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邻居图书馆,旨在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覆盖率,努力做到全民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让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家庭的身边好邻居,甚至成为每个家庭的书房。
【关键词】邻居;图书馆;重建;服务
在我国经济速度尚处于较为缓慢的时期,图书馆这一社会文化服务部门,在地理区位上,比较容易找到。以普洱市图书馆为例,最早的服务地,就在行署大院内,当时名为思茅地区行署图书室(后更名为思茅地区图书馆),处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中心地段。这样的区位优势,能够为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较为便利的读者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思茅地区图书馆搬迁到经济发展、交通发展都较为滞后的茶苑路,远离了社区,远离了市中心。2004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后,图书馆再次搬迁到通商路。2007年普洱市成立后,普洱市图书馆于2010年再次搬迁,新址尚处于开发阶段,各项设施均不齐全,尤其是远离主城区,交通极不便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普洱市图书馆同样的地市级、县区级图书馆逐渐被规划到城市边缘的现象极为普遍。
曾经的"邻居"如今成了"远亲",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令人堪忧,值得我们反思,如何重建"邻居图书馆",成为摆在广大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及国民阅读现状
(一)购书经费增长滞后导致馆藏不足
2009年"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总投入增加了15倍,购书经费仅增加8.89倍;2008年人均购书经费全国人均0.794元,其中:上海最高,为7.612元,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人均仅有0.158元;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50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公布的人均标准1.5~2.5册。数量最多的上海为3.39册,最少的河南、安徽、西藏等省份只有0.17册。
(二)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国际图联规定:在城市主要居民区,步行3至4公里就应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2833个,约50万人方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个数字,是国际标准的10倍;还有3368个县没有图书馆,有600家图书馆常年不买新书,西部地区每步行30公里至100公里才能找到一个图书馆。还有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是形象工程,建筑很漂亮,里面没有多少书。不只是公共馆,有些高校图书馆也如此,只在教育部评估时集中采购一批,有的高校甚至发动教职员工捐书,这样短时间凑集的图书质量可想而知。
(三)人均阅读量极少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2010年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25本,远低于以色列的64本,日本的40本,法国的20本,韩国的11本。
(四)阅读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
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五)纸质阅读减少,电子阅读增加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民群众对知识、文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由于互联网网络的普及,国民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网上阅读、手机阅读,从而导致许多报纸、刊物,甚至图书都不断走向电子化出版、发行。
二、普洱市图书馆"邻居图书馆"重建的实践
2010年以来,普洱市图书馆充分开展馆藏建设和送书下乡服务,把原本处于城市边沿的图书馆,搬到了市民面前,让图书馆重新成为市民的邻居,真正做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一)建立图书馆分馆
普洱市城区地形呈南北走向,大体上分为南部区和北部区两部分,居民大多数处于南部、东南部片区。因市图书馆处于北部区,人烟稀少,市民因交通不便而导致阅读积极性不高。为了向提供优质服务,使全民能够公平享受国家免费开放经费带来的福利,普洱市图书馆先后在普洱监狱建成普洱市图书馆普洱监狱分馆、普洱市图书馆思茅区分馆。两个分馆常有藏书均在五万册以上,普洱市图书馆还定期为两个分馆交换新书,一个主馆两个分馆图书实现了通借通还,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了便利。图书走进监狱,也为劳改人员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市图书馆所提供的科技书籍,也为他们重新做人提供了学得一技之长的谋生技术。两个分馆的建立,解决了至少每年15万以上人次的阅读需求。
(二)巩固和建立图书流动点
普洱市图书馆截至2013年底,已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军营、社区、农村建立了36个图书流动点。至少每半年为各个图书流动点更换图书,学校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此外,市图书馆还在"世界读书日"等各个重要节日,组织工作人员走进城市主干道、人群较为集中地带、民工聚居区,将图书陈列出来,供读者阅读学习。并举行丰富多彩的"猜谜语送礼品"等读书活动,借机将市图书馆的宣传资料发放给读者,为读者走进图书馆导航。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普洱市图书馆考虑到市民对网络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于2013年10月建成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普洱有声图书馆",将一些常用图书以有声读物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需要进入普洱有声图书馆网站,即可点击听书、听音乐、看电影。2014年1月,普洱市图书馆还在馆内、普洱市图书馆思茅区分馆、市政府大院等三处安装了电子书借阅机,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下载服务。
