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7年10月,国家取消了手机生产牌照核准制,手机生产市场完全开放后,我们的身边开始流行起一些手机(继而发展到其他消费类数码产品):它们的牌子很奇怪,不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传统舶来品牌,也不是联想、TCL等民族品牌,而是我们平常在广告上见不到的各种各样陌生的名字,甚至是打着sunyericcsun、NOKJR、橘子、SAMSING这样的“擦边球”,产品覆盖面从手机到数码相机再到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
虚假的繁荣——山寨毒药荼毒下消费电子产业
几年前,听别人提到山寨机,你也许还会以为是什么新流行的手机品牌,也许还不好意思问,回家兴冲冲上网一搜,才知道原来是从前的“仿版手机”、“黑手机”,“山寨”只不过是一个新鲜的“标准化马甲”。
何谓山寨?
“山寨”一词最早源于古代小说里占山为王,逃避官府管辖的意思。现代广东白话中的“山寨”,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现多指盗版、克隆、仿制等‘它是时下一种灰色IT力量引爆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而从语义学角度,由IT业引发开来的“山寨”一词暗含着盗版、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复制品冒充原创原作之意。
国内山寨机大概早期始于标有CECT品牌的杂牌手机(实际只是冒用CECT的品牌)。这些山寨产品,价格出奇的便宜。比如,一款几千块钱的品牌手机,被高仿后,仅卖几百块钱,即使没有售后服务,消费者也愿意买,因为他仅用品牌手机1/3甚至更低的价钱,享受到的却是大品牌产品的虚荣、满足感和功能。这还仅仅只是山寨手机中最“高端”的一种,“山寨”在消费类数码产品领域还有更多其它的表现形式,比如利用有趣的造型吸引眼球,香烟手机、跑车手机、粉盒手机各种独特的造型充斥着山寨手机市场;通过完全公模设计来压低价格。其做工往往良莠不齐,无明显品牌标示,机身正面或背面常见大大的BLUETOOTH、TOUCHSCREEN、MP4等字样。包装盒上更是除了自己的真实厂址之外,什么都敢印。近年来活跃在电子市场、网络购物、各大电视购物且以前从未听过的手机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山寨机,为这些平台带来滚滚财源。
落草为寇的IT模式
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从古到今往往都能得到草根阶层的支持。央视的新闻栏目报道出了这样一个数据: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根据尼尔森公司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品牌机,山寨机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价格上,受访者中高达77.15%的人选择“价格低廉”,58.58%的人表示只会选择购买1000元以下的山寨机产品。28.80%的人选择“质量差”,55.78%的人选择“售后服务没保障”。而超过40%的人表示喜欢山寨机,认为山寨机有创意、设计新颖、功能多,代表一种时尚。仅有7.84%的人表示很不喜欢山寨机,认为对品牌手机是侵权行为。此外,高达40.92%的人认为山寨机有前途,可能会对正规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山寨从业人员也从而有了更堂而皇之的生存依据——市场需要,消费者喜欢嘛。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款3.0英寸屏的山寨手机,40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大致是这样构成的:模具费20元,具有MPm、MP4、百万像素拍照等基本功能的电路板制造成本约200元左右;充电器、摄像头、键盘、光盘等包装配件在内的制作成本约为11o元,每个加工成本约在20元左右:手机外配,一套平均包装成本是50元左右。出货价定为450元,流通到市面上后消费者能以800多元的价格买到。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个便宜三个爱;而对于渠道商而言,高达70%~90%的毛利率无疑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哪能不卖力吆喝?
消费者喜欢山寨货的理由往往很简单——“超值”。尤其是年轻人,早几年那种每天关注IT产品报道,然后辛苦的从工资里攒点辛苦钱去给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换代的时代仿佛过时了。到各大IT卖场晃一圈便知道,要想得到超前的功能,时尚的款式设计,早已不需要你和钱包拼命了。喜欢诺基亚、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只需要正品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买到一个山寨版。当人们对于智能手机、音乐手机、娱乐手机都还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时,山寨机无疑将这一镁光灯下的高高在上的产品拉向了平民化。是的,它们同样具备了智能系统平台和应用功能,但其低廉的价格使它们更加平易近人。至于质量和售后这些后续问题,在前期表现其实并不明显。因为这些让数码产品跌落神坛的家伙们大都身价轻贱,要的只是快速、廉价的时尚,撑到半年换机便可以接受,如果能用上个一两年,那就算咱祖坟上冒了青烟。现在热衷換代的主流消费早就被年轻人把控,山寨机廉价的诱惑已经足以让收入不多的他们放弃对品牌、售后服务的期待。
IT时尚的决堤
利“山寨”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就是“抄袭、模仿”,在品牌机面前,山寨机不仅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而且它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极快:在传统产业链中,正规品牌产品从策划阶段到最后的投入市场一般需要半年到10个月的时间,山寨机却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源源不断地推(复制)出多款新产品,比如Wii和iPhone推出没多久,就有贴上“山寨”牌的产品在市场上演以假乱真的把戏。国内外网络媒体不断报道,正好帮它们做了免费广告,吸引眼球无数。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传统时尚领域中的ZARA、H
虚假的繁荣——山寨毒药荼毒下消费电子产业
几年前,听别人提到山寨机,你也许还会以为是什么新流行的手机品牌,也许还不好意思问,回家兴冲冲上网一搜,才知道原来是从前的“仿版手机”、“黑手机”,“山寨”只不过是一个新鲜的“标准化马甲”。
何谓山寨?
