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探讨黄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试验按照粗蛋白38.53%、40.45%、42.56%、44.61%和46.48%配制成5组饲料,对照组饲为含蛋白40.12%的5#鲈鱼饲料,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42.56%的处理,黄姑鱼成鱼的增重率达75.56%、饲料转化率52.48%、蛋白质效率123.31%、特定生长率0.63%/d,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养殖效率最高。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其成鱼饲料的蛋白水平在41.65%~43.02%时,可满足成鱼生长的需要并获得理想的养殖效果。
关键词 黄姑鱼;蛋白质;生长;饲料
中图分类号 S963.7;S965.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35-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demand of dietary protein for adult Nibea albiflora,five diets formulated at the protein levels of 38.53%,40.45%,42.56%,44.61% and 46.48% were fed to adult Nibea albiflora,and fed the perch diet of protein 40.12% as the control. The experiment fish were reared for 90 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in levels of 42.56% experimental group of in weight gain rate(WGR)was 75.56%,feed conversion ratio(FCR)was 52.48%,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was 123.31%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SGR)was 0.63%/d,there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P<0.01 or P<0.05). Fo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ideal culture for the protein requirement was 41.65%~43.02%.
Key words Nibea albiflora;protein;growth;diet
长期以来,水产养殖上多采用投喂鲜杂鱼的传统方式,饲料利用差、浪费巨大、污染严重、极为破坏资源,且受禁捕等影响,迫切需要配制人工饲料。同时,随着生存环境污染的加深和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人们期望从源头上开展生态养殖,以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水产品,而生态环保饲料的应用是保证产品安全的关键。艾春香等[1-2]多次呼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环保饲料的研发。蛋白质在众多营养物质中是非常重要的,是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机体所必需的[3-4]。因此,当饲料中所供给的蛋白质水平不合适时,可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污染水环境,增加病害的发生,同时浪费蛋白资源[5]。
黃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on)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俗称春子、春只、黄婆鸡、黄姑子等,为近海中下水层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以摄食虾、蟹及底栖动物为主[6]。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市场畅销。目前,国内外已对黄姑鱼的生物学、形态学、人工繁育、养殖技术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于黄姑鱼营养和配合饲料的研究甚少[7-9]。目前,在黄姑鱼养殖上仍使用绞碎的鲜杂鱼浆等,不但饲料系数较高,蛋白饲料严重浪费,且易带入病原体,污染养殖环境;而且,小杂鱼货源供应还受禁渔期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导致生饵的鲜度和品质难以保证,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因此,开发黄姑鱼人工饲料,确定其适宜的蛋白质含量,有利于饲料中蛋白质等物质的利用,节约资源,提高鱼类养殖效益[10-12]。本试验单从蛋白质因素设计不同的含量梯度进行饲养黄姑鱼成鱼,探讨其适宜的蛋白质需求量,为黄姑鱼养殖的壮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取健壮、无伤病,体长、体重基本一致的当年繁育黄姑鱼(体长22.76±0.84 cm、体重155.52±8.70 g),随机放入1.0 m×1.0 m×3.6 m的小网箱内。
1.2 试验饲料
选用优质鱼粉、酪蛋白、豆粕、α-淀粉、鱼油、大豆油、纤维素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盐、小肽、植酸酶、中草药制剂和食盐等,粉碎并过80目筛后按拟定的水平调配黄姑鱼成鱼的试验饲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自2014年9月在莆田市南日岛一海上养殖区内进行,共90 d。根据投喂饲料的营养组成不同共设6个处理,饲料配方见表1,以α-淀粉调节能量级差,以纤维素粉调至100%。饲料原料混匀并加水后用颗粒饲料机制粒,粒径3 mm,60 ℃烘干至含水量<10%,放入冰柜内保存备用[5]。投喂前30 min将其取出并恢复至常温后投喂。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箱放养80尾,共18箱1 440尾。试验组因放养、应激,在前7 d预饲期内喂少量3#鲈鱼饲料,如有死亡的,及时补充;待正常采食后进入正试期。对照组投喂含粗蛋白40%以上的5#鲈鱼饲料。
