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东乱局愈演愈烈,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妄图置身事外,这引起了美国在中东传统盟友沙特的强烈不满,随着双方在反恐问题的猜忌加深,以及美国对沙特能源依赖的减轻,美沙关系日渐趋冷。然而,受到沙特地缘战略地位、美沙石油利益以及沙特对美安全依赖的制约,双方关系将不会一直恶化,随着来年新任美国总统中东政策的调整,美沙关系有望回暖。
4月20—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沙特,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告别访问”和“止损之旅”。沙特官方在接待时的细节,被诸多媒体解读为沙特国王对奥巴马的冷遇。不久后的5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全票通过了《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允许“9·11”事件的受害者家属独立对沙特政府发起诉讼,这表明美国政界对沙特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迹象共同表明了美沙这对传统盟友现今的隔阂之深。有学者认为,美国与沙特以及其他海湾国家的关系已经降至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的最低点。这一状况,是美沙两国在安全战略、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分歧,以及地缘政治、反恐合作、能源政策、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的长期矛盾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美国和沙特关系恶化的表现
一、热点问题凸显裂痕扩大
美沙两国在中东主要热点问题上的龃龉不断,分歧不断扩大。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对奉行政教合一君主制的沙特构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为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沙特对中东各地一系列的革命都持反对态度,并直接出兵镇压了巴林国内的起义。沙特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的批评。此外,美国不仅对时任埃及总统的穆巴拉克“见死不救”,甚至鼓励、支持抗议民众的要求,间接导致了穆巴拉克的下台。这些都动摇了沙特对美国的信任,美沙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2013年8月,美国在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涉嫌”使用化学武器后依然没有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并与俄罗斯共同推动了叙利亚冲突各方的停火,承诺寻求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方案,这对矢志于通过武力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沙特来说是极为令人失望的。
更严重的是,美国不顾沙特的警告和反对,于2015年7月与伊朗达成了历史性的核协议,并解除了大部分与伊核问题有关的制裁。这对于视伊朗为最大敌人的沙特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沙特亦公开指责美国背弃了其保护沙特安全的承诺。
二、反恐问题导致猜忌加深
“9·11”事件削弱了美沙关系。参与恐怖袭击的19名劫机者中有13人是沙特国籍,“白宫官员似乎有提醒来访者这一点的习惯”。美国参议院罕见地以全票通过《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更表明对沙特的怀疑甚至敌意在美国政界拥有广泛基础。美国情报机构认为沙特长期对于国内支持“基地组织”的行为“充耳不闻”,甚至怀疑某些沙特高官直接参与策划了“9·11”袭击事件。尽管沙特对美国的反恐战争予以了大力支持,但西方依然认为沙特反恐不力,至今仍指责沙特为在西方活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提供资金。
西方还认为“伊斯兰国”崛起的世界观根源应追溯到沙特所信奉的“瓦哈比派”教义,并指责沙特在世界范围内输出伊斯兰极端主义。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直接把“伊斯兰国”称为沙特的“意识形态产物”。
为阻止美国通过《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沙特政府在奥巴马访沙前夕一度威胁要抛售7500亿美元资产,美国国会和财政部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奥巴马在访问沙特时曾试图安抚沙特,并公开极力反对通过这项法案,甚至一度威胁要动用总统否决权。但据预测,即使动用否决权,奥巴马也难以阻止国会通过立法程序。该法案的通过对风雨飘摇的两国关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人权宗教问题渐成热点
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一改此前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态度,“对沙特怀有敌意的文章如今已成为西方媒体的标配”。西方舆论认为沙特“反现代、反女性、反西方、反多元化”,并就妇女权利、家庭暴力、宗教宽容等问题不断向沙特施压。价值观层面的指责上升到了对外交关系的质疑,有英国媒体公开指责英国与沙特的关系是一种“危及英国安全的不光彩联盟”。2016年2月,欧洲议会以绝对优势通过决议,要求欧盟国家对沙特进行武器禁运,英国出于人权方面的担忧退出了为沙特监狱提供培训的合同竞标。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抱怨沙特,“一个国家不能在镇压半数国民的同时跻身现代世界” 。
美国和沙特关系恶化的原因
一、美国战略收缩导致盟友离心
奥巴马上台后,迅速调整了美国的中东政策,并着力推进“亚太再平衡”,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发生了结构性的转移,正在移出中东地区。无论是与伊朗和解、拒不地面介入反恐还是对叙利亚冲突袖手旁观,主要目的都是加紧从中东撤出,这自然引发沙特、以色列等其中东传统盟友的不满。
这一趋势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奥巴马头顶诺贝尔和平奖光环,一直将从伊拉克撤军视作重要政绩,因此一直拒绝再次派遣地面部队大规模介入中东,恪守不出兵、不新增战争的底线,凸显了其维护任内政绩的坚定决心。
