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产业作为第三产业语言服务,其背后的各类小语种培训机构、生产语种转化服务设备的研发企业、提供各类语种间翻译服务的公司、提供各类语种转换咨询与建议的中介机构等,都伴随着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而日渐作为巨大的产业链条快速成长起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数字时代,国内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活动日渐丰富,涉外旅游行业、涉外商贸行业、国际交往行业等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提升。
202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翻译协会行业报告标准发布仪式上,发布了《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语言服务作为推动国际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桥头堡”行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趋向高质量发展、翻译教育迅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究领域日趋丰富、关注国家需要和现实问题以及服务国家大局、积极助力文化交流的明显特点。
我国翻译市场现状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翻译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强,翻译产业随之开始蓬勃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为我国的翻译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
2020年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显示,我国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的院校已达259所,同时,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284所,培养方向包括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11个语种。
《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语言服务产值首次接近500亿美元。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403095家,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8928家,总产值为384亿元,年增长3.2%。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等常用语种为翻译量排名前五位的语种。
《报告》还称,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知识产权为国内语言服务行业主要翻译服务领域。翻译人才的队伍建设备受重视,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累计招生7万余人。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翻译资格考试累计报名135万人次。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远程语言服务活动成为新常态。
尽管近几年来翻译公司的数目剧增,翻译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目前各类翻译公司提供的服务种类以及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可承担起对外交流任务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却远远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中国翻译市场近年来发展的整体状况看来,多数翻译公司的业务以中英互译为主,其他语种的翻译往往因为客户的需求相对不多、译员数量少、译文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在翻译公司业务中占有较小比例。翻译的领域主要包括传统翻译、网站翻译以及软件本地化等,翻译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行业,包括贸易、法律、建筑、汽车、医药等。其中,多数公司业务仍然以笔译为主,因口译对翻译从业者的要求更高,人才储备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翻译人员中部分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但更多的是有行业背景的,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发展要求,翻译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和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缺口仍旧很大,甚至持续以不断加大的态势发展。
200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在2003年7月成立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旨在通过相关资格考试来提高翻译相关从业者的素质,有助于提高翻译市场整体服务质量。但实际上很多翻译从业者并没有通过该考试,并且只用考试来评估译员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翻译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还是需要全行业的努力,包括业内的指导和监控,以及公司对译员的培训辅导等。
数字时代下翻译人才的发展要求与需求
翻译产业作为第三产业语言服务,其背后的各类小语种培训机构、生产语种转化服务设备的研发企业、提供各类语种间翻译服务的公司、提供各类语种转换咨询与建议的中介机构等,都伴随着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而日渐作为巨大的产业链条快速成长起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能终端、物联网等蓬勃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日,单纯地用传统的翻译方法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翻译工具应运而生,翻译的准确率也因为在“互联网 翻译”模式下,和曾经生硬的机器翻译质量相比,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
在这样一个新背景下,翻译工作者要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除需要具备雄厚的双语基础、扎实的翻译理论、熟练的翻译技巧等基本翻译素质之外,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是当今大数据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是仅仅具备双语能力而缺乏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工作者,会在当今信息时代中失去优势。
数字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翻译界学者认为,翻译人才应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时代转型的需要。翻译人才综合素质研究也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能力在翻译人才综合素质中的突出地位予以肯定。瑞典翻译学家杰弗里·塞缪尔森-布朗(Geoffrey Samuelsson-Brown)将翻译工作者所必备的翻译技能分为六大板块,其中信息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他认为当下信息技術发展迅速,翻译工作者要重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翻译工作者唯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走在时代最前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高度发展的当下,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除具备翻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双语语言能力和翻译技术技巧等相关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期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翻译行业变革也日益受到关注,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批翻译人才,而传统的翻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造成翻译人才出现短缺现象。
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新型的“互联网 翻译”行业应运而生,不断创新,将翻译产业生产环节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合,提升翻译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让其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近年来,各大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的数量逐年递增,旨在培养更多翻译人才,从一个方面证明翻译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之一。
翻译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特色文化产业类别,其属于对外交流、国际贸易和合作中必不可缺的信息服务和语言转换产业,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开放化发展,为满足对外交流、国际贸易和合作等的持续发展需求,包含手译资格考试、笔译资格考试、口译资格考试等在内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考核标准必然更为复杂,相应的,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关注力度,也会随着翻译人才需求量及翻译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终会被新时代的洪流所淹没,翻译行业工作者需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理论,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来满足数字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将信息技术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翻译领域未来发展的新态势。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翻译教育应根据时代需求及时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信息技术提升翻译能力,为社会翻译领域输送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入到数字时代,国内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活动日渐丰富,涉外旅游行业、涉外商贸行业、国际交往行业等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提升。