1.4 饲养管理
黄姑鱼网箱养殖试验选择离海岸300 m海区,潮流畅通、流速0.5~1.5 m/s,最低潮位水深10~15 m,透明度30~80 cm,常年水温达11.5~30.5 ℃,盐度30.4~33.0,溶解氧在6 mg/L以上。定期检查网衣的完整性及网框架的牢固程度,及时更换或清洗网衣,在水温达23 ℃以上时,基本上不再换洗网衣。试验期按鱼体重的3%~5%进行投饵,2次/d,以在30 min内吃完为准,并根据前1 d的摄食和鱼只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定时测定水温,随时测定溶解氧及pH值,海水水质送检。每15 d从各个重复随机称重3尾,以便调整投饲量。发现死鱼及时取出并称重登记。在台风期间或水质极差的情况下,停止投料,加强网箱防护。 1.5 测定项目
分别测定试验鱼的体长、体重和数量,计算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K)、蛋白质效率(PER)、饲料转化率(FCR)、成活率等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WGR(%)=(Wt-W0)/W0×100
SGR(%/d)=[(LnWt-LnW0) /t]×100
K(g/cm3)=Wt/Lt3×100
PER(%)=(Wt-W0)/(F×P)×100
FCR(%)=(Wt-W0)/F×100
式中,F为饵料摄食量,即投饵量与残饵量的差值(g);Wt、W0分别为试验鱼终末体重和初始体重(g);P为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Lt为试验鱼终末体长(cm);t为试验天数(d)。
1.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d表示,并采用Ecexl进行数理分析;若有显著性差异,再进行多重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姑鱼成鱼的生长情况
从表2和图1、2图可知,处理3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成活率均表现最佳,分别达到了76.56%、0.63%/d、1.44 g/cm3和90.0%,与其他试验组和CK组相比,有着极显著和显著的差异(P<0.01和P<0.05)。处理1的饲养效果最差,增重率最低(56.90%),分别比处理3、4低19.66、11.56个百分点(P<0.01),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低于处理3(P<0.01);处理1的有些生长指标与CK组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
至于鱼体的肥满度上,处理3、4最高,肥满度达1.44 g/cm3,与其他各组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处理1、2、5、CK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处理4的生长指标略低处理3,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黄姑鱼的成活率,除了处理1、4、5略好于CK组(P>0.05)外,处理2、3均明显高于CK组(P <0.01或 P <0.05),这可能与试验组中添加小肽、中草药制剂及合适的蛋白质水平能明显提高鱼体的成活率有关。综合黄姑鱼的生长情况,初步判断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在42.56%~46.48%可以满足黄姑鱼成鱼的生长需要。
2.2 黄姑鱼成鱼对不同饲料的利用效果
从表3、图3可以看出,处理1的饲料转化率最低为43.81%,比其他处理低2.41~8.67个百分点(P <0.01或 P <0.05),而处理2、3、4也极显著高于处理5和CK组(P <0.01)。但蛋白质效率的表现上,处理5的蛋白质利用效率仅为99.44%,比其他处理低13.48%~23.87个百分点(P <0.01),而处理3的蛋白质利用效率最佳,明显优于处理1、4和CK组(P <0.01)。纵观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处理3的试验效果最佳,能充分地利用和转化饲料蛋白质。
2.3 饲料中最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本试验只设计具体的蛋白质含量值,并取得了预期的试验效果,但对其适宜的含量而不能准确预估,无法获得最优值。通过回归分析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因素与蛋白质效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获得最适宜的蛋白水平,分别以6个组的蛋白含量为横坐标(X),以其蛋白效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的平均值为纵坐标(Y1、Y2、Y3、Y4)作散点图(图4~7)。可以看出,各个散点基本上呈二次抛物线状态分布,并获得以下方程:
Y1=-0.982 0x2 81.803x-1 581.3 R2=0.965 7
Y2=-0.005 7x2 0.490 0x-9.934 4 R2=0.887 4
Y3=-0.851 7x2 73.285x-1 503.5 R2=0.875 6
Y4=-0.434 4x2 37.304x-749.22 R2=0.949 6
通过分析,上述方程的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9,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可以反映出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与各项生长指标的相关性极为密切。根据边际产量的理论,当δY/δX=0时,理论上各项指标最优,此时其自变量即为最佳值。经方程解析,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41.65%时,黄姑鱼成鱼蛋白利用效率最好;当蛋白质含量达42.98%时,黄姑鱼成鱼的特定生长率系数最优;当蛋白质含量达43.02%时,黄姑鱼成鱼增重最快;当蛋白质含量达42.93%时,黄姑鱼成鱼饲料转化效果最高。
经分析认为,饲料中蛋白含量在41.65%~43.02%时,可获得最佳的养殖效果。考量整个试验结果,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2.56%的处理3,不管是生长指标还是饲料利用均表现最好;而其他各组,其蛋白质含量均在最佳范围之外,其生长性能和饲料的利用均不如处理3。至于CK组,其料中蛋白质含量水平比处理1、4、5更接近该优选范围,所以其相关指标的表现情况也更好。