美国从中东的撤出从某种意义上“解放”了其地区盟友,使其获得了摆脱美国控制、彰显强国力量的压力和动力,“离心”趋势加剧。其结果是中东的“代理人战争”愈演愈烈,沙特更是亲自出兵也门,土耳其也击落了俄罗斯战机,使中东局势更趋复杂,严重影响了美国的既定战略,导致了美沙之间的相互反感。
二、形势空前复杂却想明哲保身
美国在布什总统时期深度介入了大中东地区,打破了中东脆弱而微妙的战略平衡,长期积累的矛盾纷纷爆发。奥巴马上任之后虽然迅速推出了“新中东政策”,但很快“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大国政治之外,宗教、教派、民族、种族甚至部落和家族都对中东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民主化”“伊斯兰化”乃至“新奥斯曼主义”等意识形态也不断涌现,中东的局面空前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被视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在奥巴马领导下选择了“置身事外”,对一系列理应承担起领导责任的敏感问题都采取了拒不介入的态度,既不站出来维持中东秩序,也不支持沙特等国开展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自救”行动,还毫不掩饰自己对中东乱局的厌倦,指责这是“想把美国拉进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毫无关系的宗派纷争中的无票搭车行为”,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地区盟友的感情。
三、能源依赖减轻增加美沙关系变数
随着美国大幅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并成功使页岩气投入商业开发,中东传统上对于美国的“能源供给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据估计,美国将在2022年左右实现能源自主。摆脱了对中东的能源依赖,意味着美国对中东地区矛盾的关注度将会大大降低,为保持中东稳定而付出巨额成本的兴趣和动力也将逐渐丧失,对中东问题的介入将更多地成为“道义责任”。这对于沙特来说,堪称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的推进,美国将有望在未来数年内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2016年2月,美国已经开始向巴西出口液化天然气,这直接影响到拉美乃至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冲击着世界经济秩序。美沙两国已经从生意伙伴变为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这也对两国的同盟关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高层人事变动导致美沙关系趋冷
美国总统奥巴马没有掩饰他对沙特阿拉伯的个人看法,2016年3月他在《大西洋月刊》的访谈中表现出“因为正统外交政策迫使他将沙特阿拉伯当作盟友而烦躁”。他对沙特等国进行的史无前例的尖锐批评,对美沙两国关系趋冷的影响不容低估。
沙特方面出现了相似的情况。2015年1月沙特新王萨勒曼继位,大刀阔斧展开改革,并任命自己的儿子本·萨勒曼为第二王储、国防大臣、沙特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沙特阿美石油最高委员会的主席,集经济、石油、国防大权于一身,俨然未来继承人。这位年轻的亲王行事高调、自主性很强,对美国却一向并无好感,这也是美沙关系趋于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和沙特关系的未来走向
目前看来,虽然美沙两国的亲密关系有所疏远,但双方的共同利益依然足以维系盟友关系,双方都不会听任合作关系长期降级乃至关系破裂。双方的矛盾更多是源于战略上的分歧,而美国新总统势必将调整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美沙关系,将在摩擦中相互协调、适应,恢复到核心盟友的水平,至少不再出现大的倒退。
一、沙特地缘意义无法忽视
沙特作为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成为伊斯兰世界核心国家的潜力,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美国要想在中东保持影响力,必须要与沙特保持良好关系,沙特的支持对于美国解决地区问题至关重要。沙特占据阿拉伯半岛主要地带,地缘政治位置重要,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军事存在的战略支点,战略意义无可替代。在反恐问题上,沙特依然是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的重要成员,沙特王室自身同样一直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袭击目标,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将继续充当美沙盟友关系的基石。
二、美沙石油利益依然存在
虽然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在逐步降低,但目前美国日均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仍然超过100万桶,沙特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对世界油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次,即使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中国、日本、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原油产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中东当然还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最后,与油价挂钩是美元在全世界保持强势的重要基础,“石油美元”更是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点。综合考虑,美国仍然要设法维持其与沙特的亲密关系。
三、沙特对美仍有安全依赖
沙特王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依赖于西方国家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这种依赖在海湾战争时期达到了最高点。今后一段时期内,沙特的国防安全依然需要依赖于美军的存在,沙特在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的较量中更离不开美国的军事支持。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沙特的主要军火供应国,沙特的国防命脉牢牢地受制于美国;另一方面,沙特作为世界第四大军费开支国,是美国最重要的武器买家之一,美沙关系降级不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因此双方的共同安全利益虽然缩水,但盟友关系仍将巩固。
