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扶贫评估和生态富民展望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y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扶贫具有拓展就业范围和增加收入来源、提升资源利用结构和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国民福祉等多重效应.我国生态扶贫在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除绝对贫困历史使命的完成,我国生态扶贫跃迁到生态富民.这就要求:思想认知要由推崇独享意识拓展到普及共享意识;经济行为要由自营方式优化拓展到共营方式创新;政策设计要由自生能力维护拓展到共生能力培育;制度安排要由独赢权利保护拓展到共赢机会创造.在生态富民的政策设计上,要加强生态保育,改善乡村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生态文化,实现自洽、互洽和共洽耦合;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生态创新;强化生态管理,保障生态安全.
其他文献
秦汉时期的妖言指预言在位者统治颠覆,并被认为有害于国家统治的言论.妖言在言论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与诽谤有别;西汉中期以后妖言中常见的灾异、神鬼内容更多是工具性的存在.岳麓秦简“以不反为反令”是对秦“行訞律”的扩大解释,其制定可能与秦始皇末年关东动荡的政治局势有关.秦汉时期的部分妖言实为谏言,将这类言论评定为妖言表现出在位者杜谏的态度;汉代针对妖言案的数次赦令以及多次下诏“举直言极谏”,显示出汉统治者对妖言案的反省和慎重.
作为一种基于地域生态与时代文化的风景创造,"八景"不仅可以追溯一地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踪迹,更是一种人类文化创造的丰厚积淀.要理解风景如何充当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的宝库,离不开对我国地方史料中悠久"八景"文化的解读.古代贵州虽处边疆闭塞之地,开拓较晚,但"八景"可在明清地方志书中找到大量详细记载.在区域社会史和历史地理的多重视角下,探讨深度根植于权力与文化权威性的景观如何再现明清时期的贵州地缘政治、城镇建设、交通开发,可从文化景观面向揭示边陲贵州"内地化"的进程."八景"在贵州的形塑,不仅
敦煌吐鲁番文书表明,唐代对于死亡人口的审核与勘验十分严格.不论死者的身份是普通民户、奴婢贱民,或者府兵卫士及其父母,甚至寺院人口,官府都要进行严格缜密的勘察.籍帐文书中"籍后死""帐后死""〇〇〇年死"和"身死",都是经过官方审核、勘验后的死亡记录.进一步来说,官方对于"身死"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死亡人口的覆核与统计,还关乎名籍、田赋与课役的变化,唐王朝正是通过对田地、赋役和差科的重新调整与分配来实现对不同身份民众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