3 结论与讨论
(1)在水产养殖上,常用2类指标对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一类是通过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等生长速率来估计其获得最适生长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另一类是通过蛋白质效率(PER)、饲料转化率(FCR)等营养物质利用的指标来估计其最佳的饲料蛋白质含量 [4,13-14]。同时,蛋白质是鱼类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但提供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而且也构成体内代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15-16]。作为海洋肉食性鱼类,相对于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需求较高的蛋白质,本试验以蛋白质含量作为影响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含量水平,研究黄姑鱼的较适宜的需求。通過回归方程模型的解析,得出黄姑鱼成鱼的蛋白需求量为41.65%~43.02%。而这与陈建明等[17]研究发现日本黄姑鱼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的人工配合饲料能正常生长的结论。 (2)水产动物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对饲料中的蛋白质需求量多在30%~60%[14],比畜禽动物需求来得高;同时受养殖环境的约束,有别于畜牧生产,水产动物还需适宜的蛋白水平。邱金海[5]在美洲黑石斑试验中也证明,配合饲料中需提供合适的蛋白质,以提高鱼类生长速度、抗病力和饲料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水环境污染,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本试验结果也表明,黄姑鱼成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最佳的为处理3(蛋白质含量42.56%)。经回归分析,黄姑鱼成鱼的蛋白需求量在41.65%~43.02%,可满足其生产需要,而且试验中蛋白质含量的表现趋势与林黑着等[11] 对鲻、温小波等[12] 对中华鲟、丁云立等[18] 对黑尾近红鲐、吴 江等 [19] 对大口鲶、林星[20] 对花鲈的研究结果类似。
(3)由于本试验是在海上养殖区开展黄姑鱼网箱养殖,海水水质较好、流动性强,故没有开展养殖环境因子的监测,可能存在养殖环境对黄姑鱼生长的影响,但在同一条件下而抵消误差。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了小肽、植酸酶和中草药制剂,也促进和提高了水产的生长性能[21]。
综合黄姑成鱼的生长情况和饲料利用效率结果,并结合回归方程分析,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41.65%~43.02%可以满足黄姑鱼成鱼的生长需要,且饲料利用最佳。
4 参考文献
[1]艾春香.水产动物低污染性饲料的研究开发[J].国外畜牧科技,2001, 28(3):12-14.
[2]艾春香.海水养殖鱼类营养及其配合饲料开发[J].饲料广角,2004(10):39-44.
[3] 李爱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张文兵,谢小军,付世建,等.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J].水生生物学,2004,24(6):603-609.
[5] 邱金海.饲料蛋白水平和能蛋比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44(4):50-57.
[6] 朱元鼎,罗云林,伍汉霖.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50-51.
[7] 韩冰,王艳君,高天翔.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鮸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3):23-30.
[8] 刘巧灵.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on)苗种网箱暂养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20-22.
[9] 孙忠,余方平,程国宝.舟山近海黄姑鱼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27-30.
[10] 戴祥庆,杨国华,李军.青鱼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8,12(1):35-41.
[11] 林黑着,江琦,黄剑南,等.鲻配合饲料适宜蛋白含量及蛋白能量比的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3):187-191.
[12] 温小波,库夭梅,罗静波.中华鲟配合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及最佳蛋白能量比研究[J].海洋科学,2003,27(4):38-43.
[13] 王贵英,曾可为,高银爱,等.鳜配合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2):189-191.
[14] 刘洋,姜志强,王福强,等.大泷六线鱼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5):387-290.
[15] KIM K W,WANG X J,BAI S C.Optimum dietary protein level for maximum growth of juvenile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J].Aquac Res,2002,33:673-679.
[16] 木云雷,宋广军.鲆鲽鱼类育种及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7,24(9):12-15.
[17] 陈建明,沈斌乾,姜建湖,等.用人工配合饲料和鲜鱼浆养殖日本黄姑鱼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4,35(6):24-26.
