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而美术鉴赏正是审美教育具体实施的核心课程。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获得审美享受。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由此也引发笔者对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鉴赏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1 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曾阐述过“问题教学法”,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及由谁提出问题非常关键,而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比如在教学《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中的基督教堂部分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世界著名基督教堂的图片,同时旁白关于这些教堂的部分数据,如:圣彼得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130余米,最高处达137米;米兰大教堂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科隆教堂主体部分有135米高,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开始部分教师只是展示资料,并不讲解和暗示。很快就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教堂为何要建造得这么大?建造得这么高呢?从今天实用的角度来看,空间不是极大的浪费吗?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寻找出答案:原来,哥特式教堂的“高、直、尖”,就是要制造绝对上升的感觉,其寓意是把基督教徒们的意念带向“天国”,体现其宗教观念,让人们产生接近上帝和天堂的错觉。其次,一些城市把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促使学生理解作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目的,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2 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鉴赏中的相互交流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所以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的。在交流中分享不同的感受与观点,在相互启发下深入理解作品,从而深化视觉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习惯在生活中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合作、交流。通过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在《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些著名作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连线题”比赛,各组凭经验将老师所展示的作品与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派、立体派等画派名称进行连线,各组派代表陈述理由。虽然连线的结果是五花八门,但各组的陈述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现代主义绘画流派所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背景来进行认识,并讨论、分析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征。最后再回到最初的连线题,各组将自己连线错误的地方更正过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性体验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体验的精华,它包容了异常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美,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在教学活动当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以艺术的感性魅力吸引学生去走进美术。
如《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弄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是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它在解放思想,尤其是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笔者在本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当上课铃响以后,老师十分严肃而郑重地告诉大家:在学习新课之前,全班同学必须配合老师做一个游戏,游戏非常重要,而且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关闭门窗,全体同学端正坐好,闭上眼睛,不许说话,不许有动作,不许发出声音,脸部不许有表情,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呼吸……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美术课堂突然变得一片寂静。大概过了一分多钟,老师宣布:游戏结束。全班同学如释重负,人人叫苦,个个长叹:“老师啊,这叫哪门子游戏啊”、“如果再不结束,我就要憋死了”。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在游戏中的感受,得到的尽是“压抑”、“束缚”、“恐怖”。游戏结束的一刹那真的好轻松!真想大叫一声!老师这才告诉学生,刚过一分多钟你们就吃不消了,你们知道吗?欧洲人曾经在比这残酷百倍的环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再剖析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各个领域在中世纪千年压抑后的一次全面爆发。至此,学生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在之后的作品鉴赏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感性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力。
4 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鉴赏学习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把所有的现象或结论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很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该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大大激发了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的鉴赏教学时,教师首先借宁浩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来进行导入,绝大多数同学看过该片,教师由此发问:大家想想看,究竟是石头疯狂还是人疯狂?答案是人疯狂。教师再进一步分析:其实为了这小小石头而狂的,并不止一个两个人,可以说整个中华民族都在为之而疯狂,而且一狂就是八千年!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为了石头而疯狂八千年吗?想知道!但答案要大家自己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的四个小组分别以“玉石在原始社会”、“玉石在奴隶社会”、“玉石在封建社会”和“玉石在当今社会”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们在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如:“玉的天然性质”、“玉与古人的宇宙观”、“玉与宗教”、“玉与阶级制度”等等。最后,四个学习组均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报告,报告详实具体、图文并茂,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之,要引导高中学生美术鉴赏,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信息检索能力,以及自身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科学地训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体验和评判,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尹少淳著.
[2]《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赵英水/米海峰著.
[3]《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钱初熹著.
[4]《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 高文、徐斌艳、程可拉著.
1 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曾阐述过“问题教学法”,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及由谁提出问题非常关键,而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比如在教学《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中的基督教堂部分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世界著名基督教堂的图片,同时旁白关于这些教堂的部分数据,如:圣彼得教堂长约200米,最宽处130余米,最高处达137米;米兰大教堂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科隆教堂主体部分有135米高,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开始部分教师只是展示资料,并不讲解和暗示。很快就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教堂为何要建造得这么大?建造得这么高呢?从今天实用的角度来看,空间不是极大的浪费吗?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寻找出答案:原来,哥特式教堂的“高、直、尖”,就是要制造绝对上升的感觉,其寓意是把基督教徒们的意念带向“天国”,体现其宗教观念,让人们产生接近上帝和天堂的错觉。其次,一些城市把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促使学生理解作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目的,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2 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鉴赏中的相互交流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所以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的。在交流中分享不同的感受与观点,在相互启发下深入理解作品,从而深化视觉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习惯在生活中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合作、交流。通过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在《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些著名作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连线题”比赛,各组凭经验将老师所展示的作品与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派、立体派等画派名称进行连线,各组派代表陈述理由。虽然连线的结果是五花八门,但各组的陈述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现代主义绘画流派所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背景来进行认识,并讨论、分析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征。最后再回到最初的连线题,各组将自己连线错误的地方更正过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性体验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体验的精华,它包容了异常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学生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美,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体验美。在教学活动当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以艺术的感性魅力吸引学生去走进美术。
如《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弄懂“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是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它在解放思想,尤其是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笔者在本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当上课铃响以后,老师十分严肃而郑重地告诉大家:在学习新课之前,全班同学必须配合老师做一个游戏,游戏非常重要,而且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这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关闭门窗,全体同学端正坐好,闭上眼睛,不许说话,不许有动作,不许发出声音,脸部不许有表情,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呼吸……平日里生机勃勃的美术课堂突然变得一片寂静。大概过了一分多钟,老师宣布:游戏结束。全班同学如释重负,人人叫苦,个个长叹:“老师啊,这叫哪门子游戏啊”、“如果再不结束,我就要憋死了”。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在游戏中的感受,得到的尽是“压抑”、“束缚”、“恐怖”。游戏结束的一刹那真的好轻松!真想大叫一声!老师这才告诉学生,刚过一分多钟你们就吃不消了,你们知道吗?欧洲人曾经在比这残酷百倍的环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再剖析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各个领域在中世纪千年压抑后的一次全面爆发。至此,学生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体验,在之后的作品鉴赏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感性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力。
4 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鉴赏学习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把所有的现象或结论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很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该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大大激发了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的鉴赏教学时,教师首先借宁浩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来进行导入,绝大多数同学看过该片,教师由此发问:大家想想看,究竟是石头疯狂还是人疯狂?答案是人疯狂。教师再进一步分析:其实为了这小小石头而狂的,并不止一个两个人,可以说整个中华民族都在为之而疯狂,而且一狂就是八千年!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为了石头而疯狂八千年吗?想知道!但答案要大家自己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的四个小组分别以“玉石在原始社会”、“玉石在奴隶社会”、“玉石在封建社会”和“玉石在当今社会”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们在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如:“玉的天然性质”、“玉与古人的宇宙观”、“玉与宗教”、“玉与阶级制度”等等。最后,四个学习组均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报告,报告详实具体、图文并茂,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之,要引导高中学生美术鉴赏,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信息检索能力,以及自身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科学地训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体验和评判,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尹少淳著.
[2]《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赵英水/米海峰著.
[3]《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钱初熹著.
[4]《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 高文、徐斌艳、程可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