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固原市原州区依靠党建引领,综合施策,多向发力,大力发展蔬菜、养殖业、光伏等特色产业,打出了一套脱贫富民的“组合拳”。2019年减贫4615户1324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2%下降到0.68%。
能人带动引领发展
集体经济缺收入,发展产业没有主心骨。这是申学礼刚任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情形。2017年,一直在运输和工程建设领域打拼的申学礼放下手中的生意,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申学礼熟悉市场,精通生意场上的门道,在他的带动下,蒋河村办起了肉牛养殖场,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在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村集体租用的牛棚里,100多头牛膘肥体壮,挤在彩钢瓦棚下悠闲地吃草。
“这些牛购买回来已经5个多月了,再有5个月将全部出售。”申学礼说。2019年10月,村上依托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資金,从内蒙古赤峰市引进152头西门塔尔育肥牛,在村上租用闲置牛棚喂养。
按现在的行情,活体牛毛重每公斤32元计算,每头牛平均700公斤,毛收入在220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头牛纯收入在4000元至4500元,今年就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0多万元。这些收益将主要用于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建档立卡户申耀平已经60多岁,前几年妻子去世,儿子在外务工,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在村集体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他用了3年多时间,从1头牛养到13头,年收入4万元。在村集体带动下,以前的铸造企业老板袁秉永成功转型,在头营镇杨庄村承包2000亩土地种植地膜玉米,租用圈舍,饲养育肥牛70多头。
原州区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两个带头人”互促转化机制,让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让率先致富的能人、有潜力有意愿的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这些能人、强人通过实干,带动一户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拔掉了一个个贫困村的“穷根子”。
绿色产业生态富民
彭堡镇姚磨村的冷凉蔬菜基地里,菜苗一片嫩绿,自动喷灌设施扫过,洒出一片水雾。“机器喷灌比人工洒水更均匀,苗子长得齐,品质更好。”姚磨村村党支部书记姚选说。基地一排排高标准日光温室里,有菜心、西兰花、番茄等,经过十几年种植,姚磨村挑选了这些产值较为稳定的品种。
姚选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光景:“村民种点小麦、玉米,一年到头只能维持个温饱。”而六盘山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民自己种的蔬菜口感很脆嫩。瞅准这一优势,2008年姚选创办了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冷凉蔬菜。
现在姚磨村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80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8年的2800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1.5万元。不仅如此,姚磨村还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组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为1700多户贫困户提供种菜、务工机会。
如今冷凉蔬菜种植已成为原州区的主导产业。今年3月,原州区刚刚宣布脱贫摘帽,姚选却没有松劲的意思。“下一步我们要对标供港蔬菜,继续提高品质。”姚选说。
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农民将土地流转,企业采取更加有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增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输入了活力。
产业扶贫持续造血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在原州区头营镇大北山村、河川乡明川村、寨科乡东淌村和炭山乡南坪村开工建设。7月初41个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开始产生效益。项目采取“农光互补”形式,以500千瓦的村级电站测算,按照每度电0.65元、年发电小时数1400小时计算,每年可实现45.5万元的发电收益,可帮扶41个贫困村和735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走进原州区河川乡明川村,一排排光伏电板非常显眼。这里的地表透光率可达70%,既可以搭建温室进行保护种植,又可以进行露地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
原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帮扶措施、农业保险“五个到户”扶持体系,全面精准实施7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重点围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一到两个脱贫产业,确保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李 旭
能人带动引领发展
集体经济缺收入,发展产业没有主心骨。这是申学礼刚任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情形。2017年,一直在运输和工程建设领域打拼的申学礼放下手中的生意,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申学礼熟悉市场,精通生意场上的门道,在他的带动下,蒋河村办起了肉牛养殖场,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在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村集体租用的牛棚里,100多头牛膘肥体壮,挤在彩钢瓦棚下悠闲地吃草。
“这些牛购买回来已经5个多月了,再有5个月将全部出售。”申学礼说。2019年10月,村上依托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資金,从内蒙古赤峰市引进152头西门塔尔育肥牛,在村上租用闲置牛棚喂养。
按现在的行情,活体牛毛重每公斤32元计算,每头牛平均700公斤,毛收入在220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头牛纯收入在4000元至4500元,今年就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0多万元。这些收益将主要用于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建档立卡户申耀平已经60多岁,前几年妻子去世,儿子在外务工,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在村集体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他用了3年多时间,从1头牛养到13头,年收入4万元。在村集体带动下,以前的铸造企业老板袁秉永成功转型,在头营镇杨庄村承包2000亩土地种植地膜玉米,租用圈舍,饲养育肥牛70多头。
原州区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两个带头人”互促转化机制,让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主心骨”,让率先致富的能人、有潜力有意愿的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这些能人、强人通过实干,带动一户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拔掉了一个个贫困村的“穷根子”。
绿色产业生态富民
彭堡镇姚磨村的冷凉蔬菜基地里,菜苗一片嫩绿,自动喷灌设施扫过,洒出一片水雾。“机器喷灌比人工洒水更均匀,苗子长得齐,品质更好。”姚磨村村党支部书记姚选说。基地一排排高标准日光温室里,有菜心、西兰花、番茄等,经过十几年种植,姚磨村挑选了这些产值较为稳定的品种。
姚选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光景:“村民种点小麦、玉米,一年到头只能维持个温饱。”而六盘山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民自己种的蔬菜口感很脆嫩。瞅准这一优势,2008年姚选创办了瑞丰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冷凉蔬菜。
现在姚磨村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80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8年的2800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1.5万元。不仅如此,姚磨村还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组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为1700多户贫困户提供种菜、务工机会。
如今冷凉蔬菜种植已成为原州区的主导产业。今年3月,原州区刚刚宣布脱贫摘帽,姚选却没有松劲的意思。“下一步我们要对标供港蔬菜,继续提高品质。”姚选说。
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农民将土地流转,企业采取更加有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增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输入了活力。
产业扶贫持续造血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在原州区头营镇大北山村、河川乡明川村、寨科乡东淌村和炭山乡南坪村开工建设。7月初41个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开始产生效益。项目采取“农光互补”形式,以500千瓦的村级电站测算,按照每度电0.65元、年发电小时数1400小时计算,每年可实现45.5万元的发电收益,可帮扶41个贫困村和735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走进原州区河川乡明川村,一排排光伏电板非常显眼。这里的地表透光率可达70%,既可以搭建温室进行保护种植,又可以进行露地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
原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帮扶措施、农业保险“五个到户”扶持体系,全面精准实施7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重点围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一到两个脱贫产业,确保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李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