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届政府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即将展开“亮剑行动”,将大气污染防治上升至国家层面。
多个渠道的消息显示,由国家环保部牵头起草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十条”)日前已完成部委会签,将于近日出台。
这是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公布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出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之一。
8月15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013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透露,最新的行动计划将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印发。
一位参与该计划起草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计划的出台将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风暴,不仅会改变中国大气污染现有的治理模式,还会深度波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多个高能耗产业。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也参与了计划的起草。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央推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多个背景,直接导火线是今年1月,北京等地连续数日的雾霾天气。那场罕见的雾霾,让大气污染问题所受的关注达到极点。“它的意义在于回应了公众对PM2.5的诉求”。
剑指PM2.5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即将推出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为防治空气污染制定的最严厉、最具综合性的计划,也被业内称为大气“国十条”。
这项由环保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等多部委共同编制完成的行动计划,对2013年至2017年的PM2.5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和煤炭消费比重给出具体量化目标。
此前,周生贤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这一计划,称PM2.5防控是今后五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透露随着大气“国十条”的出台,预计未来5年将投资17000亿元用于改善当前大气污染状况。
资金将主要投向空气污染严重和PM2.5水平高的地区。据悉,行动计划将全国分为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并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设定了不同的PM2.5控制目标。其中,京津冀地区目标最严,要求到2017年PM2.5浓度下降25%。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透露,1.7万亿元将来自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方投入。至于各方的投入比例是多少,目前尚不清楚。
产业结构调整被视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周生贤称,大气“国十条”特别针对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提出了具体的淘汰产量目标。行动计划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有可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
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因素“煤炭”也进行了总量控制:计划到201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为65%,取而代之以清洁能源。
“钢铁等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方面。污染深度治理,煤炭行业的改造和控制,都是行动计划里的具体措施。”王金南称,未来,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管理和达标管理等手段将结合运用,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标。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或将成为撬动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并促进产业升级的利器,苛刻的环保政策并落到实处,将造就健康的优胜劣汰法则。
据王金南介绍,1.7万亿的投入,预计将拉动GDP增长2.5万亿。虽然淘汰产能会对经济起到负面影响,减少GDP1000多亿,但总体来说其将产生正面的效应。
地方政府负总责
为了确保行动计划的落实,周生贤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指出,今后几个月环保部将与各省(区、市)政府和中央企业,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
之前,中央政府已明确表示,将构建对地方政府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依赖高污染行业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大气“国十条”将规定对未通过环境评估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称,行动计划将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下达到各个地方,要求环境改善的幅度反映公众的期待,也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改善指标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但也是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他说。
据悉,一些省市也已相继出台了各自的目标。北京市副市长张工在7月北京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透露,到2017年,PM2.5浓度将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较2012年下降25%以上。
天津市发布《美丽天津建设纲要》,要求到2016年,PM2.5年均值较2012年降低20%,2017年还将再降低5%,届时PM2.5年均浓度将下降25%。
河北省已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其中,燃煤削减是主要方面之一。此外,也包括了河北省内的大气联防联控内容,共有50条措施。计划到2017年,河北省PM2.5降低的目标不低于30%。
除了把配套政策措施分解到有关部门之外,行动计划还提出区域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
“目前,中国各个省份‘分灶吃饭’,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诉求,但空气污染并无边界,需要统筹治理。”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说。
不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区域联防联控在目前实现比较困难,其中污染信息的不流通、不公开是重要桎梏。
柴发合认为,之所以区域联防联控中京津冀的协作是最让人关注的,是因为这一地区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研发力量和能力。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一地区将成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特别是当前空气污染问题的技术中心。
是行动还是运动?
从中央到地方,此前出台过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规划、办法等,然而,此次大气“国十条”重视程度之高、涉及部门之多前所未有。
王金南认为,大气“国十条”将标志着中国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由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的全面、战略性转变。
熟悉的人都知道,《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是过去一年内中国颁布的第二部污染治理规划。
2012年12月,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已联合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规划。
为何在短短一年内,颁布两部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宋国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是2012年底出台的,今年年初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是该规划没有预料到的。行动计划与之相比,除指导时间跨度上的区别,大气治理将更加严格,对违规企业惩罚力度会更大,措施和重点也会更突出。
根据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将细颗粒物纳入考核指标,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6%。而在行动计划中,该项指标被大幅度提高。
柴发合称,与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不同的是,行动计划对目前大气污染形势的判断要严峻得多。同时,前者注重的是针对空气污染要做什么,而后者更注重治理大气污染要做到什么。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大气“国十条”虽然力度更大,会加速大气治理进程,但它的出台多少带有些运动式治污色彩,更像是高层重视的产物,而不是科学论证后的方案。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制定一个科学性更强的规划确实更不容易。”在宋国君看来,大气“国十条”更像是“一个应急方案”。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更好地改善大气质量的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扎实、科学的政府规划,不仅仅是五年的,也不仅仅是一届政府的,而是切实可行的空气达标的中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