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9~1993.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生
1993.7~1996.7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
1996.7~2002.4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干部处科员、主任科员
2002.4~2002.9 商务印书馆技术部干部
2002.9~2003.7 商务印书馆技术部副主任
2003.7至今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副主任
2005.10至今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岁末年初,商务印书馆访客不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纺织工业出版社……信息中心主任刘成勇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总负责人,刘成勇为来自全国出版社的同行介绍商务印书馆的信息化经验。
刘成勇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唯一总服务商,也是商务印书馆与外界进行高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平台。
正是由于综合的知识背景和发条般的工作热情,刘成勇被委以重任。自上任以来,三年多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实施了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局域网建设、内部OA、书目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门户网站群、工具书在线、数据库排版、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网络出版等十多个项目,并不断拓展同行想都没想过的新业务。
重返IT门
尽管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国出版社的一个样板,但刘成勇坦言,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并不愿意从事计算机工作,尽管已经攻读了8年的计算机专业。在他看来,“技术对一个人的发展和要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太重要,应该有更大的野心”。
1996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刘成勇面临着三个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结算中心、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和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最后他选择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当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当时,版权司希望加强高新技术环境下的版权研究,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看中了刘成勇。结果,刘成勇被“近水楼台”的人事教育司截留,主管组织人事工作,一做就是6年。在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整个署里每年公务员的招聘、直属单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接收、署里25个局级直属单位108位局级干部的考核等,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在此期间,刘成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之余,他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合作,翻译了十多部计算机专业的前沿书籍,像《Internet防火墙与网络安全》一书还成为大学计算机系网络安全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刘成勇还努力追求对自己能力的全方位塑造。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次合作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他申请参加学习,并于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心怀抱负的刘成勇已经耐不住寂寞了,按照他的话说,“经过四年的工作,已经对人事工作驾轻就熟,我想出去实现自己的想法”。2002年,面对多个机会,刘成勇选择了商务印书馆。而当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正在物色技术部主任接班人选。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是与五粮液、同仁堂、全聚德齐名的中国百年老店。在刘成勇看来,一个是百年老店,一个是新技术新应用,二者的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现实
商务印书馆的信息化早就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早在北大方正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商务印书馆就开始引进激光照排系统,成为全国最早从铅排铅印改成激光照排的出版社之一。1996年,商务印书馆率先成立了技术部。
刚到商务印书馆的前几个月,刘成勇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沉浸在对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整体思考当中。经过分析,刘成勇发现,以前的信息化做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工作,没有提升到整体战略层次的高度。2002年底,刘成勇提出了商务印书馆“四化二网”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与外部互联网站群、内部局域网建设。这个框架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国外像牛津、朗文等大的工具书出版机构都非常注重语料库的建设、维护、利用和经营,规模庞大的英语语料库是牛津所有英语词典的主要语料来源。
相比较而言,国内出版社的辞书编纂业务手段还相当传统,商务印书馆也不例外。编纂辞书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语料采集、标注入库、提取书证最为烦琐。这些工作都是依靠人工制作卡片、人工检索的方式完成。一本辞书的编纂过程历时几年乃至十几年,制作的卡片总量可以装满几面墙的抽屉,就像中药店里的药柜。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共搜集100多万张卡片。
繁重而重复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编辑、检索、更新等工作效率极低。一个直接的影响是,推出一本辞书的新版本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当代语言与文化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演进,而出版社几年都不能推出新版本,致使辞书出版缺乏时效性,严重滞后于语言的发展,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刘成勇开创性地提出,应该从辞书编辑信息化入手,建立一个从语料采集、辞书编纂编辑到数据库排版,再到媒体输出、工具书在线的一体化的“辞书内容系统”(DCM)。尽管工程庞大,系统实施复杂,但由于工具书是商务印书馆业务的重中之重,“辞书内容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商务印书馆别无选择。
无论从内部和外部来看,商务印书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进行信息化,5~10年之后,恐怕不仅中国工具书龙头老大的地位不保,甚至被淘汰出局也绝非危言耸听”,刘成勇看得比同行更远。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辞书语料库系统一期工程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汉语辞书编纂模式,在辞书编纂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远见
“一个CIO不仅要实现一个公司业务的IT改造,更应该关注企业新的业务模式,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新的出版形态”,这是刘成勇进入出版行业以来的最大愿望。
刘成勇分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最丰富的就是出版资源,而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出版资源的数字化,运用现代商业模式创造出更大的利润,CIO责无旁贷。2005年,刘成勇陆续推出自己酝酿已久的一揽子计划:工具书在线、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网络汉语学习平台、网络出版、按需印刷等等。
另外,他注意到,读者阅读期刊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词汇、术语不认识的情况,就需要查工具书,他们往往不会携带大量的工具书,而数字化的工具书可以为之服务。目前,很多IT背景的公司切入电子和网络出版领域,给传统工具书出版社造成了巨大威胁,像“金山词霸”已经为金山公司贡献了相当份额的利润。但是,由于IT公司没有得到出版社优秀工具书的网络出版权,目前的电子词典质量不高。那么,刘成勇怎么应对这种局面呢?