[18] 丁云立,曹义虎,周秋白,等.黑尾近红鲐幼鱼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216-218.
[19] 吴江,张泽芸.大口鲶的营养需要[J].西南农业学报,1996,9(3):72-77.
[20] 林星.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7):648-652.
[21] 邱金海,林星,吳德峰.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小肽和中草药制剂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2009,30(5):74-80.
关键词 黄姑鱼;蛋白质;生长;饲料
中图分类号 S963.7;S965.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35-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demand of dietary protein for adult Nibea albiflora,five diets formulated at the protein levels of 38.53%,40.45%,42.56%,44.61% and 46.48% were fed to adult Nibea albiflora,and fed the perch diet of protein 40.12% as the control. The experiment fish were reared for 90 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in levels of 42.56% experimental group of in weight gain rate(WGR)was 75.56%,feed conversion ratio(FCR)was 52.48%,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was 123.31%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SGR)was 0.63%/d,there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P<0.01 or P<0.05). Fo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ideal culture for the protein requirement was 41.65%~43.02%.
Key words Nibea albiflora;protein;growth;diet
长期以来,水产养殖上多采用投喂鲜杂鱼的传统方式,饲料利用差、浪费巨大、污染严重、极为破坏资源,且受禁捕等影响,迫切需要配制人工饲料。同时,随着生存环境污染的加深和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人们期望从源头上开展生态养殖,以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水产品,而生态环保饲料的应用是保证产品安全的关键。艾春香等[1-2]多次呼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环保饲料的研发。蛋白质在众多营养物质中是非常重要的,是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机体所必需的[3-4]。因此,当饲料中所供给的蛋白质水平不合适时,可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污染水环境,增加病害的发生,同时浪费蛋白资源[5]。
黃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on)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俗称春子、春只、黄婆鸡、黄姑子等,为近海中下水层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以摄食虾、蟹及底栖动物为主[6]。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市场畅销。目前,国内外已对黄姑鱼的生物学、形态学、人工繁育、养殖技术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于黄姑鱼营养和配合饲料的研究甚少[7-9]。目前,在黄姑鱼养殖上仍使用绞碎的鲜杂鱼浆等,不但饲料系数较高,蛋白饲料严重浪费,且易带入病原体,污染养殖环境;而且,小杂鱼货源供应还受禁渔期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导致生饵的鲜度和品质难以保证,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因此,开发黄姑鱼人工饲料,确定其适宜的蛋白质含量,有利于饲料中蛋白质等物质的利用,节约资源,提高鱼类养殖效益[10-12]。本试验单从蛋白质因素设计不同的含量梯度进行饲养黄姑鱼成鱼,探讨其适宜的蛋白质需求量,为黄姑鱼养殖的壮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取健壮、无伤病,体长、体重基本一致的当年繁育黄姑鱼(体长22.76±0.84 cm、体重155.52±8.70 g),随机放入1.0 m×1.0 m×3.6 m的小网箱内。
1.2 试验饲料
选用优质鱼粉、酪蛋白、豆粕、α-淀粉、鱼油、大豆油、纤维素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盐、小肽、植酸酶、中草药制剂和食盐等,粉碎并过80目筛后按拟定的水平调配黄姑鱼成鱼的试验饲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自2014年9月在莆田市南日岛一海上养殖区内进行,共90 d。根据投喂饲料的营养组成不同共设6个处理,饲料配方见表1,以α-淀粉调节能量级差,以纤维素粉调至100%。饲料原料混匀并加水后用颗粒饲料机制粒,粒径3 mm,60 ℃烘干至含水量<10%,放入冰柜内保存备用[5]。投喂前30 min将其取出并恢复至常温后投喂。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箱放养80尾,共18箱1 440尾。试验组因放养、应激,在前7 d预饲期内喂少量3#鲈鱼饲料,如有死亡的,及时补充;待正常采食后进入正试期。对照组投喂含粗蛋白40%以上的5#鲈鱼饲料。
1.4 饲养管理
