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无疑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适时、适度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将会更好、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师 文本 目标 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活动是对课堂艺术的拓展,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适时开展,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有个性、侧重对话,着力于能较准确地表现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表演呢?
一、教师——课文表演的引路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针对过去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只重教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弊端提出来的。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表演要能“深”得进去、“沉”得下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理念的精髓,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
二、文本——课文表演的铺路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当前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低效的关键症结。一位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然后让学生体会母亲和孟郊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为表演打好基础。其次,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帮助介绍角色,分析启发人物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上肢体语言表达。最后在表演时,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剧本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剧本显示出表演者飞扬的灵性来,使学生再次超越自我。
三、目标——课文表演的航标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次适时、适度的表演,必须首先“定标”,确立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次表演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要好得多。目标落实了,表演方向就明确了,否则就是埋头拉车不看路,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但必须注意的是,确定表演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年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
四、反思——课文表演的动力
反思是个体行为,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的。在反思活动中,任何合作同伴都不能代替实践者本人成为反思的主角。正如社会理论家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人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对表演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关注,而容易忽略对表演过程的反思。而教师能够在课堂表演时,通过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将使学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将学生的反思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由肤浅走向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成为有效教学。
“浮华洗尽见清醇”。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无疑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适时、适度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将会更好、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燕.例谈有效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梅建伟.“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多议.教学与管理,2008.2。
[3]武爱兰.对低年级语文游戏的思考.小学语文研究,2003.7、8合刊。
[4]叶晓萍.薛彩霞.教学因反思而深刻,小学数学教学,2008.3。
[5]孟祥来.《劈山救母》案例片断及评析.从理论到行动——新课程改革案例集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俞洲.表演促学习,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通讯,2004.3。
关键词:教师 文本 目标 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活动是对课堂艺术的拓展,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适时开展,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有个性、侧重对话,着力于能较准确地表现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表演呢?
一、教师——课文表演的引路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针对过去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只重教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弊端提出来的。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表演要能“深”得进去、“沉”得下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理念的精髓,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
二、文本——课文表演的铺路石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当前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低效的关键症结。一位教师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然后让学生体会母亲和孟郊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为表演打好基础。其次,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帮助介绍角色,分析启发人物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上肢体语言表达。最后在表演时,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剧本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剧本显示出表演者飞扬的灵性来,使学生再次超越自我。
三、目标——课文表演的航标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次适时、适度的表演,必须首先“定标”,确立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一次表演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比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要好得多。目标落实了,表演方向就明确了,否则就是埋头拉车不看路,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但必须注意的是,确定表演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年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
四、反思——课文表演的动力
反思是个体行为,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的。在反思活动中,任何合作同伴都不能代替实践者本人成为反思的主角。正如社会理论家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人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对表演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关注,而容易忽略对表演过程的反思。而教师能够在课堂表演时,通过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将使学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将学生的反思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由肤浅走向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成为有效教学。
“浮华洗尽见清醇”。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无疑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适时、适度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表演,将会更好、更快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燕.例谈有效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08.1。
[2]梅建伟.“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多议.教学与管理,2008.2。
[3]武爱兰.对低年级语文游戏的思考.小学语文研究,2003.7、8合刊。
[4]叶晓萍.薛彩霞.教学因反思而深刻,小学数学教学,2008.3。
[5]孟祥来.《劈山救母》案例片断及评析.从理论到行动——新课程改革案例集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俞洲.表演促学习,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通讯,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