为此,他构想了三种模式:
一是网上会员俱乐部模式——把商务印书馆的系列工具书打包,整体推出。因为成本和专业的关系,很多读者并不愿意买那么多的工具书,但求知的欲望却是一个强烈的需求。这种模式会在成本和专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二是嵌入式模式。与清华同方等IT厂商合作,把工具书嵌入到它们的系统里,读者在遇到名词、术语时可以直接链接到工具书在线。IT公司把这项服务打包提供给读者,商务印书馆从中获得分成。
三是局域网模式。安装在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局域网内部,供全体工作人员使用。此外,也不排除和一些门户网站的合作。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企业利润产生杠杆效应”,在看到这个产业前景的同时,刘成勇也对一个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在网络出版领域,IT背景的公司和传统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的过程中,前者提供技术,后者提供内容资源。但由于前者拥有技术,他们甚至可以把给出版社的分成压低到20%甚至更少,而事实上,IT供应商只是个代理商”。在刘成勇看来,这个产业链是倒置的,原因除了很多出版社还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宝藏的价值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出版社没有掌握IT技术,无法取得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这更坚定了他要把信息中心打造成为“新业务创新中心”的决心。
在刘成勇眼里,信息化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出版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将出现新的出版领域和出版业务,甚至可以让IT成为出版社的一个新产业,比如按需印刷、网络出版、eBook,这也正是他规划当中的商务印书馆的种子业务,“它将使出版社的信息中心突破天花板,这个结合和转化将对出版社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传统出版业的未来”。
绩效
从业务流程来看,出版社的业务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编务、出版、发行、财务。目前,出版行业的CIO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别的行业(比如制造业)很容易实现的单品种核算,在图书出版领域却很难。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图书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的特殊性;二是出版社与印厂等供应商之间的纸张、材料、印装结算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向出版社提供原材料的成本;三是目前国内出版社向书店提供图书赊销形式,即普遍发货后,书店并不立刻结账,三个月或者半年后才进行结算,而且书店回款的时候只给总额,并不提供单品种销售的明细。
这种情况给出版社造成的尴尬是,出版社并不知道自己卖出了哪些书,也不知道具体某个品种的销售情况。要解决上面这个老大难问题,实现供应链上的社店图书信息交换仍需时日,这需要上游印厂和下游书店的共同配合。
刘成勇的思路是,“攘外必先安内”,先建立一个透明的内部环境。2004年1月1日,商务印书馆启动了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首先着手解决编务、出版、发行和财务四部分系统互联,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单品种核算问题。
在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刘成勇提出了“十大关系”的理论,即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地处理好十个“R”(Relationship),包括领导与员工、技术与业务、企业与厂商、远景与近期、数据与流程、准备与实施、整体与局部、技术与管理、软件与服务、产品与项目等十大关系。
按照刘成勇的规划,商务印书馆的管理信息化进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重点解决财务业务一体化、单品种核算,二期工程将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管理、管理会计、与下游合作伙伴的B2B电子商务等,第三期的目标则是完成商务印书馆ERP系统。
“目前,全国570多家出版社中,能够实现编务、出版、发行、财务四大系统之间数据整合、无缝衔接的出版社寥寥无几”。深厚的技术功底,数年的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上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刘成勇不仅创造性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更使得这一系统成为同行学习考察的榜样,也帮助该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北京云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善了他们的财务系统。
尽管已经走在全国同行的前面,“但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有近10年的差距,尤其是在社店信息交流方面”,从英国考察归来的刘成勇只争朝夕,他说想要更多地为出版信息化做一点事情。
人物印象
谦虚且学识渊博,谨慎而不失澎湃激情,快人快语。
关于他
最想对老板说的话: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最欣慰的事:领导给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并充分授权。
最常说的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最想对同行说的话:向领导汇报工作以及与业务部门打交道时,一是少讲IT术语,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去交流;二是发生分歧的时候谦虚且迂回,这样阻力就会小很多,更容易获得支持与配合。
经典语录:
企业搞信息化建设,需要“攘外必先安内”。
眼睛看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是不是CIO,头衔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制定或参与制定本单位的信息化战略并负责实施,而不看职位的高低。
业余爱好:读书、骑马、爬山
座右铭:学习,实践,提高,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读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三国演义》、《资本论》、《国富论》
职业生涯规划:渴望一个更大的平台。
1993.7~1996.7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
1996.7~2002.4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干部处科员、主任科员
2002.4~2002.9 商务印书馆技术部干部
2002.9~2003.7 商务印书馆技术部副主任
2003.7至今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副主任
2005.10至今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岁末年初,商务印书馆访客不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纺织工业出版社……信息中心主任刘成勇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总负责人,刘成勇为来自全国出版社的同行介绍商务印书馆的信息化经验。
刘成勇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唯一总服务商,也是商务印书馆与外界进行高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平台。
