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精髓,其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成为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其四声抑扬顿挫、联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助其体会到古诗语言的韵味,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会。
童年阶段是人类最好的记忆时期。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感悟——尽情地欣赏美
古诗文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意会比繁锁的讲释要好得多。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形象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用娓娓动听的话语点拨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美。教师可以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还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状。
其次,课本中每首诗都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和各种教学媒体,将诗句描写的情景再现出来,使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帮助学生读悟诗意。
再次,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诗歌气氛,使人心驰神往。另外,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时空限制突破感强,诗意跳跃性大,给阅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想象,用“过电影”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
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通过体味,学生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学生,启迪了学生,从而达到了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体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悟,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还要动手,更要动心,同时把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感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格调。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去,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可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古诗文能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去营建21世纪的书香社会吧!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精髓,其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成为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其四声抑扬顿挫、联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助其体会到古诗语言的韵味,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会。
童年阶段是人类最好的记忆时期。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感悟——尽情地欣赏美
古诗文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意会比繁锁的讲释要好得多。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形象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用娓娓动听的话语点拨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美。教师可以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还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状。
其次,课本中每首诗都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和各种教学媒体,将诗句描写的情景再现出来,使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帮助学生读悟诗意。
再次,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诗歌气氛,使人心驰神往。另外,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时空限制突破感强,诗意跳跃性大,给阅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想象,用“过电影”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
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通过体味,学生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学生,启迪了学生,从而达到了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体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悟,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还要动手,更要动心,同时把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感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格调。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去,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可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古诗文能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去营建21世纪的书香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