(四)主动邀请读者到图书馆学习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读者罕至,普洱市图书馆与周边学校联系,在节庆日邀请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借阅图书,并在2013年5月改建完成的少儿阅览室以及可容纳100人同时上网的绿色电子阅览室里举行形式各样的文体竞赛活动,增加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年来,少儿室、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接待量大幅度提升。周末、寒暑假期间,自发到市图书馆学习的小读者越来越多,市图书馆日益成为普洱市少年儿童假期学习乐园,家长们组织亲子活动的首选基地。
(五)充分利用馆藏进行特殊读者服务
普洱市图书馆常年编辑出版为市县级主要领导提供执政决策参考的《信息参考》杂志,每年6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林科技等技术指南的《科技文摘》,每年6期;同时还每年出版一期《普洱市图书馆学会会刊》,为全市十一个市、县(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
三、邻居图书馆重建的思考
邻居图书馆,旨在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覆盖率,努力做到全民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让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家庭的身边好邻居,甚至成为每个家庭的书房。要达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使图书馆变得形式多样
邻居图书馆可以是实体的、固定的,如市、县(区)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村书屋,建立在各单位的图书流动点、流动书箱。也可以网络化的,如实体图书馆(室、流动点)的官方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微信是依托于现代通讯设备的网络空间等。同时,还应该是依靠对国家新政策的宣传而与时俱进地组织起来的政策(图书)宣教车等等。
(二)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靠各级财政大力扶持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导致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大多数是财政全额拨款。因此,国家政策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唯有政策持之以恒,为图书馆注入可持续的发展资金,图书馆方能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准。图书馆以提供图书资料资讯为服务主体,主要提供的是新的图书资讯服务,馆藏的年代较早的文献,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参考价值远远不及新出版的文献。在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采集上,需要大量经费。以普洱市图书馆为例,2012年购书经费为50万元,2013年为60万元,每年可购置文献仅为1.5万册~1.8万册。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种文献资源水涨船高,每年可增加的文献极少,很难满足普洱市市区20余万人的阅读需求。没有创收来源,各级财政又投入不足,公共图书馆将难以承担起文化服务的重任。
(三)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靠社会各界的支持
(下转第107页)•经济与法•
【关键词】邻居;图书馆;重建;服务
在我国经济速度尚处于较为缓慢的时期,图书馆这一社会文化服务部门,在地理区位上,比较容易找到。以普洱市图书馆为例,最早的服务地,就在行署大院内,当时名为思茅地区行署图书室(后更名为思茅地区图书馆),处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中心地段。这样的区位优势,能够为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较为便利的读者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思茅地区图书馆搬迁到经济发展、交通发展都较为滞后的茶苑路,远离了社区,远离了市中心。2004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后,图书馆再次搬迁到通商路。2007年普洱市成立后,普洱市图书馆于2010年再次搬迁,新址尚处于开发阶段,各项设施均不齐全,尤其是远离主城区,交通极不便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普洱市图书馆同样的地市级、县区级图书馆逐渐被规划到城市边缘的现象极为普遍。
曾经的"邻居"如今成了"远亲",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令人堪忧,值得我们反思,如何重建"邻居图书馆",成为摆在广大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及国民阅读现状
(一)购书经费增长滞后导致馆藏不足
2009年"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总投入增加了15倍,购书经费仅增加8.89倍;2008年人均购书经费全国人均0.794元,其中:上海最高,为7.612元,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人均仅有0.158元;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50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公布的人均标准1.5~2.5册。数量最多的上海为3.39册,最少的河南、安徽、西藏等省份只有0.17册。
(二)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国际图联规定:在城市主要居民区,步行3至4公里就应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2833个,约50万人方能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个数字,是国际标准的10倍;还有3368个县没有图书馆,有600家图书馆常年不买新书,西部地区每步行30公里至100公里才能找到一个图书馆。还有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是形象工程,建筑很漂亮,里面没有多少书。不只是公共馆,有些高校图书馆也如此,只在教育部评估时集中采购一批,有的高校甚至发动教职员工捐书,这样短时间凑集的图书质量可想而知。
(三)人均阅读量极少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2010年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25本,远低于以色列的64本,日本的40本,法国的20本,韩国的11本。