正是由于综合的知识背景和发条般的工作热情,刘成勇被委以重任。自上任以来,三年多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实施了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局域网建设、内部OA、书目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门户网站群、工具书在线、数据库排版、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网络出版等十多个项目,并不断拓展同行想都没想过的新业务。
重返IT门
尽管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国出版社的一个样板,但刘成勇坦言,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并不愿意从事计算机工作,尽管已经攻读了8年的计算机专业。在他看来,“技术对一个人的发展和要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太重要,应该有更大的野心”。
1996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刘成勇面临着三个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结算中心、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和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最后他选择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当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当时,版权司希望加强高新技术环境下的版权研究,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看中了刘成勇。结果,刘成勇被“近水楼台”的人事教育司截留,主管组织人事工作,一做就是6年。在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整个署里每年公务员的招聘、直属单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接收、署里25个局级直属单位108位局级干部的考核等,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在此期间,刘成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之余,他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合作,翻译了十多部计算机专业的前沿书籍,像《Internet防火墙与网络安全》一书还成为大学计算机系网络安全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刘成勇还努力追求对自己能力的全方位塑造。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次合作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他申请参加学习,并于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心怀抱负的刘成勇已经耐不住寂寞了,按照他的话说,“经过四年的工作,已经对人事工作驾轻就熟,我想出去实现自己的想法”。2002年,面对多个机会,刘成勇选择了商务印书馆。而当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正在物色技术部主任接班人选。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是与五粮液、同仁堂、全聚德齐名的中国百年老店。在刘成勇看来,一个是百年老店,一个是新技术新应用,二者的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现实
商务印书馆的信息化早就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早在北大方正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商务印书馆就开始引进激光照排系统,成为全国最早从铅排铅印改成激光照排的出版社之一。1996年,商务印书馆率先成立了技术部。
刚到商务印书馆的前几个月,刘成勇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沉浸在对商务印书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整体思考当中。经过分析,刘成勇发现,以前的信息化做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工作,没有提升到整体战略层次的高度。2002年底,刘成勇提出了商务印书馆“四化二网”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商务电子化,与外部互联网站群、内部局域网建设。这个框架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国外像牛津、朗文等大的工具书出版机构都非常注重语料库的建设、维护、利用和经营,规模庞大的英语语料库是牛津所有英语词典的主要语料来源。
相比较而言,国内出版社的辞书编纂业务手段还相当传统,商务印书馆也不例外。编纂辞书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语料采集、标注入库、提取书证最为烦琐。这些工作都是依靠人工制作卡片、人工检索的方式完成。一本辞书的编纂过程历时几年乃至十几年,制作的卡片总量可以装满几面墙的抽屉,就像中药店里的药柜。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共搜集100多万张卡片。
繁重而重复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编辑、检索、更新等工作效率极低。一个直接的影响是,推出一本辞书的新版本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当代语言与文化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演进,而出版社几年都不能推出新版本,致使辞书出版缺乏时效性,严重滞后于语言的发展,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刘成勇开创性地提出,应该从辞书编辑信息化入手,建立一个从语料采集、辞书编纂编辑到数据库排版,再到媒体输出、工具书在线的一体化的“辞书内容系统”(DCM)。尽管工程庞大,系统实施复杂,但由于工具书是商务印书馆业务的重中之重,“辞书内容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商务印书馆别无选择。
无论从内部和外部来看,商务印书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进行信息化,5~10年之后,恐怕不仅中国工具书龙头老大的地位不保,甚至被淘汰出局也绝非危言耸听”,刘成勇看得比同行更远。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辞书语料库系统一期工程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汉语辞书编纂模式,在辞书编纂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远见
“一个CIO不仅要实现一个公司业务的IT改造,更应该关注企业新的业务模式,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新的出版形态”,这是刘成勇进入出版行业以来的最大愿望。
刘成勇分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最丰富的就是出版资源,而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出版资源的数字化,运用现代商业模式创造出更大的利润,CIO责无旁贷。2005年,刘成勇陆续推出自己酝酿已久的一揽子计划:工具书在线、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网络汉语学习平台、网络出版、按需印刷等等。
另外,他注意到,读者阅读期刊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词汇、术语不认识的情况,就需要查工具书,他们往往不会携带大量的工具书,而数字化的工具书可以为之服务。目前,很多IT背景的公司切入电子和网络出版领域,给传统工具书出版社造成了巨大威胁,像“金山词霸”已经为金山公司贡献了相当份额的利润。但是,由于IT公司没有得到出版社优秀工具书的网络出版权,目前的电子词典质量不高。那么,刘成勇怎么应对这种局面呢?
