有五种:一是主流题材图书出版,如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图书、建党85周年献礼图书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图书,这类题材的图书的出版有的是为了配合主流文化宣传,也有的是从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这个角度来选编的,应该说是需要的。二是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这类图书主要包括教材和教辅读物,还有的是属于“泛教育读物”,如《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孩子你能行》之类。虽然这类图书有教育的实际需要,而且有的属于教育基础理论图书,但大部分是迎合学校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需要而制作出来的。三是时尚图书,所谓时尚图书,指的是根据大众流行趣味而制作出来的图书,如文学图书里的“青春文学”图书、“哈韩哈日小说”和动漫图书之类,都是和电视文化所导引的流行趣味相投合的。四是文化图书,这类图书往往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再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前良好的市场需求来推动经典文化的普及。五是网络和博客图书,这类图书主要属于网络文学读物,都是出版社将网络很有人气的网络写手(包括博客写手)的作品做成图书。以上几个方面的图书当然不乏精品,但是如果走进书市或书店,尤其是当你走进北京京丰宾馆召开的民营书市或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这样的大型图书展销场所,可能你会对这些内容五花八门、制作眼花缭乱的图书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你会发现这形形色色的图书里,总是少了点什么。因为当你细细思考后,你会觉得这些看似多元繁荣的图书出版现象里,隐含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缺席,跟风、炒作、拼贴、复制等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也就是说,你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图书出版其实更多关心的是市场需求,而很少考虑到图书出版人文主义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质问:图书没有市场,图书到不了读者手里,还谈什么人文主义关怀?但如果想想,在大众传媒时代读者并不是完全主动的,大众传媒的文化塑造力包括图书出版发信所操持的媒介力量,有时甚至能将“文化垃圾”塑造成“文化经典”——我以为这是大众媒介(包括图书出版)最可怕的力量,这可能无形地消解读者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判断力。虽然写作者有写作的自由,出版人有出版人的自由,但我认为“人文主义”出版应该是主流。所谓的“人文主义出版”,就是我们不少出版人所意识到的“对高雅的人的文化的建构”,即是“人的本位”的出版,即出版真正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真正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并且能够从多种视角切入人的生命本质,从而以精美的文字和图像来呵护人心,捍卫人性中最纯美的成分,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笔者曾经撰文呼吁过少儿出版界要给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儿童文学图书,也曾经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少儿出版界加大对国内原创少儿图书的出版力度。我特别赞赏少儿出版界出现的给儿童提供“纯美文学”的主流取向。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两年就陆续推出了《儿童文学》杂志社主编的“盛世繁花”系列,以当代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奉献给儿童读者,还有该社推出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系列和“纯真年华”儿童文学获奖作品系列,也是以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给儿童读者一种“纯美”的营养。还有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推出了“曹文轩纯美文学”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红色经典”系列,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布头丛书”等优秀图书。少儿出版界的这一系列出版行为,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商业性打造品牌的策略,而是一些少儿图书出版人在纷繁复杂、多元杂乱的文化空间里,真正意识到了少儿出版的文化建构意义,认识到了图书出版为未来社会的精神“打底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文化行为和艺术选择。以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美绘版)为例,我觉得在当下少儿图书市场国外引进版、魔法鬼怪故事、知识拼贴式读物等满天飞舞的混乱局面中,这套书应该是品格独立的优秀图书,它给儿童读者全新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了少儿出版一种启示,即如何从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中挖掘自己的艺术资源和精神资源,如何增强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文化辐射力,这值得每一个出版人和文化产业界人士思考和借鉴。最近三四年,一些出版商为了炒作一些国外引进图书,有意无意地贬低中国原创少儿图书,比如借《哈利波特》来临来贬损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来否定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成就,认为国内没有儿童文学优秀作家,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言辞。还有的所谓“专家”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动不动就拿中国原创少儿图书说事,有意贬低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的成就,如果认真阅读中国原创少儿图书,认真地研究中国少儿出版中的文化意识,认真审视其审美形态的话,就不会轻率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真正的儿童教育是基于童年文化特征的教育,真正的少儿图书是基于童年文化特征的少儿图书。