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优美精致的散文,他们以优美准确的语言、可感秀丽的画面、精彩独到的形式,彰显出浓烈的文学气息,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很多散文具有一定语言和意境的深度,是链接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效通道。因此本文提出在散文教学时,要品味辨析,感受散文形式之美;揣摩转化,体悟散文画面之美;深思联系,洞察散文联想之美;整合对比,梳理散文结构之美,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散文的独到之美。
【关键词】
品味辨析 揣摩转化 深思联系 整合对比
进入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优美精致的散文,他们以优美准确的语言、可感秀丽的画面、精彩独到的形式,彰显出浓烈的文学气息,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很多散文具有一定语言和意境的深度,是链接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效通道。苏教版六上的《安塞腰鼓》,就是其中一篇具有典型价值的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语言形式之美、展现画面之美、奇异的想象之美、精妙结构之美的维度展开教学,从而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感受安塞腰鼓蓬勃、火烈的特色和奇伟磅礴的力量。
一、品味辨析,感受散文形式之美
“语用”理念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已经完成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言语形式转变的华丽转身,聚焦言语形式的精妙与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已经成为阅读教学重中之重的内容。尤其对于散文而言,形散而神聚的特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在形式上的个性、多元。因此,教师要在初读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聚焦文本独到的形式,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安塞腰鼓》一文从视觉描写其表演的情境时,运用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种个性鲜明、形式整饬的语段。教师首先将文本的语段以诗行的方式成列,要求学生在深入细致地诵读中,感受语段中所蕴藏的写作特色与言语形式。不少学生纷纷洞察出作者分别运用了排比、比喻等手法,并将喻体内容全部置前,随后教师将这一句式全部转化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从而感受到简单的“喻体置前”,有效地强调了所比喻的内容,使得整个语段的句式变得紧凑且富有节奏感,张力十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全体诵读这一语段,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安塞腰鼓的奔放、火烈的特色也逐渐展露。
言语形式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境息息相关,作者正是借助这种简短急促的语言凸显安塞腰鼓的奔放火烈。教学中,教师对文本形式的关注,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揣摩转化,体悟散文画面之美
灵动精确的语言是构架鲜活画面的载体,在文本语言的描述与衬托之下,对作者意欲呈现画面的体验想象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接触文本语言这道桥梁,渗入到文本字里行间,探寻隐藏在文本内核中的画面之美,从而反刍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
如在描写表演之前的“静”态时,作者分别运用了后生朴实沉静的表情、飘动的高粱叶子、静止不动的腰鼓来凸显此时此刻黄土高原上的静止状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高粱叶子随风飘动的画面,理解作者以襯托之法展现静态场景的表达效果;随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对“朴实沉静”的后生,作者又用“茂腾腾”加以形容,从而让学生在透过安详沉静的画面表层,感受背后所蕴藏的随时可以迸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这一画面的描写意蕴深远,学生需要借助对鲜活画面的揣摩与联想,才能真正触摸、感受画面中所隐藏的玄机以及表达艺术。
三、深思联系,洞察散文联想之美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真正高质量的经典散文绝不会停留在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是从以见闻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原始内容生发、拓展开去,形成聚合“展现腰鼓表演特点”之神、发散“独到丰富的语言内容”之形的境界。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感受作者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洞察哪些是作者联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对于表达中心有着怎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对话作者,感受作者的创作构思以及散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关注课文12到18自然段,意识到这一部分就是作者从视觉、听觉维度描写安塞腰鼓之后进行的想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作者分别从黄土高原的养育、元气淋漓的后生等角度展开想象,都与安塞腰鼓这一中心主题息息相关。随后,学生则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联想?如果不写,对于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深入思考对比之后,就意识到如果没有联想,纯粹以看到的、听到的来刻画安塞腰鼓,就显得过于单一,尤其是安塞腰鼓对于观众内心冲击以及观众内心感受就无法真正展现出来,这对于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整合对比,梳理散文结构之美
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对文本的结构精心布局,否则众多的内容就会显得臃肿或拖沓,难以将一篇文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结束之际,引领学生重新回归整体,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中的独运匠心。
如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引领学生借助作者“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方式感受了安塞腰鼓从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的变化过程。而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则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运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尝试将这些语句去掉会有怎样的不同。学生纷纷意识到,这一句式不仅是作者分层描述安塞腰鼓的标志,同时也是借助这些语句着力强调、反复感叹,形象地再现了安塞腰鼓对生命个体形成的震慑人心的磅礴力量。
总而言之,高段散文的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教师要着力从结构、语言、画面等不同的维度引领学生进行品悟、辨析,借以提升学生对散文的品读能力,从而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奠基。
