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的美学建构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维晚期山水田园组诗《辋川集》有一种禅趣之美。为了构建这种禅趣,王维选择一种淡雅、清冷、静态意象,营造一种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而这空寂的诗境又是契合禅宗“空寂”“无我”的义理精神,于是,诗境达于禅境,诗趣通于禅趣。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诗境 禅趣
  王维早年因为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中年因张九龄被罢相,渐觉仕途之凶险和龌龊,退隐山林之意越来越强烈。王维购得前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在天宝三载至十五载经常居住于此,写下了晚期代表作品《辋川集》。①《旧唐书·王维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②王维弟兄信仰佛教,晚年王维经常来辋川居住,隐居山水田园,可以躲避政治的凶险。沉醉于辋川山水,抒写田园牧歌,创作了组诗绝句二十首《辋川集》,借辋川山水消解仕途的苦闷和失意。辋川的青山绿水更是禅宗义理的象征,王维用美妙的诗笔描绘青山绿水,在山水田园诗中,王维发现和寄寓了一个佛的世界。
  明代胡应麟的《诗薮》评价王维《辋川集》“辛夷坞”是“五言绝之入禅者”,认为其在辋川所作《鸟鸣涧》“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清代王士《带经堂诗话》卷三认为“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后世的这些评价准确地指出了王维《辋川集》的美学趣味——禅趣。
  王维在《辋川集》中,是如何建构这种美学禅趣呢?
  美丽的山水田园、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可供选择的景物很多,可以进入诗境的意象也是不胜枚举。而王维主要选择一种淡雅、清冷、静态意象,营造一种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而这空寂的诗境又是契合禅宗“空寂”“无我”的义理精神,于是,诗境达于禅境,诗趣通于禅趣。
  一
  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王维选择淡雅、清冷、静态意象,给人一种冷寂、空无的感受,引导我们从喧嚣的尘世进入一个沉寂的世界,从色调的角度看,二十首绝句中,有十六首都是选择淡雅、清冷的意象,主要是:文杏、香茅、青山、白云、白鹭、清漪、绿蒲、青林、明月、幽篁、青苔、绿苔、杜若等。这些都是山水田园诗要用到的经典意象,主要是青绿和白色,偏向于阴冷,给读者一种清冷的感受,引导读者从喧嚣的凡尘世界进入了一个幽独、清冷、寂寥的别样世界。
  二十首绝句中,只有四首绝句《木兰柴》《辛夷坞》《临湖亭》《茱萸》选择了一些暖色调的意象。《木兰柴》选取了“彩翠”和“夕岚”,但是诗中这两种暖色调的意象沉没在渐渐降临的山间夜幕中,我们会感到越来越寒冷。《辛夷坞》描绘了芙蓉花,似乎给我们带来灿烂和温暖,然而它开在深山中,山谷空寂无人,那么最终它的热情和温暖慢慢消散在寒冷寂静中,它根本不能温暖我们的内心。
  而下面的两首选择的意象似乎能够温暖我们的内心。
  《茱萸》写了红且绿的“茱萸”,它是为迎接宾客而盛开的,热情地招待客人的到来。《临湖亭》也写了芙蓉花,主人和宾客坐在中间喝酒,四面芙蓉花开。这是二十首中唯一能带给我们热情和温暖的美丽意象。
  可是这两首写的是客人偶尔到来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主人必须孤独地面对这些芙蓉花,它的暖色和热烈只会反衬主人的寂寞和寒冷,让人更觉得凄寒和孤寂。
  从动、静的角度看,二十首绝句中选择静态意象的十五首,主要有这些:衰柳、宫槐、文杏、香芋、秋山、青山、连山、湖、清漪、夕岚、绿蒲、青苔、绿苔、明月、白云等。这些静态意象可以营构一种安谧的境界,让我们的心态沉静下来。
  二十首绝句中有五首选择动态意象:飞鸟、人语、轻舸、彩翠、浣纱、跳波。但是这些动态意象都是用来衬托静态意象,或者说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动态意象。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其“人语”就是反衬出空山的静寂。如果没有“人语”,那么这空山不是空寂了,而是寂灭了。《栾家濑》中“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虽然写了山间“跳波”,可是整个山脉却是沉寂的,这个动态意象“跳波”相对于静态意象“空山”是弱势的,整首诗中,境界还是处于静态。
  总之,在这二十首绝句中,王维主要选择淡雅、清冷、静态意象。
  二
  王维选择这种淡雅、清冷、静态的意象,是为了精心营构一种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意象景物只有三个“幽篁”“深林”“明月”,诗人好像随手拈来,没有着意刻画和描绘诗境。月用“明”形容,表明清新可人,这和一般的山水田园诗的描写没有两样。“幽篁”和“深林”也只是表明身处一片幽静茂密的竹林之中,这也是常见的景物。诗中写人的活动的只有简单的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独坐”之人的内心情感呢?外部状态呢?均没有描摹。“弹琴”之声美妙喜人,还是悲伤感人?也没有说明,“长啸”只表明了人的箫声长久,其情状还是没有交代。乍看起来,四句诗平平淡淡,但是把它们合起来,从整体上观照,却妙成一种独特的境界。在一片幽深茂密静谧的竹林之中,在一轮明月朗照之下,人弹琴长啸,悠闲自得,内心无复尘世念想,就像那明月一样,心性澄澈无瑕。内在空明心性和外在的静谧景象融为一体,进入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它不仅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画面,而指向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外物的虚静心灵境界。