所谓的童年文化特征,根据西方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研究,即“生态的整体性、游戏性、直接参与、原发性、想象力、乐观主义、冒险”等,这实指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幼态持续性”。西方有哲学家也认为,“以某些特征而论,童年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是“人类心灵永久的核心”。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内心永远保持着缪斯天性,永远充满着好奇和天真。少儿图书的“人文主义出版”,笔者以为就是基于对童年生命本质的重视,基于对童年生命状态的护卫,是建立在童年身心发展特征基础上的,建立在童年文化的本质特征上的,都是为了给儿童读者以文学“纯美”的世界,都是为了给祖国未来一代提供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这种出版行为,对于倡导儿童健康有益的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的阅读不单对出版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它直接影响了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优秀的、适合自己心理的、具有真正美学价值和精神高度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娱乐、教育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也与当前的母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相配合。如果出版社仅仅为了挣钱而给儿童一时的随意的快餐,甚至是“文化垃圾”,那么实际上是在做坑害儿童的事,是在消解儿童对于同情、悲悯、爱、责任感、使命感、理想等崇高情感的追求,也是在拆解儿童教育对传统美德的养成。
在当前出版人拥有空前的自由度和选择权的情况下,出版人高雅的文化追求和高尚的文化理想非常重要,图书出版在成为最具有创意性的文化产业的同时,如何成为社会良心的一部分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图书出版必须面对市场,但读者是永远也无法放弃的,而文化金字塔的竖立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无论选择什么出版,无论选择什么出版方式,都不能放弃对人的基本道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都不能放弃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空间的基本条件。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第一或唯一旨归的图书出版内容,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而且有可能抛弃图书出版对人的关怀的基本职业操守。因此,我们敬重那种真正关爱人的生存、呵护人心的出版人和出版社。希望社会关注图书出版的“新主流”,希望作家、出版人、出版社和读者一起来共同倡导高雅纯美的图书出版,共同为大众营造一个美好的图书世界和阅读空间。
就近年来图书出版的整体状况看,这些年出版的基本取向有五种:一是主流题材图书出版,如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图书、建党85周年献礼图书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图书,这类题材的图书的出版有的是为了配合主流文化宣传,也有的是从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这个角度来选编的,应该说是需要的。二是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这类图书主要包括教材和教辅读物,还有的是属于“泛教育读物”,如《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孩子你能行》之类。虽然这类图书有教育的实际需要,而且有的属于教育基础理论图书,但大部分是迎合学校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需要而制作出来的。三是时尚图书,所谓时尚图书,指的是根据大众流行趣味而制作出来的图书,如文学图书里的“青春文学”图书、“哈韩哈日小说”和动漫图书之类,都是和电视文化所导引的流行趣味相投合的。四是文化图书,这类图书往往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再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前良好的市场需求来推动经典文化的普及。五是网络和博客图书,这类图书主要属于网络文学读物,都是出版社将网络很有人气的网络写手(包括博客写手)的作品做成图书。以上几个方面的图书当然不乏精品,但是如果走进书市或书店,尤其是当你走进北京京丰宾馆召开的民营书市或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这样的大型图书展销场所,可能你会对这些内容五花八门、制作眼花缭乱的图书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你会发现这形形色色的图书里,总是少了点什么。因为当你细细思考后,你会觉得这些看似多元繁荣的图书出版现象里,隐含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缺席,跟风、炒作、拼贴、复制等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也就是说,你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图书出版其实更多关心的是市场需求,而很少考虑到图书出版人文主义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质问:图书没有市场,图书到不了读者手里,还谈什么人文主义关怀?但如果想想,在大众传媒时代读者并不是完全主动的,大众传媒的文化塑造力包括图书出版发信所操持的媒介力量,有时甚至能将“文化垃圾”塑造成“文化经典”——我以为这是大众媒介(包括图书出版)最可怕的力量,这可能无形地消解读者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判断力。虽然写作者有写作的自由,出版人有出版人的自由,但我认为“人文主义”出版应该是主流。