“山寨”一词最早源于古代小说里占山为王,逃避官府管辖的意思。现代广东白话中的“山寨”,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现多指盗版、克隆、仿制等‘它是时下一种灰色IT力量引爆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而从语义学角度,由IT业引发开来的“山寨”一词暗含着盗版、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复制品冒充原创原作之意。
国内山寨机大概早期始于标有CECT品牌的杂牌手机(实际只是冒用CECT的品牌)。这些山寨产品,价格出奇的便宜。比如,一款几千块钱的品牌手机,被高仿后,仅卖几百块钱,即使没有售后服务,消费者也愿意买,因为他仅用品牌手机1/3甚至更低的价钱,享受到的却是大品牌产品的虚荣、满足感和功能。这还仅仅只是山寨手机中最“高端”的一种,“山寨”在消费类数码产品领域还有更多其它的表现形式,比如利用有趣的造型吸引眼球,香烟手机、跑车手机、粉盒手机各种独特的造型充斥着山寨手机市场;通过完全公模设计来压低价格。其做工往往良莠不齐,无明显品牌标示,机身正面或背面常见大大的BLUETOOTH、TOUCHSCREEN、MP4等字样。包装盒上更是除了自己的真实厂址之外,什么都敢印。近年来活跃在电子市场、网络购物、各大电视购物且以前从未听过的手机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山寨机,为这些平台带来滚滚财源。

落草为寇的IT模式
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从古到今往往都能得到草根阶层的支持。央视的新闻栏目报道出了这样一个数据: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根据尼尔森公司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品牌机,山寨机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价格上,受访者中高达77.15%的人选择“价格低廉”,58.58%的人表示只会选择购买1000元以下的山寨机产品。28.80%的人选择“质量差”,55.78%的人选择“售后服务没保障”。而超过40%的人表示喜欢山寨机,认为山寨机有创意、设计新颖、功能多,代表一种时尚。仅有7.84%的人表示很不喜欢山寨机,认为对品牌手机是侵权行为。此外,高达40.92%的人认为山寨机有前途,可能会对正规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山寨从业人员也从而有了更堂而皇之的生存依据——市场需要,消费者喜欢嘛。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款3.0英寸屏的山寨手机,40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大致是这样构成的:模具费20元,具有MPm、MP4、百万像素拍照等基本功能的电路板制造成本约200元左右;充电器、摄像头、键盘、光盘等包装配件在内的制作成本约为11o元,每个加工成本约在20元左右:手机外配,一套平均包装成本是50元左右。出货价定为450元,流通到市面上后消费者能以800多元的价格买到。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个便宜三个爱;而对于渠道商而言,高达70%~90%的毛利率无疑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哪能不卖力吆喝?
消费者喜欢山寨货的理由往往很简单——“超值”。尤其是年轻人,早几年那种每天关注IT产品报道,然后辛苦的从工资里攒点辛苦钱去给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换代的时代仿佛过时了。到各大IT卖场晃一圈便知道,要想得到超前的功能,时尚的款式设计,早已不需要你和钱包拼命了。喜欢诺基亚、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只需要正品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买到一个山寨版。当人们对于智能手机、音乐手机、娱乐手机都还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时,山寨机无疑将这一镁光灯下的高高在上的产品拉向了平民化。是的,它们同样具备了智能系统平台和应用功能,但其低廉的价格使它们更加平易近人。至于质量和售后这些后续问题,在前期表现其实并不明显。因为这些让数码产品跌落神坛的家伙们大都身价轻贱,要的只是快速、廉价的时尚,撑到半年换机便可以接受,如果能用上个一两年,那就算咱祖坟上冒了青烟。现在热衷換代的主流消费早就被年轻人把控,山寨机廉价的诱惑已经足以让收入不多的他们放弃对品牌、售后服务的期待。
IT时尚的决堤
利“山寨”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就是“抄袭、模仿”,在品牌机面前,山寨机不仅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而且它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极快:在传统产业链中,正规品牌产品从策划阶段到最后的投入市场一般需要半年到10个月的时间,山寨机却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源源不断地推(复制)出多款新产品,比如Wii和iPhone推出没多久,就有贴上“山寨”牌的产品在市场上演以假乱真的把戏。国内外网络媒体不断报道,正好帮它们做了免费广告,吸引眼球无数。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传统时尚领域中的Z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