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心来,钻研教材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里举办的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听课教师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是本节课得以成功的关键。现结合本节课浅谈一下我对研读教材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古典名著,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心胸狭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蛮横无理、粗俗浅薄的洪教头;一个是忍辱负重、武艺高强、机智沉稳、心胸豁达的英雄好汉——林冲。这篇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细腻,入木三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者在描写时,还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教学这篇课文,是想为学生将来上中学学会剖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的,因此,这堂课适合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读读、议议,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促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古典名著的精妙。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个中滋味,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学生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也才能够引领学生真切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与美好。
  如果说这节课有比较成功之处的话,我觉得是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较为充分。有人说:“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最重要一环。这个法那个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钻研教材是一门学问,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如何钻研教材,这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一样,需要在不断的阅读、理解、反思中积累经验。
  我的做法是: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这两点非常重要。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在课前对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准备得比较充分,课堂上就有可能做到运用自如,讲得浅显易懂。我们经常说授课要深入浅出,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总之,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去准备一堂课,上课时也许就不会出现冷场等尴尬情况了。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现在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在课前备课时,究竟是应去理解教材,还是理解教参?我觉得,教学参考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消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你可以先按照自己的阅读经验试着去读懂它,然后再去看教参,看教参上的说法与你的理解有什么出入,可能你会发现你的一些想法也是非常新颖独到的。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沉浸在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如果教师自己未被感染,未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还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切入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另外,现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平台,既快捷又方便,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把教材钻研透彻,相信展现在眼前的课堂会令人满意的。
  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研讨会上,一名青年教师针对这节课作了这样的评论:“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正是由于老师能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思索、去体会、去探究,才会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理解得那么深、那么透,完全置身于故事中。”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我把这段话记在心里,并时刻激励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继续奋力前行。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课本身有很好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如果能巧思妙设,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课堂,就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巧问设疑——“问”活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多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只是把课前备课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地向学生发问,学生看似在回答问题,可实质上还是教师在讲授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法尤其重要。大家皆知,新编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改革,特别是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地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师除了要吃透课标精神,把握新教材特点之外,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课堂结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教师应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各地上的一节关于体验亲情的公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反响,模仿者众,下面提供的即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究竟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恐怕不只是一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一幅图片曾引起人们的争论:一个青年从广西柳州柳江大桥南桥头那里跳江自杀了,周围不少群众在围观。现场一位练字的老人,当时在地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如此为人费了多少父母心!谁来可怜?”有人说,图片上的老人太狠心,竟然写下这样冷漠的评语;也有人说,老人写的话不错,因为不珍爱生命的人不值得可怜。无论怎样,老人的话的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个年青的生命主动选择了“死亡”,也许他屡遭挫折,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门学科也很重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分析、探讨、解决这些困惑是非常必要的。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以推动河南实现“两基”目标而自豪    回顾建国60年来河南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有着太直接的感受。1973年3月,他以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身份踏进了教育界,30年后,他被任命为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可以说,自参加工作至今,无论是做小学教师还是博士生导师,无论是做高校辅导员还是教育厅厅长,无论是做教育行政还是教育科研,他的命运始终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我最怕上作文课,一上课就头疼,不知道写啥好,我的语文基础太差了。”“我学习也很刻苦,但语文成绩总不见提高,可能是我天生就笨。我觉得别人都在笑话我,我也尽量躲着他们。”这些都是缺乏学习自信心的表现。学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畏惧心理,最终丧失学习信心。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应捕捉适当时机,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巧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积月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生活实践成为重要的教材    生活是语文之源。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语文课就生
缺乏兴趣是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症结所在。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可见,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出几点建议。    一、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师生关
摘要:“生命重于泰山”煤矿安全生产要始终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对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机电设备工作特点和常见故障,同时介绍了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检修维护模式。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机电设备;检修维护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煤矿机电设备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尤其是掘进机等井下机电设备的升级步伐更快,设备的复杂度和精密度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