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种类与版本纷繁,且各有优劣。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的选择应结合书法的三要素和不同法帖的特点,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侧重,有目的。一是用摹本法帖通过分析解读来侧重学习和掌握王字行草书用笔的笔法;二是用多字数刻本法帖通过多临帖和强记忆来熟谙字法结构;三是用风格各异、特点独具的尺牍,侧重章法的临习和掌握。
关键词:王羲之;行草书;法帖;选择
一谈到书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书圣王羲之。一谈到王羲之,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行书代表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的草书代表作品——《十七帖》等。一谈到以上王羲之名帖的临摹和创作,常听到有人说王字不好写,初学不易临习《兰亭序》,更有人称初学不宜学王羲之书法,等等。这是为何?那又该如何学习和选择呢?
一、王羲之生平及其书法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王羲之的生平。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右将军。
其次,我们对王羲之书法特点做以介绍。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法,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孙过庭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尤其行草书对后世影响更大。
二、王羲之行草书法帖之分类
由于王羲之与我们时代过于久远,其书法真迹唐朝以后基本佚散殆尽。流传下来的有关王羲之的行草书书法字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唐代摹本,如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尺牍类摹本帖有姨母帖、远宦帖、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哀祸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游目帖、上虞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等。这类摹本法帖通过响搨(“响搨法”,即“向搨”,在暗室开向阳小窗,置真迹于小窗上,搨书人用透明纸覆于真迹之上,双钩临摹,然后根据笔墨浓淡填墨,气韵逼真,称“下真迹一等”)的方法双钩填墨制作而来,基本上忠实了原作,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可谓是下真迹一等。由于采用了响搨双钩填墨法,失去了墨法的自然书写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字法结构得到了准确的继承,笔法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丧失了墨法,没有墨段的自然书写性。第二类是刻帖拓本,刻帖拓可分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碑、欧阳询临而后人上石的定武本兰亭序,等等;另一种是木刻拓本,如十七帖、淳化阁帖(法帖第六、第七、第八)、大观帖(第六、七、八卷),等等。第三类是唐人临王羲之法帖本,如禇遂良临兰亭序、唐人临王羲之残纸等等。
三、王羲之行草书法帖之比较与介绍
王羲之行草书法帖都是在王羲之墨迹原作之基础上派生而来的,由于派生的手段、方法、材质的不同,造成了与王羲之原作的接近程度亦不相同,加上派生者书法水平高低差异,优劣也尤为明显。下面,笔者以对比的方法将以上法帖做以比较和介绍。
(一)同一法帖内容在不同类法帖中的对比
1.《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的对比
通过对《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三个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法帖分析,我们从书法的三大要素笔法、字法、章法来比较,冯承素神龙摹本基本上勾勒出了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尽可能地忠实了原作,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精准,惟妙惟肖。由于采用了填墨,笔法的书写性弱化了,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不是很明显,不过由于勾勒得比较精细,用笔依稀可见,遗憾的只是墨法未能得以体现。褚遂良临本与摹本相比,强化了书写性,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清晰可见,字法结构与章法结构与原作有了一些出入,由于是墨迹本,墨法得以体现。定武兰亭的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真定县),故而得名。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此刻帖拓本浑朴、敦厚。由于是经过了临摹和锲刻上石两个环节,字法、笔法、章法与原作的出入已格外明显,更谈不上墨法的体现了。
2.尺牍内容在摹本、刻本中的对比
以现存世的《远宦帖》尺牍响榻摹本与宋刻本为例进行对比。《远宦帖》响榻摹本与宋刻拓本内容完全相同,草书6行,共53字。宋刻《远宦帖》也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之第十五通尺牍。《中国书法全集》对其书风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部分字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宋刻本就比较直接。如“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之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中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再如第一、二行的“足下”二字,第三行的“子亦”二字连带形态,第四行下端之“笃”字等则差别更加明显。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另外,淳化阁帖中的《远宦帖》则与前两种相去甚远,连章法都不同了。由此可见,唐人响搨摹本比宋人木刻本更加忠实或靠近原作,可信度更高。
(二)同一法帖内容在同类法帖中不同版本的对比
比如同类法帖同一内容在不同版本中的对比。同为刻帖的大观帖和淳化阁帖,对同一内容由于刻帖者的书法等综合水平的不同,出现了同一内容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从同一内容的《淳化阁帖》(法帖第六)第一帖与《大观帖》(第六卷)第一帖相比,两个刻帖版本章法不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也不尽相同。将《淳化阁帖》与《大观帖》相比,《大观帖》更加靠近王羲之书风,明显优于《淳化阁帖》。