为此,他构想了三种模式:
一是网上会员俱乐部模式——把商务印书馆的系列工具书打包,整体推出。因为成本和专业的关系,很多读者并不愿意买那么多的工具书,但求知的欲望却是一个强烈的需求。这种模式会在成本和专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二是嵌入式模式。与清华同方等IT厂商合作,把工具书嵌入到它们的系统里,读者在遇到名词、术语时可以直接链接到工具书在线。IT公司把这项服务打包提供给读者,商务印书馆从中获得分成。
三是局域网模式。安装在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局域网内部,供全体工作人员使用。此外,也不排除和一些门户网站的合作。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企业利润产生杠杆效应”,在看到这个产业前景的同时,刘成勇也对一个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在网络出版领域,IT背景的公司和传统出版社进行版权合作的过程中,前者提供技术,后者提供内容资源。但由于前者拥有技术,他们甚至可以把给出版社的分成压低到20%甚至更少,而事实上,IT供应商只是个代理商”。在刘成勇看来,这个产业链是倒置的,原因除了很多出版社还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宝藏的价值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出版社没有掌握IT技术,无法取得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这更坚定了他要把信息中心打造成为“新业务创新中心”的决心。
在刘成勇眼里,信息化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出版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将出现新的出版领域和出版业务,甚至可以让IT成为出版社的一个新产业,比如按需印刷、网络出版、eBook,这也正是他规划当中的商务印书馆的种子业务,“它将使出版社的信息中心突破天花板,这个结合和转化将对出版社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许这就是传统出版业的未来”。
绩效
从业务流程来看,出版社的业务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编务、出版、发行、财务。目前,出版行业的CIO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别的行业(比如制造业)很容易实现的单品种核算,在图书出版领域却很难。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图书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的特殊性;二是出版社与印厂等供应商之间的纸张、材料、印装结算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向出版社提供原材料的成本;三是目前国内出版社向书店提供图书赊销形式,即普遍发货后,书店并不立刻结账,三个月或者半年后才进行结算,而且书店回款的时候只给总额,并不提供单品种销售的明细。
这种情况给出版社造成的尴尬是,出版社并不知道自己卖出了哪些书,也不知道具体某个品种的销售情况。要解决上面这个老大难问题,实现供应链上的社店图书信息交换仍需时日,这需要上游印厂和下游书店的共同配合。
刘成勇的思路是,“攘外必先安内”,先建立一个透明的内部环境。2004年1月1日,商务印书馆启动了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首先着手解决编务、出版、发行和财务四部分系统互联,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单品种核算问题。
在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刘成勇提出了“十大关系”的理论,即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地处理好十个“R”(Relationship),包括领导与员工、技术与业务、企业与厂商、远景与近期、数据与流程、准备与实施、整体与局部、技术与管理、软件与服务、产品与项目等十大关系。
按照刘成勇的规划,商务印书馆的管理信息化进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重点解决财务业务一体化、单品种核算,二期工程将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管理、管理会计、与下游合作伙伴的B2B电子商务等,第三期的目标则是完成商务印书馆ERP系统。
“目前,全国570多家出版社中,能够实现编务、出版、发行、财务四大系统之间数据整合、无缝衔接的出版社寥寥无几”。深厚的技术功底,数年的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上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刘成勇不仅创造性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更使得这一系统成为同行学习考察的榜样,也帮助该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北京云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善了他们的财务系统。
尽管已经走在全国同行的前面,“但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有近10年的差距,尤其是在社店信息交流方面”,从英国考察归来的刘成勇只争朝夕,他说想要更多地为出版信息化做一点事情。
人物印象
谦虚且学识渊博,谨慎而不失澎湃激情,快人快语。
关于他
最想对老板说的话: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最欣慰的事:领导给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并充分授权。
最常说的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最想对同行说的话:向领导汇报工作以及与业务部门打交道时,一是少讲IT术语,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去交流;二是发生分歧的时候谦虚且迂回,这样阻力就会小很多,更容易获得支持与配合。
经典语录:
企业搞信息化建设,需要“攘外必先安内”。
眼睛看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是不是CIO,头衔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制定或参与制定本单位的信息化战略并负责实施,而不看职位的高低。
业余爱好:读书、骑马、爬山
座右铭:学习,实践,提高,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读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三国演义》、《资本论》、《国富论》
职业生涯规划:渴望一个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