(责任编辑:苏童)
4月20—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沙特,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告别访问”和“止损之旅”。沙特官方在接待时的细节,被诸多媒体解读为沙特国王对奥巴马的冷遇。不久后的5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全票通过了《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允许“9·11”事件的受害者家属独立对沙特政府发起诉讼,这表明美国政界对沙特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迹象共同表明了美沙这对传统盟友现今的隔阂之深。有学者认为,美国与沙特以及其他海湾国家的关系已经降至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的最低点。这一状况,是美沙两国在安全战略、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分歧,以及地缘政治、反恐合作、能源政策、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的长期矛盾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美国和沙特关系恶化的表现
一、热点问题凸显裂痕扩大
美沙两国在中东主要热点问题上的龃龉不断,分歧不断扩大。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对奉行政教合一君主制的沙特构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为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沙特对中东各地一系列的革命都持反对态度,并直接出兵镇压了巴林国内的起义。沙特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的批评。此外,美国不仅对时任埃及总统的穆巴拉克“见死不救”,甚至鼓励、支持抗议民众的要求,间接导致了穆巴拉克的下台。这些都动摇了沙特对美国的信任,美沙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2013年8月,美国在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涉嫌”使用化学武器后依然没有对其进行军事打击,并与俄罗斯共同推动了叙利亚冲突各方的停火,承诺寻求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方案,这对矢志于通过武力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沙特来说是极为令人失望的。
更严重的是,美国不顾沙特的警告和反对,于2015年7月与伊朗达成了历史性的核协议,并解除了大部分与伊核问题有关的制裁。这对于视伊朗为最大敌人的沙特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沙特亦公开指责美国背弃了其保护沙特安全的承诺。
二、反恐问题导致猜忌加深
“9·11”事件削弱了美沙关系。参与恐怖袭击的19名劫机者中有13人是沙特国籍,“白宫官员似乎有提醒来访者这一点的习惯”。美国参议院罕见地以全票通过《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更表明对沙特的怀疑甚至敌意在美国政界拥有广泛基础。美国情报机构认为沙特长期对于国内支持“基地组织”的行为“充耳不闻”,甚至怀疑某些沙特高官直接参与策划了“9·11”袭击事件。尽管沙特对美国的反恐战争予以了大力支持,但西方依然认为沙特反恐不力,至今仍指责沙特为在西方活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提供资金。
西方还认为“伊斯兰国”崛起的世界观根源应追溯到沙特所信奉的“瓦哈比派”教义,并指责沙特在世界范围内输出伊斯兰极端主义。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直接把“伊斯兰国”称为沙特的“意识形态产物”。
为阻止美国通过《制裁恐怖主义支持者法案》,沙特政府在奥巴马访沙前夕一度威胁要抛售7500亿美元资产,美国国会和财政部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奥巴马在访问沙特时曾试图安抚沙特,并公开极力反对通过这项法案,甚至一度威胁要动用总统否决权。但据预测,即使动用否决权,奥巴马也难以阻止国会通过立法程序。该法案的通过对风雨飘摇的两国关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人权宗教问题渐成热点
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一改此前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态度,“对沙特怀有敌意的文章如今已成为西方媒体的标配”。西方舆论认为沙特“反现代、反女性、反西方、反多元化”,并就妇女权利、家庭暴力、宗教宽容等问题不断向沙特施压。价值观层面的指责上升到了对外交关系的质疑,有英国媒体公开指责英国与沙特的关系是一种“危及英国安全的不光彩联盟”。2016年2月,欧洲议会以绝对优势通过决议,要求欧盟国家对沙特进行武器禁运,英国出于人权方面的担忧退出了为沙特监狱提供培训的合同竞标。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抱怨沙特,“一个国家不能在镇压半数国民的同时跻身现代世界” 。
美国和沙特关系恶化的原因
一、美国战略收缩导致盟友离心
奥巴马上台后,迅速调整了美国的中东政策,并着力推进“亚太再平衡”,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发生了结构性的转移,正在移出中东地区。无论是与伊朗和解、拒不地面介入反恐还是对叙利亚冲突袖手旁观,主要目的都是加紧从中东撤出,这自然引发沙特、以色列等其中东传统盟友的不满。
这一趋势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奥巴马头顶诺贝尔和平奖光环,一直将从伊拉克撤军视作重要政绩,因此一直拒绝再次派遣地面部队大规模介入中东,恪守不出兵、不新增战争的底线,凸显了其维护任内政绩的坚定决心。
美国从中东的撤出从某种意义上“解放”了其地区盟友,使其获得了摆脱美国控制、彰显强国力量的压力和动力,“离心”趋势加剧。其结果是中东的“代理人战争”愈演愈烈,沙特更是亲自出兵也门,土耳其也击落了俄罗斯战机,使中东局势更趋复杂,严重影响了美国的既定战略,导致了美沙之间的相互反感。
二、形势空前复杂却想明哲保身