所谓的“人文主义出版”,就是我们不少出版人所意识到的“对高雅的人的文化的建构”,即是“人的本位”的出版,即出版真正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真正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并且能够从多种视角切入人的生命本质,从而以精美的文字和图像来呵护人心,捍卫人性中最纯美的成分,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笔者曾经撰文呼吁过少儿出版界要给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儿童文学图书,也曾经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少儿出版界加大对国内原创少儿图书的出版力度。我特别赞赏少儿出版界出现的给儿童提供“纯美文学”的主流取向。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两年就陆续推出了《儿童文学》杂志社主编的“盛世繁花”系列,以当代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奉献给儿童读者,还有该社推出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系列和“纯真年华”儿童文学获奖作品系列,也是以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给儿童读者一种“纯美”的营养。还有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推出了“曹文轩纯美文学”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红色经典”系列,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布头丛书”等优秀图书。少儿出版界的这一系列出版行为,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商业性打造品牌的策略,而是一些少儿图书出版人在纷繁复杂、多元杂乱的文化空间里,真正意识到了少儿出版的文化建构意义,认识到了图书出版为未来社会的精神“打底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文化行为和艺术选择。以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美绘版)为例,我觉得在当下少儿图书市场国外引进版、魔法鬼怪故事、知识拼贴式读物等满天飞舞的混乱局面中,这套书应该是品格独立的优秀图书,它给儿童读者全新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了少儿出版一种启示,即如何从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中挖掘自己的艺术资源和精神资源,如何增强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文化辐射力,这值得每一个出版人和文化产业界人士思考和借鉴。最近三四年,一些出版商为了炒作一些国外引进图书,有意无意地贬低中国原创少儿图书,比如借《哈利波特》来临来贬损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来否定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成就,认为国内没有儿童文学优秀作家,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言辞。还有的所谓“专家”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动不动就拿中国原创少儿图书说事,有意贬低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的成就,如果认真阅读中国原创少儿图书,认真地研究中国少儿出版中的文化意识,认真审视其审美形态的话,就不会轻率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真正的儿童教育是基于童年文化特征的教育,真正的少儿图书是基于童年文化特征的少儿图书。所谓的童年文化特征,根据西方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研究,即“生态的整体性、游戏性、直接参与、原发性、想象力、乐观主义、冒险”等,这实指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幼态持续性”。西方有哲学家也认为,“以某些特征而论,童年持续于人的一生。”童年是“人类心灵永久的核心”。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内心永远保持着缪斯天性,永远充满着好奇和天真。少儿图书的“人文主义出版”,笔者以为就是基于对童年生命本质的重视,基于对童年生命状态的护卫,是建立在童年身心发展特征基础上的,建立在童年文化的本质特征上的,都是为了给儿童读者以文学“纯美”的世界,都是为了给祖国未来一代提供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这种出版行为,对于倡导儿童健康有益的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的阅读不单对出版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它直接影响了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优秀的、适合自己心理的、具有真正美学价值和精神高度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娱乐、教育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也与当前的母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相配合。如果出版社仅仅为了挣钱而给儿童一时的随意的快餐,甚至是“文化垃圾”,那么实际上是在做坑害儿童的事,是在消解儿童对于同情、悲悯、爱、责任感、使命感、理想等崇高情感的追求,也是在拆解儿童教育对传统美德的养成。
在当前出版人拥有空前的自由度和选择权的情况下,出版人高雅的文化追求和高尚的文化理想非常重要,图书出版在成为最具有创意性的文化产业的同时,如何成为社会良心的一部分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图书出版必须面对市场,但读者是永远也无法放弃的,而文化金字塔的竖立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无论选择什么出版,无论选择什么出版方式,都不能放弃对人的基本道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都不能放弃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空间的基本条件。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第一或唯一旨归的图书出版内容,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而且有可能抛弃图书出版对人的关怀的基本职业操守。因此,我们敬重那种真正关爱人的生存、呵护人心的出版人和出版社。希望社会关注图书出版的“新主流”,希望作家、出版人、出版社和读者一起来共同倡导高雅纯美的图书出版,共同为大众营造一个美好的图书世界和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