进入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优美精致的散文,他们以优美准确的语言、可感秀丽的画面、精彩独到的形式,彰显出浓烈的文学气息,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很多散文具有一定语言和意境的深度,是链接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效通道。因此本文提出在散文教学时,要品味辨析,感受散文形式之美;揣摩转化,体悟散文画面之美;深思联系,洞察散文联想之美;整合对比,梳理散文结构之美,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散文的独到之美。
【关键词】
品味辨析 揣摩转化 深思联系 整合对比
进入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优美精致的散文,他们以优美准确的语言、可感秀丽的画面、精彩独到的形式,彰显出浓烈的文学气息,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很多散文具有一定语言和意境的深度,是链接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效通道。苏教版六上的《安塞腰鼓》,就是其中一篇具有典型价值的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语言形式之美、展现画面之美、奇异的想象之美、精妙结构之美的维度展开教学,从而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感受安塞腰鼓蓬勃、火烈的特色和奇伟磅礴的力量。
一、品味辨析,感受散文形式之美
“语用”理念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已经完成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言语形式转变的华丽转身,聚焦言语形式的精妙与其形成的表达效果,已经成为阅读教学重中之重的内容。尤其对于散文而言,形散而神聚的特质决定了其语言表达在形式上的个性、多元。因此,教师要在初读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聚焦文本独到的形式,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安塞腰鼓》一文从视觉描写其表演的情境时,运用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种个性鲜明、形式整饬的语段。教师首先将文本的语段以诗行的方式成列,要求学生在深入细致地诵读中,感受语段中所蕴藏的写作特色与言语形式。不少学生纷纷洞察出作者分别运用了排比、比喻等手法,并将喻体内容全部置前,随后教师将这一句式全部转化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从而感受到简单的“喻体置前”,有效地强调了所比喻的内容,使得整个语段的句式变得紧凑且富有节奏感,张力十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全体诵读这一语段,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安塞腰鼓的奔放、火烈的特色也逐渐展露。
言语形式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境息息相关,作者正是借助这种简短急促的语言凸显安塞腰鼓的奔放火烈。教学中,教师对文本形式的关注,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揣摩转化,体悟散文画面之美
灵动精确的语言是构架鲜活画面的载体,在文本语言的描述与衬托之下,对作者意欲呈现画面的体验想象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接触文本语言这道桥梁,渗入到文本字里行间,探寻隐藏在文本内核中的画面之美,从而反刍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
如在描写表演之前的“静”态时,作者分别运用了后生朴实沉静的表情、飘动的高粱叶子、静止不动的腰鼓来凸显此时此刻黄土高原上的静止状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高粱叶子随风飘动的画面,理解作者以襯托之法展现静态场景的表达效果;随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对“朴实沉静”的后生,作者又用“茂腾腾”加以形容,从而让学生在透过安详沉静的画面表层,感受背后所蕴藏的随时可以迸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这一画面的描写意蕴深远,学生需要借助对鲜活画面的揣摩与联想,才能真正触摸、感受画面中所隐藏的玄机以及表达艺术。
三、深思联系,洞察散文联想之美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真正高质量的经典散文绝不会停留在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是从以见闻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原始内容生发、拓展开去,形成聚合“展现腰鼓表演特点”之神、发散“独到丰富的语言内容”之形的境界。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感受作者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洞察哪些是作者联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对于表达中心有着怎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对话作者,感受作者的创作构思以及散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关注课文12到18自然段,意识到这一部分就是作者从视觉、听觉维度描写安塞腰鼓之后进行的想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作者分别从黄土高原的养育、元气淋漓的后生等角度展开想象,都与安塞腰鼓这一中心主题息息相关。随后,学生则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联想?如果不写,对于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深入思考对比之后,就意识到如果没有联想,纯粹以看到的、听到的来刻画安塞腰鼓,就显得过于单一,尤其是安塞腰鼓对于观众内心冲击以及观众内心感受就无法真正展现出来,这对于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整合对比,梳理散文结构之美
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对文本的结构精心布局,否则众多的内容就会显得臃肿或拖沓,难以将一篇文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结束之际,引领学生重新回归整体,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中的独运匠心。
如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引领学生借助作者“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方式感受了安塞腰鼓从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的变化过程。而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则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运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尝试将这些语句去掉会有怎样的不同。学生纷纷意识到,这一句式不仅是作者分层描述安塞腰鼓的标志,同时也是借助这些语句着力强调、反复感叹,形象地再现了安塞腰鼓对生命个体形成的震慑人心的磅礴力量。
总而言之,高段散文的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教师要着力从结构、语言、画面等不同的维度引领学生进行品悟、辨析,借以提升学生对散文的品读能力,从而为夯实学生语文素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