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操作,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其培养对象最终要为企业服务。其中,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对实训场所、设备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在校内实现仿真教学,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汽车故障千变万化,校内教学素材只来源于教材和教师有限的经验,因此,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必须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与行业紧密联系和交流。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能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训练,避免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实际,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笔者所在学院自开设汽车维修专业以来,积极进行产学一体化的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产学一体化探索
1.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了建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的作用,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以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遵循能力递进提高规律,按照“能力培养层次化”原则安排课程和实训,完善体现产学一体化特色的培养方案,使工作和学习同时成为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并依据产学一体化反馈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整。
2.以互利双赢为出发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实践“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以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开发为主要媒介,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投入资金、设备和场地,提供技能型师资、无论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均要实现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将模拟与观摩转变为生产实际,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为学生提供“情境教学”的环境。
3.产学紧密结合,实现学工一体化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广泛选用生产型设备,承揽企业生产任务,将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五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化解教学与生产的矛盾,实施多学期制和弹性学制,在合作密切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扩大顶岗实习,试点在企业空出岗位专为学生准备,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并探索与企业联合为学生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4.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定义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这与校办工厂、企业办的学校,有着明显的区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堂、实训(验)室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在传统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诸多问题。
对于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笔者所在學院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办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学院的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情况良好。例如,赤峰金航汽车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利丰汽车行(4S店)、金都汽贸(4S店)、玉龙汽贸(4S店)等建立实训基地,每年安排汽修专业学生到工厂进行实训,把实训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质资源:对学校来说,学校在企业建立起了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教学计划完全按企业生产规律来制定,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专项技能指导,同时有计划地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对企业来说,学校为企业的及时用人提供了保证,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5.建校办工厂,打破学校知识来源的单一性
笔者所在学院对汽车修理厂进行企业式管理,并对外开放,对故障车进行免费维修(机油、零配件等由车主自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汽车故障,学生能与企业生产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以后的顺利顶岗工作做好准备。校办工厂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产教结合,符合我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二、实施产学一体化取得的效果
1.提升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一体化,实现与维修企业的零接触。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社会,感受了工作氛围,体验到工作的内涵,提高了适应能力。近三年来,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汽修专业毕业生普遍以“留得下、用得上、能力强,素质高”的鲜明特色被社会看好,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8%以上。
2.促进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在实施产学一体化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充分了解企业一线生产对人才的需要,适时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改革的及时和有效性,为实现中职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3.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在产学一体化建设中,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既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业务水平,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例如笔者学院现有的汽修专业教师,通过近几年的努力,100%取得了双师型资格。
三、产学一体化实施的问题思考
1.学生必须在校内做好顶岗工作的准备
根据每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在学校做好相应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准备,到企业后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成为企业的一员,通过顶岗实习达到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效果,同时能让企业受惠。
2.慎重地选择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一个较为慎重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注意选择一些有生产任务、有人才需求,且设备先进,对学生管理和要求严格的企业,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3.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型实训
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单个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所以必须采用小规模分散型到企业实习的办法,以保证学生能顶岗工作。但是,采取小规模分散型实习的方式,给学生管理、教师指导、考核等带来困难。目前的办法是对每个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主要靠企业管理和指导,学校做必要的检查、指导,实训结束时学生提交经过企业考核的实训报告。对分散型实习如何保证教学要求,还需继续总结经验和试点探索。
实施产学一体化,如何将企业、学校、学生这三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三者的积极性,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产学一体化,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产学一体化探索
1.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了建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的作用,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以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遵循能力递进提高规律,按照“能力培养层次化”原则安排课程和实训,完善体现产学一体化特色的培养方案,使工作和学习同时成为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并依据产学一体化反馈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整。
2.以互利双赢为出发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实践“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以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开发为主要媒介,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投入资金、设备和场地,提供技能型师资、无论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均要实现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将模拟与观摩转变为生产实际,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为学生提供“情境教学”的环境。
3.产学紧密结合,实现学工一体化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广泛选用生产型设备,承揽企业生产任务,将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五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化解教学与生产的矛盾,实施多学期制和弹性学制,在合作密切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扩大顶岗实习,试点在企业空出岗位专为学生准备,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并探索与企业联合为学生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4.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定义是:校企双方合作,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这与校办工厂、企业办的学校,有着明显的区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堂、实训(验)室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在传统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诸多问题。
对于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笔者所在學院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办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学院的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情况良好。例如,赤峰金航汽车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利丰汽车行(4S店)、金都汽贸(4S店)、玉龙汽贸(4S店)等建立实训基地,每年安排汽修专业学生到工厂进行实训,把实训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质资源:对学校来说,学校在企业建立起了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教学计划完全按企业生产规律来制定,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专项技能指导,同时有计划地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对企业来说,学校为企业的及时用人提供了保证,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5.建校办工厂,打破学校知识来源的单一性
笔者所在学院对汽车修理厂进行企业式管理,并对外开放,对故障车进行免费维修(机油、零配件等由车主自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汽车故障,学生能与企业生产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以后的顺利顶岗工作做好准备。校办工厂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产教结合,符合我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
二、实施产学一体化取得的效果
1.提升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一体化,实现与维修企业的零接触。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社会,感受了工作氛围,体验到工作的内涵,提高了适应能力。近三年来,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汽修专业毕业生普遍以“留得下、用得上、能力强,素质高”的鲜明特色被社会看好,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8%以上。
2.促进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在实施产学一体化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充分了解企业一线生产对人才的需要,适时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改革的及时和有效性,为实现中职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3.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在产学一体化建设中,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既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业务水平,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例如笔者学院现有的汽修专业教师,通过近几年的努力,100%取得了双师型资格。
三、产学一体化实施的问题思考
1.学生必须在校内做好顶岗工作的准备
根据每次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在学校做好相应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准备,到企业后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成为企业的一员,通过顶岗实习达到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效果,同时能让企业受惠。
2.慎重地选择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一个较为慎重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注意选择一些有生产任务、有人才需求,且设备先进,对学生管理和要求严格的企业,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3.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型实训
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单个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所以必须采用小规模分散型到企业实习的办法,以保证学生能顶岗工作。但是,采取小规模分散型实习的方式,给学生管理、教师指导、考核等带来困难。目前的办法是对每个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主要靠企业管理和指导,学校做必要的检查、指导,实训结束时学生提交经过企业考核的实训报告。对分散型实习如何保证教学要求,还需继续总结经验和试点探索。
实施产学一体化,如何将企业、学校、学生这三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三者的积极性,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产学一体化,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