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一代宗师》,武术大家宫羽田曾提到:武术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个关于“悟”的主题,终究还是会回到“悟”本身。感慨颇多,回想“学习”一事,发现同样也要走过三个境界——自己,天地,众生。
何谓见自己?见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所知和无知之处,旨在于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知道掌握了什么,并且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历史为例,最开始学习时,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篇章,一个个的时代,一个个维度(经济、政治、文化)去了解、吸收这些知识,在脑海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知道这个阶段的特点、走向、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等。那么此时做一些题目,目的是为了巩固重点部分的知识,以达到对整个知识的第一层加工。这,是了解自己的所知之处。通过练习大量题目,可以发现哪些地方是易错之处,哪些细节是容易忽略之处,以便自己加深对这些地方的重点理解和记忆,对原来的知识轮廓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这,是对知识的第二层加工,也是了解自己的无知之处。通过两层加工,我们就能较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某一个知识章节的掌握情况。
何谓见天地?见天地,旨在眼界的宽阔。事物的繁杂,不囿于一小片空间中,理应能够看到更多样的世界以及更隐秘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寻找新的题目、案例,充实自己的储备,才能“见怪不怪”。或许,这便是众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题海”吧。
天地和众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见众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当你见过天地万物,了解了世界运行的规则和本原,又能够将这些抽象的规则还原到万物,从千到一,又从一到千,就实现了真正的升华。同样以历史学习为例,对于知识,从头到尾进行梳理。由大轮廓开始,理出整个知识板块的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关系后,再从细节进入,一项项进行分析。当提到这个知识点时,能够清楚说出它会以什么样的考查方式呈现,通常设定的陷阱会在哪里。例如,它不会考汉唐皇帝有哪些,但会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哪些;它会如何考其表现及原因,会不会对比其他朝代的繁荣之治,或者与隋宋相连……这里,我想阐明的是,尽管千人千面,但你能成功摘下面具,看到面具后题目考查的真实目的,又能清楚了解这样的目的会有怎么样的面具,这就是——见众生。
了解了做题的三个境界,我们回到题海战术本身。很多人对题海战术表示不屑,我想表达的只有两点。第一,重复是记忆的要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且抛开你的记忆方法、记忆效率不谈,没有反复的训练和加深,即便再好的记忆方法也难以形成持久的印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来就是学习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二,让我们来谈谈关于如何重复的问题,这大概就涉及选题的方法和记忆的方法了。
个人来讲,我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标签整理法”。顾名思义,“标签”是整个方法的核心。
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仅仅从看题、解题的维度梳理一遍是较为肤浅的,最精华的部分应该是在对题目的反思和整理上,这是“去粗取精”最重要的部分。所谓标签整理法,正是通过将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维度赋予不同的标签进行整理。
通常,我们对于题目的整理会基于“时间”概念,即将不同时间段的题目归类一处,比如隋唐时期、大革命时期等,这当然是最为基本的标签,但如果要了解透彻一道题目,这一个标签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当我们定义一个物品时,限制的词越多,对其定位就越准确。花朵和红色的玫瑰花朵,显然后者更为清楚。同样,对于题目来讲,其标签越多,对于其理解就越具有深度。将做过的题目,特别是典型题目和做错的题目,赋予多方面的标签,一方面不仅能够精确分类和定位,另一方面在总结复习时还能够迅速而有目的地进行搜索。
通常我把标签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关于题目内容本身,年代、性质、属性(经济、政治、文化)类型等;另一类是关于其他方面,如产生错误的原因属于知识记忆不请、错误理解,还是切题不深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个题目,我们就能有逻辑地切入了。常用思路如下:
1. 题目涉及何知识点、时间范围、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等;
2. 弄清此知识点通过何种考查方向和形式呈现。对于选择题,其考查的是知识的记忆还是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对于材料问答题,考查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3. 对答错了的题目进行分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以及如何改正。
通过以上三步,将大量的题目进行总结,以得到以下类型的结论:某知识点的考查重点是 ,常见的题目方式是 ,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 ,出错的原因一般是 ,想要纠正的话需要作出的改进是 。比如,考查唐朝时的对外交往,通常考查重点是唐朝与哪几个重点国家的外交互动,主要交往方式是什么,代表人物有谁;而延展性问题通常会考查这种外交上的表现与唐朝的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相关性;题目可能会以多种形式,尤其会以材料、问答等大型题目为主;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通常在于论述不全面,或者混淆不同国家的事件和交往方式;出现错误原因是因为记忆不准确,或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轮廓,从而导致论述时丢点、漏点。
如果能够得到类似上述的这样一个完整结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对于相关的“题海战术”,已经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题海战术最重要的不是投入到题海之中,真正有价值的,是抬起头来的那一口“呼吸”,也就是对于题目的处理和升华。思考的重要性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只有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思考,才能实现从自己到天地,再到众生的跨越。