  再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辋川的一处风景胜地,此诗描绘了鹿柴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空山不见人”说明山是空的,茂林密布,郁郁苍苍,怎么是空山呢?原来是不见人,没有人的活动和痕迹。诗人感觉身处千年太古之境,空廓虚无。接着第二句“但闻人语响”,不见人,是由于山高林密,肉眼看不到人,但不是没有人在山中,而是听到“人语”响。一般情况下,山林中并非死一般沉寂,大自然的声响丰富多彩,鸟语啾啾,虫声唧唧,风鸣瑟瑟,流水潺潺,组成了一幅自然交响曲,但此时此刻,却只能听到“人语”响,“人语”响破了这太古沉寂之境,这局部的、片刻的“人语”响反衬出全局的、永恒的空寂。空谷“人语”响,愈见其山谷之空寂。短暂片刻的“人语”响过之后,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永恒空寂境界。第一、二句写空山人语——摹声,而第三、四句写深林色影返照——绘色,由声到色。深林密布,幽暗深邃,而阴暗树林下面的青苔,说明深林长年终日照不进一缕阳光。按照诗歌的创作思路,第三、四句应该直接描绘深林阴暗、幽静、冷峭,但诗人却特意写日光返影射进深林,映照在青苔上,初看起来,觉得这一缕斜阳,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亮光,给阴冷的青苔一点温暖,甚至给整体的深林环境带来一线生机。但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不是这种意境效果。当那一线光影射入阴暗的树林,斑驳陆离的树影映照在潮湿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的光影和那大片大片的幽暗、阴冷就会构成一种强烈对比,深林的幽暗凸显得更加强烈。这瞬时的短暂的“返影”,非常微弱,不仅不能温暖心意,当它转瞬消失之后,便是永恒的幽暗。全诗的第一、二句用有声来衬托空寂之境,而第三、四句则是用有色来反衬阴暗之境。全诗描绘了幽暗、阴冷的空寂之境。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山中的辛夷花不同于灿烂的桃花和傲霜斗雪的梅花,它的花苞打在枝条的顶端,就像毛笔的木末。芙蓉花就是辛夷,辛夷开花时候,形似荷花。当春天的脚步来到山间的时候,辛夷的花蕾开放了,它是那么灿烂,山间一派生机勃勃。可是,这山间没有人来欣赏这灿烂花开,它就凋谢了,失去了那美丽的生命;或者说因为没有人来欣赏花开美景,它就落寞而归于泥土,化作春泥更护花,因此这后两句隐隐透露出落寞的心境。融合全诗的物我关系来鉴赏,诗写了灿烂的辛夷花开,代表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可是,诗中的抒情主体——“我”消失了,辛夷花自开自落,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是没有“我”的参与。只有花的盛开和凋谢,没有“我”的生与死。只有大自然的盛衰往复,没有“我”的生命之灿烂,也没有“我”的生命之衰亡。这里没有“我”的喜悦和悲哀,更没有“我”对凡尘世俗的留恋与执着,这种境界弃绝了“我”的生命、“我”的智慧、“我”的创造,是一种“无我”之境界。
  概括起来,上面分析的三首诗歌,可以代表《辋川集》二十首,它们呈现出一种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
  三
  后世的诗论家为什么认为王维《辋川集》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是一种禅境的表达,认为它们禅意盎然呢?这要从王维信仰的禅宗和其仕途遭遇来论析。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兄弟受母亲影响,从小就信仰佛教,而当仕途遭遇挫折,特别是晚年,每退朝,乃“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③”。信佛习佛,贯穿王维人生始终。在王维出生之前,武则天礼佛华严宗,华严宗由于皇室的推崇,影响朝野上下,传播甚广。王维应该也接受了华严宗。华严宗认为大千世界,色彩缤纷,但这是假有,是假相,世界的本质是空无,但是,空无必须借假相而显,万象世界与空无相融无碍。④而王维在《辋川集》里描绘的虚静、空寂、无我的诗境不是与华严宗的义理相通吗?都是指向空寂、无我,其终极意义和价值取向是相同的,诗境的营造与建构手法与禅宗的示义方式和手段也是相通的。这样,禅境达于诗境,禅趣也通于诗趣。诗评家自然认为王维的《辋川集》禅意盎然了。
  总之,王维《辋川集》选择一种淡雅、清冷意象,营造一种虚静、空寂、无我的诗歌境界,而这空寂的诗境又是契合禅宗“空寂”“无我”的义理精神,对于习佛的诗论家来说,体会到的是一种盎然禅趣。
  ① (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本文所引王维诗全出自此诗集,故不再另注
  ②③ (后晋)刘等撰:《旧唐书》(卷190),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
  ④ 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专项,编号:ZW120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张爱玲笔下的异族“他者”形象出发,通过分析中国人与异族之间的相互对视和观察,相互映衬和比照,试图阐明作家笔下异族形象的深层内涵,即创作者在审视和想象“他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张爱玲 异族 “他者” 自我  在20世纪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异族人的形象并不多见,即使作品中偶有出现,也往往没有鲜明的特征。真正把异族形象纳入中国文学视野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华裔作家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认为书中悲剧的发生是由剧中人物的交流方式造成的:母亲没有向自己告白,做真实的自己;父亲没有向他人告白,获得理解与认同;孩子没有勇敢地向父母告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伍绮诗 无声告白  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处女作《无声告白》2014年荣获亚马逊美国网站年度最佳图书。书中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