202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翻译协会行业报告标准发布仪式上,发布了《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语言服务作为推动国际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桥头堡”行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趋向高质量发展、翻译教育迅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究领域日趋丰富、关注国家需要和现实问题以及服务国家大局、积极助力文化交流的明显特点。
我国翻译市场现状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翻译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强,翻译产业随之开始蓬勃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为我国的翻译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
2020年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显示,我国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的院校已达259所,同时,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284所,培养方向包括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11个语种。
《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语言服务产值首次接近500亿美元。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403095家,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8928家,总产值为384亿元,年增长3.2%。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等常用语种为翻译量排名前五位的语种。
《报告》还称,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知识产权为国内语言服务行业主要翻译服务领域。翻译人才的队伍建设备受重视,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累计招生7万余人。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翻译资格考试累计报名135万人次。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远程语言服务活动成为新常态。
尽管近几年来翻译公司的数目剧增,翻译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目前各类翻译公司提供的服务种类以及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可承担起对外交流任务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却远远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中国翻译市场近年来发展的整体状况看来,多数翻译公司的业务以中英互译为主,其他语种的翻译往往因为客户的需求相对不多、译员数量少、译文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在翻译公司业务中占有较小比例。翻译的领域主要包括传统翻译、网站翻译以及软件本地化等,翻译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行业,包括贸易、法律、建筑、汽车、医药等。其中,多数公司业务仍然以笔译为主,因口译对翻译从业者的要求更高,人才储备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翻译人员中部分是语言相关专业出身,但更多的是有行业背景的,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发展要求,翻译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和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缺口仍旧很大,甚至持续以不断加大的态势发展。
200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在2003年7月成立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旨在通过相关资格考试来提高翻译相关从业者的素质,有助于提高翻译市场整体服务质量。但实际上很多翻译从业者并没有通过该考试,并且只用考试来评估译员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翻译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还是需要全行业的努力,包括业内的指导和监控,以及公司对译员的培训辅导等。
数字时代下翻译人才的发展要求与需求
翻译产业作为第三产业语言服务,其背后的各类小语种培训机构、生产语种转化服务设备的研发企业、提供各类语种间翻译服务的公司、提供各类语种转换咨询与建议的中介机构等,都伴随着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而日渐作为巨大的产业链条快速成长起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能终端、物联网等蓬勃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日,单纯地用传统的翻译方法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翻译工具应运而生,翻译的准确率也因为在“互联网 翻译”模式下,和曾经生硬的机器翻译质量相比,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
在这样一个新背景下,翻译工作者要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除需要具备雄厚的双语基础、扎实的翻译理论、熟练的翻译技巧等基本翻译素质之外,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是当今大数据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是仅仅具备双语能力而缺乏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工作者,会在当今信息时代中失去优势。
数字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翻译界学者认为,翻译人才应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时代转型的需要。翻译人才综合素质研究也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能力在翻译人才综合素质中的突出地位予以肯定。瑞典翻译学家杰弗里·塞缪尔森-布朗(Geoffrey Samuelsson-Brown)将翻译工作者所必备的翻译技能分为六大板块,其中信息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他认为当下信息技術发展迅速,翻译工作者要重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翻译工作者唯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走在时代最前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高度发展的当下,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除具备翻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双语语言能力和翻译技术技巧等相关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期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翻译行业变革也日益受到关注,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批翻译人才,而传统的翻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造成翻译人才出现短缺现象。
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新型的“互联网 翻译”行业应运而生,不断创新,将翻译产业生产环节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合,提升翻译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让其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近年来,各大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的数量逐年递增,旨在培养更多翻译人才,从一个方面证明翻译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之一。
翻译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特色文化产业类别,其属于对外交流、国际贸易和合作中必不可缺的信息服务和语言转换产业,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开放化发展,为满足对外交流、国际贸易和合作等的持续发展需求,包含手译资格考试、笔译资格考试、口译资格考试等在内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考核标准必然更为复杂,相应的,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关注力度,也会随着翻译人才需求量及翻译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终会被新时代的洪流所淹没,翻译行业工作者需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理论,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来满足数字时代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将信息技术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翻译领域未来发展的新态势。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翻译教育应根据时代需求及时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信息技术提升翻译能力,为社会翻译领域输送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