但凡万难,都难挡“用心”两字。
何谓见自己?见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所知和无知之处,旨在于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知道掌握了什么,并且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历史为例,最开始学习时,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篇章,一个个的时代,一个个维度(经济、政治、文化)去了解、吸收这些知识,在脑海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知道这个阶段的特点、走向、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等。那么此时做一些题目,目的是为了巩固重点部分的知识,以达到对整个知识的第一层加工。这,是了解自己的所知之处。通过练习大量题目,可以发现哪些地方是易错之处,哪些细节是容易忽略之处,以便自己加深对这些地方的重点理解和记忆,对原来的知识轮廓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这,是对知识的第二层加工,也是了解自己的无知之处。通过两层加工,我们就能较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某一个知识章节的掌握情况。
何谓见天地?见天地,旨在眼界的宽阔。事物的繁杂,不囿于一小片空间中,理应能够看到更多样的世界以及更隐秘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寻找新的题目、案例,充实自己的储备,才能“见怪不怪”。或许,这便是众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题海”吧。
天地和众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见众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当你见过天地万物,了解了世界运行的规则和本原,又能够将这些抽象的规则还原到万物,从千到一,又从一到千,就实现了真正的升华。同样以历史学习为例,对于知识,从头到尾进行梳理。由大轮廓开始,理出整个知识板块的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关系后,再从细节进入,一项项进行分析。当提到这个知识点时,能够清楚说出它会以什么样的考查方式呈现,通常设定的陷阱会在哪里。例如,它不会考汉唐皇帝有哪些,但会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哪些;它会如何考其表现及原因,会不会对比其他朝代的繁荣之治,或者与隋宋相连……这里,我想阐明的是,尽管千人千面,但你能成功摘下面具,看到面具后题目考查的真实目的,又能清楚了解这样的目的会有怎么样的面具,这就是——见众生。
了解了做题的三个境界,我们回到题海战术本身。很多人对题海战术表示不屑,我想表达的只有两点。第一,重复是记忆的要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且抛开你的记忆方法、记忆效率不谈,没有反复的训练和加深,即便再好的记忆方法也难以形成持久的印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来就是学习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二,让我们来谈谈关于如何重复的问题,这大概就涉及选题的方法和记忆的方法了。
个人来讲,我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标签整理法”。顾名思义,“标签”是整个方法的核心。
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仅仅从看题、解题的维度梳理一遍是较为肤浅的,最精华的部分应该是在对题目的反思和整理上,这是“去粗取精”最重要的部分。所谓标签整理法,正是通过将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维度赋予不同的标签进行整理。
通常,我们对于题目的整理会基于“时间”概念,即将不同时间段的题目归类一处,比如隋唐时期、大革命时期等,这当然是最为基本的标签,但如果要了解透彻一道题目,这一个标签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当我们定义一个物品时,限制的词越多,对其定位就越准确。花朵和红色的玫瑰花朵,显然后者更为清楚。同样,对于题目来讲,其标签越多,对于其理解就越具有深度。将做过的题目,特别是典型题目和做错的题目,赋予多方面的标签,一方面不仅能够精确分类和定位,另一方面在总结复习时还能够迅速而有目的地进行搜索。
通常我把标签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关于题目内容本身,年代、性质、属性(经济、政治、文化)类型等;另一类是关于其他方面,如产生错误的原因属于知识记忆不请、错误理解,还是切题不深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个题目,我们就能有逻辑地切入了。常用思路如下:
1. 题目涉及何知识点、时间范围、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等;
2. 弄清此知识点通过何种考查方向和形式呈现。对于选择题,其考查的是知识的记忆还是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对于材料问答题,考查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3. 对答错了的题目进行分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以及如何改正。
通过以上三步,将大量的题目进行总结,以得到以下类型的结论:某知识点的考查重点是 ,常见的题目方式是 ,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 ,出错的原因一般是 ,想要纠正的话需要作出的改进是 。比如,考查唐朝时的对外交往,通常考查重点是唐朝与哪几个重点国家的外交互动,主要交往方式是什么,代表人物有谁;而延展性问题通常会考查这种外交上的表现与唐朝的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相关性;题目可能会以多种形式,尤其会以材料、问答等大型题目为主;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通常在于论述不全面,或者混淆不同国家的事件和交往方式;出现错误原因是因为记忆不准确,或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轮廓,从而导致论述时丢点、漏点。
如果能够得到类似上述的这样一个完整结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对于相关的“题海战术”,已经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题海战术最重要的不是投入到题海之中,真正有价值的,是抬起头来的那一口“呼吸”,也就是对于题目的处理和升华。思考的重要性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只有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思考,才能实现从自己到天地,再到众生的跨越。
但凡万难,都难挡“用心”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