还有如《十七帖》不同版本之间,各有优劣。馆本《十七帖》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风貌。其一是上海图书馆藏张正蒙受跋本、开封博物馆藏冯铨旧本、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释文本。点画厚重,气势充沛,有金石气息。其二是姜辰英旧藏本,也称“上野本”、王文治旧藏本,也称“江川本”、王穉登旧藏本,这三个版本现都藏于日本。追求细节,线条稍有细弱感,缺乏雄强之势,与王字尚有距离。其三是祁豸佳旧藏本,也称“三井本”,字口清晰,斩钉截铁,有雄强之势,微伤含蓄。 (三)同类法帖中不同内容的法帖比较
由于这类比较的可比性相对低一些,就以同为行书石刻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碑》作以简要介绍。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唐太宗为玄奘法师取经之事所作《圣教序》、太子李治所作《圣教记》、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等五部分内容集字而成,全文共1904字,怀仁经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此碑广采王字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也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教序》是从王羲之书迹中遴选合成的,亦可代表王羲之书法的精华,可称王字石刻中的典范。明代王世贞评说:“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唐开元九年,继怀仁集《圣教序》后,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书刻成《兴福寺碑》,沧海桑田,历经八百多年后,《兴福寺碑》又于明代出土,但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俗称《半截碑》。清代杨宾谓:“推《圣教序》为第一,《兴福寺碑》仅次于《圣教序》。”此碑字行流畅,颇具古淡之趣,因而被历代书家所推崇和重视。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种类与版本纷繁,且各有优劣。学习王羲之行草书法时,法帖的选择应从学书者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自身所需或不足,结合各个法帖的特点,定位学习的阶段,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即结合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和不同法帖(摹本、临本、刻本)的特点来选择,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侧重,有目的。具体地讲,一是用摹本法帖通过分析解读来侧重学习和掌握王字行草书用笔的笔法,用《兰亭序》摹本、尺牍摹本来提高用笔技巧。二是用多字数刻本法帖通过多临帖和强记忆来熟谙字法结构,结合《圣教序》字数多、结构规律多变等特点来熟记字法结构。三是用风格各异、特点独具的尺牍,侧重章法的临习和掌握,用《十七帖》和尺牍的一帖一章法这种丰富多变的章法,来学习和掌握章法。
参考文献:
[1]孙宝文. 《王羲之兰亭序三种》、《集字圣教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孙宝文.《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墨迹选》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孙宝文.大观帖(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孙宝文.兴福寺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5]王著.淳化阁帖(上、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6] 曹大民.王羲之十七帖解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付海昌,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美术馆馆员。
关键词:王羲之;行草书;法帖;选择
一谈到书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书圣王羲之。一谈到王羲之,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行书代表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的草书代表作品——《十七帖》等。一谈到以上王羲之名帖的临摹和创作,常听到有人说王字不好写,初学不易临习《兰亭序》,更有人称初学不宜学王羲之书法,等等。这是为何?那又该如何学习和选择呢?
一、王羲之生平及其书法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王羲之的生平。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右将军。
其次,我们对王羲之书法特点做以介绍。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法,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孙过庭云:“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尤其行草书对后世影响更大。
二、王羲之行草书法帖之分类
由于王羲之与我们时代过于久远,其书法真迹唐朝以后基本佚散殆尽。流传下来的有关王羲之的行草书书法字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唐代摹本,如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尺牍类摹本帖有姨母帖、远宦帖、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哀祸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游目帖、上虞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等。这类摹本法帖通过响搨(“响搨法”,即“向搨”,在暗室开向阳小窗,置真迹于小窗上,搨书人用透明纸覆于真迹之上,双钩临摹,然后根据笔墨浓淡填墨,气韵逼真,称“下真迹一等”)的方法双钩填墨制作而来,基本上忠实了原作,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可谓是下真迹一等。由于采用了响搨双钩填墨法,失去了墨法的自然书写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字法结构得到了准确的继承,笔法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丧失了墨法,没有墨段的自然书写性。第二类是刻帖拓本,刻帖拓可分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碑、欧阳询临而后人上石的定武本兰亭序,等等;另一种是木刻拓本,如十七帖、淳化阁帖(法帖第六、第七、第八)、大观帖(第六、七、八卷),等等。第三类是唐人临王羲之法帖本,如禇遂良临兰亭序、唐人临王羲之残纸等等。
三、王羲之行草书法帖之比较与介绍
王羲之行草书法帖都是在王羲之墨迹原作之基础上派生而来的,由于派生的手段、方法、材质的不同,造成了与王羲之原作的接近程度亦不相同,加上派生者书法水平高低差异,优劣也尤为明显。下面,笔者以对比的方法将以上法帖做以比较和介绍。
(一)同一法帖内容在不同类法帖中的对比
1.《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的对比