期刊
摘 要:波西米亚精神内涵异常丰富,涵盖着流浪、神秘、创新、反叛、颓废、性爱以及空前的自由化、浪漫化和民族化等等。莫言的《丰乳肥臀》和《红高粱家族》两部小说在内容与创作上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内容上表现为对充满野性和欲望的原始生命力的高扬、创作上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  关键词:莫言 波西米亚精神 原始生命力 反传统  什么是波西米亚?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是法国巴黎拉丁区的文人?是美国格林尼治村
期刊
摘 要:旅美作家聂华苓的长篇小说《千山外,水长流》体现了多重文化意蕴。历来评论者多以寻根与回归为主题,进而生发到探究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拟从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寻父”与隐藏的“寻母”主题的变换,试图论证在女性成长小说的外衣下,显现出来的文本罅隙和作者对政权、国家关系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寻父 寻母 追寻 成长  旅美作家聂华苓的出生与成长时值中国的战乱年代,注定了她一生要经受流浪与漂泊。由
期刊
摘 要:《屠宰场的圣约翰娜》是布莱希特以戏剧作品的形式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尝试,他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规律形象地搬上舞台,以女主人公约翰娜卷入一场肉制产品的商业运作陷阱来展开其人生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外在环境对于人们心灵的巨大戕害。  关键词:布莱希特 圣约翰娜 经济周期 阶级斗争  一些朋友在谈到布莱希特时会说,和戏剧家在一起时是如此紧张而富有启示,脑子必须不停转动以免错过精彩部分。
期刊
摘 要: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在遭遇种种突围的失败之后,多米只能无奈地逃离,将欲望的满足由外在客体转求于内,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女人与自我心灵的战争。多米由突围到内转的这一历程真实地呈现了女性个体生存的种种艰难困境,其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一则女性个体的生存寓言。  关键词:突围 内转 女性 主体意识  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面为读者展现现代女性生存的镜子。在多米的成长过程中,童年时期的快
期刊
摘 要:路遥是来自陕西的一位“农民”作家,他以特有的朴素语言向读者讲述着一个个农民的故事,而路遥用时六年耗尽心血撰写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代表着路遥的文学艺术特色。本文试图通过管窥《平凡的世界》中对人生价值、爱情真谛、官场追求等方面的描述,来进一步研究路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探求他内心世界潜藏着一个怎样的精神家园。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作品塑造的精神家园特征、作家塑造精神
期刊
摘 要:本文把小说文本与文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物的戏仿、情节的戏仿、主题的戏仿和场景的戏仿四个方面,研究《幽灵之家》与《百年孤独》之间的互文关系,探索该小说在女性地位、个体发展、个人信仰等主题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反省,探索女性是如何颠覆父权中心、建构自我、寻找主导权,从而揭示女性书写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百年孤独》 《幽灵之家》 戏仿 女性意识  戏仿(parody,又被译作“戏拟”),
期刊
摘 要:《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是威廉姆·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学者们已对该小说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分析。虽是短篇,但因其经典深邃,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欣赏它。本文即尝试从小说主角艾米莉人格养成的角度,分析其恐怖行为的悲剧所在,并试图发掘其中对我们当下社会、教育以及人生的启示。  关键词:艾米莉 变态人格 环境基础 四重门 爱情悲剧  一、引言  美国学者艾伦·布鲁姆在他的《走向封
期刊
摘 要:生态批评是生态危机背景下介入性、预警性、批判性较强的前沿批评方式,生态维度下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审与重评是生态批评的重要任务。《呼啸山庄》在自然价值、人的自然属性的诗意体认;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理性建构;对人类反生态文化根源的揭示与批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生态批评提供了多重的研究视角与切入点。  关键词:生态批评维度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重审 重评  经典名著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