黄姑鱼网箱养殖试验选择离海岸300 m海区,潮流畅通、流速0.5~1.5 m/s,最低潮位水深10~15 m,透明度30~80 cm,常年水温达11.5~30.5 ℃,盐度30.4~33.0,溶解氧在6 mg/L以上。定期检查网衣的完整性及网框架的牢固程度,及时更换或清洗网衣,在水温达23 ℃以上时,基本上不再换洗网衣。试验期按鱼体重的3%~5%进行投饵,2次/d,以在30 min内吃完为准,并根据前1 d的摄食和鱼只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定时测定水温,随时测定溶解氧及pH值,海水水质送检。每15 d从各个重复随机称重3尾,以便调整投饲量。发现死鱼及时取出并称重登记。在台风期间或水质极差的情况下,停止投料,加强网箱防护。 1.5 测定项目
分别测定试验鱼的体长、体重和数量,计算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K)、蛋白质效率(PER)、饲料转化率(FCR)、成活率等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WGR(%)=(Wt-W0)/W0×100
SGR(%/d)=[(LnWt-LnW0) /t]×100
K(g/cm3)=Wt/Lt3×100
PER(%)=(Wt-W0)/(F×P)×100
FCR(%)=(Wt-W0)/F×100
式中,F为饵料摄食量,即投饵量与残饵量的差值(g);Wt、W0分别为试验鱼终末体重和初始体重(g);P为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Lt为试验鱼终末体长(cm);t为试验天数(d)。
1.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d表示,并采用Ecexl进行数理分析;若有显著性差异,再进行多重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姑鱼成鱼的生长情况
从表2和图1、2图可知,处理3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成活率均表现最佳,分别达到了76.56%、0.63%/d、1.44 g/cm3和90.0%,与其他试验组和CK组相比,有着极显著和显著的差异(P<0.01和P<0.05)。处理1的饲养效果最差,增重率最低(56.90%),分别比处理3、4低19.66、11.56个百分点(P<0.01),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低于处理3(P<0.01);处理1的有些生长指标与CK组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
至于鱼体的肥满度上,处理3、4最高,肥满度达1.44 g/cm3,与其他各组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处理1、2、5、CK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处理4的生长指标略低处理3,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黄姑鱼的成活率,除了处理1、4、5略好于CK组(P>0.05)外,处理2、3均明显高于CK组(P <0.01或 P <0.05),这可能与试验组中添加小肽、中草药制剂及合适的蛋白质水平能明显提高鱼体的成活率有关。综合黄姑鱼的生长情况,初步判断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在42.56%~46.48%可以满足黄姑鱼成鱼的生长需要。
2.2 黄姑鱼成鱼对不同饲料的利用效果
从表3、图3可以看出,处理1的饲料转化率最低为43.81%,比其他处理低2.41~8.67个百分点(P <0.01或 P <0.05),而处理2、3、4也极显著高于处理5和CK组(P <0.01)。但蛋白质效率的表现上,处理5的蛋白质利用效率仅为99.44%,比其他处理低13.48%~23.87个百分点(P <0.01),而处理3的蛋白质利用效率最佳,明显优于处理1、4和CK组(P <0.01)。纵观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处理3的试验效果最佳,能充分地利用和转化饲料蛋白质。
2.3 饲料中最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本试验只设计具体的蛋白质含量值,并取得了预期的试验效果,但对其适宜的含量而不能准确预估,无法获得最优值。通过回归分析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因素与蛋白质效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获得最适宜的蛋白水平,分别以6个组的蛋白含量为横坐标(X),以其蛋白效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的平均值为纵坐标(Y1、Y2、Y3、Y4)作散点图(图4~7)。可以看出,各个散点基本上呈二次抛物线状态分布,并获得以下方程:
Y1=-0.982 0x2 81.803x-1 581.3 R2=0.965 7
Y2=-0.005 7x2 0.490 0x-9.934 4 R2=0.887 4
Y3=-0.851 7x2 73.285x-1 503.5 R2=0.875 6
Y4=-0.434 4x2 37.304x-749.22 R2=0.949 6
通过分析,上述方程的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9,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可以反映出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与各项生长指标的相关性极为密切。根据边际产量的理论,当δY/δX=0时,理论上各项指标最优,此时其自变量即为最佳值。经方程解析,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41.65%时,黄姑鱼成鱼蛋白利用效率最好;当蛋白质含量达42.98%时,黄姑鱼成鱼的特定生长率系数最优;当蛋白质含量达43.02%时,黄姑鱼成鱼增重最快;当蛋白质含量达42.93%时,黄姑鱼成鱼饲料转化效果最高。
经分析认为,饲料中蛋白含量在41.65%~43.02%时,可获得最佳的养殖效果。考量整个试验结果,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2.56%的处理3,不管是生长指标还是饲料利用均表现最好;而其他各组,其蛋白质含量均在最佳范围之外,其生长性能和饲料的利用均不如处理3。至于CK组,其料中蛋白质含量水平比处理1、4、5更接近该优选范围,所以其相关指标的表现情况也更好。
3 结论与讨论