美国在布什总统时期深度介入了大中东地区,打破了中东脆弱而微妙的战略平衡,长期积累的矛盾纷纷爆发。奥巴马上任之后虽然迅速推出了“新中东政策”,但很快“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大国政治之外,宗教、教派、民族、种族甚至部落和家族都对中东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民主化”“伊斯兰化”乃至“新奥斯曼主义”等意识形态也不断涌现,中东的局面空前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被视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在奥巴马领导下选择了“置身事外”,对一系列理应承担起领导责任的敏感问题都采取了拒不介入的态度,既不站出来维持中东秩序,也不支持沙特等国开展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自救”行动,还毫不掩饰自己对中东乱局的厌倦,指责这是“想把美国拉进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毫无关系的宗派纷争中的无票搭车行为”,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地区盟友的感情。
三、能源依赖减轻增加美沙关系变数
随着美国大幅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并成功使页岩气投入商业开发,中东传统上对于美国的“能源供给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据估计,美国将在2022年左右实现能源自主。摆脱了对中东的能源依赖,意味着美国对中东地区矛盾的关注度将会大大降低,为保持中东稳定而付出巨额成本的兴趣和动力也将逐渐丧失,对中东问题的介入将更多地成为“道义责任”。这对于沙特来说,堪称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的推进,美国将有望在未来数年内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2016年2月,美国已经开始向巴西出口液化天然气,这直接影响到拉美乃至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冲击着世界经济秩序。美沙两国已经从生意伙伴变为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这也对两国的同盟关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高层人事变动导致美沙关系趋冷
美国总统奥巴马没有掩饰他对沙特阿拉伯的个人看法,2016年3月他在《大西洋月刊》的访谈中表现出“因为正统外交政策迫使他将沙特阿拉伯当作盟友而烦躁”。他对沙特等国进行的史无前例的尖锐批评,对美沙两国关系趋冷的影响不容低估。
沙特方面出现了相似的情况。2015年1月沙特新王萨勒曼继位,大刀阔斧展开改革,并任命自己的儿子本·萨勒曼为第二王储、国防大臣、沙特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同时还是沙特阿美石油最高委员会的主席,集经济、石油、国防大权于一身,俨然未来继承人。这位年轻的亲王行事高调、自主性很强,对美国却一向并无好感,这也是美沙关系趋于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和沙特关系的未来走向
目前看来,虽然美沙两国的亲密关系有所疏远,但双方的共同利益依然足以维系盟友关系,双方都不会听任合作关系长期降级乃至关系破裂。双方的矛盾更多是源于战略上的分歧,而美国新总统势必将调整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美沙关系,将在摩擦中相互协调、适应,恢复到核心盟友的水平,至少不再出现大的倒退。
一、沙特地缘意义无法忽视
沙特作为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成为伊斯兰世界核心国家的潜力,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美国要想在中东保持影响力,必须要与沙特保持良好关系,沙特的支持对于美国解决地区问题至关重要。沙特占据阿拉伯半岛主要地带,地缘政治位置重要,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军事存在的战略支点,战略意义无可替代。在反恐问题上,沙特依然是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的重要成员,沙特王室自身同样一直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袭击目标,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将继续充当美沙盟友关系的基石。
二、美沙石油利益依然存在
虽然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在逐步降低,但目前美国日均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仍然超过100万桶,沙特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对世界油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次,即使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中国、日本、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原油产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中东当然还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最后,与油价挂钩是美元在全世界保持强势的重要基础,“石油美元”更是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点。综合考虑,美国仍然要设法维持其与沙特的亲密关系。
三、沙特对美仍有安全依赖
沙特王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依赖于西方国家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这种依赖在海湾战争时期达到了最高点。今后一段时期内,沙特的国防安全依然需要依赖于美军的存在,沙特在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的较量中更离不开美国的军事支持。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沙特的主要军火供应国,沙特的国防命脉牢牢地受制于美国;另一方面,沙特作为世界第四大军费开支国,是美国最重要的武器买家之一,美沙关系降级不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因此双方的共同安全利益虽然缩水,但盟友关系仍将巩固。
(责任编辑: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