(四)阅读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
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五)纸质阅读减少,电子阅读增加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民群众对知识、文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由于互联网网络的普及,国民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网上阅读、手机阅读,从而导致许多报纸、刊物,甚至图书都不断走向电子化出版、发行。
二、普洱市图书馆"邻居图书馆"重建的实践
2010年以来,普洱市图书馆充分开展馆藏建设和送书下乡服务,把原本处于城市边沿的图书馆,搬到了市民面前,让图书馆重新成为市民的邻居,真正做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一)建立图书馆分馆
普洱市城区地形呈南北走向,大体上分为南部区和北部区两部分,居民大多数处于南部、东南部片区。因市图书馆处于北部区,人烟稀少,市民因交通不便而导致阅读积极性不高。为了向提供优质服务,使全民能够公平享受国家免费开放经费带来的福利,普洱市图书馆先后在普洱监狱建成普洱市图书馆普洱监狱分馆、普洱市图书馆思茅区分馆。两个分馆常有藏书均在五万册以上,普洱市图书馆还定期为两个分馆交换新书,一个主馆两个分馆图书实现了通借通还,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了便利。图书走进监狱,也为劳改人员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市图书馆所提供的科技书籍,也为他们重新做人提供了学得一技之长的谋生技术。两个分馆的建立,解决了至少每年15万以上人次的阅读需求。
(二)巩固和建立图书流动点
普洱市图书馆截至2013年底,已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军营、社区、农村建立了36个图书流动点。至少每半年为各个图书流动点更换图书,学校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此外,市图书馆还在"世界读书日"等各个重要节日,组织工作人员走进城市主干道、人群较为集中地带、民工聚居区,将图书陈列出来,供读者阅读学习。并举行丰富多彩的"猜谜语送礼品"等读书活动,借机将市图书馆的宣传资料发放给读者,为读者走进图书馆导航。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普洱市图书馆考虑到市民对网络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于2013年10月建成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普洱有声图书馆",将一些常用图书以有声读物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需要进入普洱有声图书馆网站,即可点击听书、听音乐、看电影。2014年1月,普洱市图书馆还在馆内、普洱市图书馆思茅区分馆、市政府大院等三处安装了电子书借阅机,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下载服务。
(四)主动邀请读者到图书馆学习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读者罕至,普洱市图书馆与周边学校联系,在节庆日邀请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借阅图书,并在2013年5月改建完成的少儿阅览室以及可容纳100人同时上网的绿色电子阅览室里举行形式各样的文体竞赛活动,增加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年来,少儿室、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接待量大幅度提升。周末、寒暑假期间,自发到市图书馆学习的小读者越来越多,市图书馆日益成为普洱市少年儿童假期学习乐园,家长们组织亲子活动的首选基地。
(五)充分利用馆藏进行特殊读者服务
普洱市图书馆常年编辑出版为市县级主要领导提供执政决策参考的《信息参考》杂志,每年6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林科技等技术指南的《科技文摘》,每年6期;同时还每年出版一期《普洱市图书馆学会会刊》,为全市十一个市、县(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
三、邻居图书馆重建的思考
邻居图书馆,旨在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覆盖率,努力做到全民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让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家庭的身边好邻居,甚至成为每个家庭的书房。要达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使图书馆变得形式多样
邻居图书馆可以是实体的、固定的,如市、县(区)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村书屋,建立在各单位的图书流动点、流动书箱。也可以网络化的,如实体图书馆(室、流动点)的官方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微信是依托于现代通讯设备的网络空间等。同时,还应该是依靠对国家新政策的宣传而与时俱进地组织起来的政策(图书)宣教车等等。
(二)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靠各级财政大力扶持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导致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大多数是财政全额拨款。因此,国家政策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唯有政策持之以恒,为图书馆注入可持续的发展资金,图书馆方能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准。图书馆以提供图书资料资讯为服务主体,主要提供的是新的图书资讯服务,馆藏的年代较早的文献,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参考价值远远不及新出版的文献。在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采集上,需要大量经费。以普洱市图书馆为例,2012年购书经费为50万元,2013年为60万元,每年可购置文献仅为1.5万册~1.8万册。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种文献资源水涨船高,每年可增加的文献极少,很难满足普洱市市区20余万人的阅读需求。没有创收来源,各级财政又投入不足,公共图书馆将难以承担起文化服务的重任。
(三)邻居图书馆的重建,要靠社会各界的支持
(下转第107页)•经济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