通过对《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三个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法帖分析,我们从书法的三大要素笔法、字法、章法来比较,冯承素神龙摹本基本上勾勒出了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尽可能地忠实了原作,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精准,惟妙惟肖。由于采用了填墨,笔法的书写性弱化了,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不是很明显,不过由于勾勒得比较精细,用笔依稀可见,遗憾的只是墨法未能得以体现。褚遂良临本与摹本相比,强化了书写性,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清晰可见,字法结构与章法结构与原作有了一些出入,由于是墨迹本,墨法得以体现。定武兰亭的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真定县),故而得名。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此刻帖拓本浑朴、敦厚。由于是经过了临摹和锲刻上石两个环节,字法、笔法、章法与原作的出入已格外明显,更谈不上墨法的体现了。
2.尺牍内容在摹本、刻本中的对比
以现存世的《远宦帖》尺牍响榻摹本与宋刻本为例进行对比。《远宦帖》响榻摹本与宋刻拓本内容完全相同,草书6行,共53字。宋刻《远宦帖》也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之第十五通尺牍。《中国书法全集》对其书风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部分字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宋刻本就比较直接。如“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之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中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再如第一、二行的“足下”二字,第三行的“子亦”二字连带形态,第四行下端之“笃”字等则差别更加明显。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另外,淳化阁帖中的《远宦帖》则与前两种相去甚远,连章法都不同了。由此可见,唐人响搨摹本比宋人木刻本更加忠实或靠近原作,可信度更高。
(二)同一法帖内容在同类法帖中不同版本的对比
比如同类法帖同一内容在不同版本中的对比。同为刻帖的大观帖和淳化阁帖,对同一内容由于刻帖者的书法等综合水平的不同,出现了同一内容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从同一内容的《淳化阁帖》(法帖第六)第一帖与《大观帖》(第六卷)第一帖相比,两个刻帖版本章法不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也不尽相同。将《淳化阁帖》与《大观帖》相比,《大观帖》更加靠近王羲之书风,明显优于《淳化阁帖》。
还有如《十七帖》不同版本之间,各有优劣。馆本《十七帖》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风貌。其一是上海图书馆藏张正蒙受跋本、开封博物馆藏冯铨旧本、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释文本。点画厚重,气势充沛,有金石气息。其二是姜辰英旧藏本,也称“上野本”、王文治旧藏本,也称“江川本”、王穉登旧藏本,这三个版本现都藏于日本。追求细节,线条稍有细弱感,缺乏雄强之势,与王字尚有距离。其三是祁豸佳旧藏本,也称“三井本”,字口清晰,斩钉截铁,有雄强之势,微伤含蓄。 (三)同类法帖中不同内容的法帖比较
由于这类比较的可比性相对低一些,就以同为行书石刻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碑》作以简要介绍。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唐太宗为玄奘法师取经之事所作《圣教序》、太子李治所作《圣教记》、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等五部分内容集字而成,全文共1904字,怀仁经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此碑广采王字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也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教序》是从王羲之书迹中遴选合成的,亦可代表王羲之书法的精华,可称王字石刻中的典范。明代王世贞评说:“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唐开元九年,继怀仁集《圣教序》后,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书刻成《兴福寺碑》,沧海桑田,历经八百多年后,《兴福寺碑》又于明代出土,但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俗称《半截碑》。清代杨宾谓:“推《圣教序》为第一,《兴福寺碑》仅次于《圣教序》。”此碑字行流畅,颇具古淡之趣,因而被历代书家所推崇和重视。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种类与版本纷繁,且各有优劣。学习王羲之行草书法时,法帖的选择应从学书者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自身所需或不足,结合各个法帖的特点,定位学习的阶段,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即结合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和不同法帖(摹本、临本、刻本)的特点来选择,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侧重,有目的。具体地讲,一是用摹本法帖通过分析解读来侧重学习和掌握王字行草书用笔的笔法,用《兰亭序》摹本、尺牍摹本来提高用笔技巧。二是用多字数刻本法帖通过多临帖和强记忆来熟谙字法结构,结合《圣教序》字数多、结构规律多变等特点来熟记字法结构。三是用风格各异、特点独具的尺牍,侧重章法的临习和掌握,用《十七帖》和尺牍的一帖一章法这种丰富多变的章法,来学习和掌握章法。
参考文献:
[1]孙宝文. 《王羲之兰亭序三种》、《集字圣教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孙宝文.《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墨迹选》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孙宝文.大观帖(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孙宝文.兴福寺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5]王著.淳化阁帖(上、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6] 曹大民.王羲之十七帖解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付海昌,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美术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