(1)在水产养殖上,常用2类指标对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一类是通过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等生长速率来估计其获得最适生长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另一类是通过蛋白质效率(PER)、饲料转化率(FCR)等营养物质利用的指标来估计其最佳的饲料蛋白质含量 [4,13-14]。同时,蛋白质是鱼类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但提供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而且也构成体内代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15-16]。作为海洋肉食性鱼类,相对于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需求较高的蛋白质,本试验以蛋白质含量作为影响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含量水平,研究黄姑鱼的较适宜的需求。通過回归方程模型的解析,得出黄姑鱼成鱼的蛋白需求量为41.65%~43.02%。而这与陈建明等[17]研究发现日本黄姑鱼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的人工配合饲料能正常生长的结论。 (2)水产动物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对饲料中的蛋白质需求量多在30%~60%[14],比畜禽动物需求来得高;同时受养殖环境的约束,有别于畜牧生产,水产动物还需适宜的蛋白水平。邱金海[5]在美洲黑石斑试验中也证明,配合饲料中需提供合适的蛋白质,以提高鱼类生长速度、抗病力和饲料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水环境污染,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本试验结果也表明,黄姑鱼成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最佳的为处理3(蛋白质含量42.56%)。经回归分析,黄姑鱼成鱼的蛋白需求量在41.65%~43.02%,可满足其生产需要,而且试验中蛋白质含量的表现趋势与林黑着等[11] 对鲻、温小波等[12] 对中华鲟、丁云立等[18] 对黑尾近红鲐、吴 江等 [19] 对大口鲶、林星[20] 对花鲈的研究结果类似。
(3)由于本试验是在海上养殖区开展黄姑鱼网箱养殖,海水水质较好、流动性强,故没有开展养殖环境因子的监测,可能存在养殖环境对黄姑鱼生长的影响,但在同一条件下而抵消误差。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了小肽、植酸酶和中草药制剂,也促进和提高了水产的生长性能[21]。
综合黄姑成鱼的生长情况和饲料利用效率结果,并结合回归方程分析,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41.65%~43.02%可以满足黄姑鱼成鱼的生长需要,且饲料利用最佳。
4 参考文献
[1]艾春香.水产动物低污染性饲料的研究开发[J].国外畜牧科技,2001, 28(3):12-14.
[2]艾春香.海水养殖鱼类营养及其配合饲料开发[J].饲料广角,2004(10):39-44.
[3] 李爱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张文兵,谢小军,付世建,等.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J].水生生物学,2004,24(6):603-609.
[5] 邱金海.饲料蛋白水平和能蛋比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44(4):50-57.
[6] 朱元鼎,罗云林,伍汉霖.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50-51.
[7] 韩冰,王艳君,高天翔.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鮸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3):23-30.
[8] 刘巧灵.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on)苗种网箱暂养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20-22.
[9] 孙忠,余方平,程国宝.舟山近海黄姑鱼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27-30.
[10] 戴祥庆,杨国华,李军.青鱼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8,12(1):35-41.
[11] 林黑着,江琦,黄剑南,等.鲻配合饲料适宜蛋白含量及蛋白能量比的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3):187-191.
[12] 温小波,库夭梅,罗静波.中华鲟配合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及最佳蛋白能量比研究[J].海洋科学,2003,27(4):38-43.
[13] 王贵英,曾可为,高银爱,等.鳜配合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2):189-191.
[14] 刘洋,姜志强,王福强,等.大泷六线鱼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5):387-290.
[15] KIM K W,WANG X J,BAI S C.Optimum dietary protein level for maximum growth of juvenile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J].Aquac Res,2002,33:673-679.
[16] 木云雷,宋广军.鲆鲽鱼类育种及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7,24(9):12-15.
[17] 陈建明,沈斌乾,姜建湖,等.用人工配合饲料和鲜鱼浆养殖日本黄姑鱼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4,35(6):24-26.
[18] 丁云立,曹义虎,周秋白,等.黑尾近红鲐幼鱼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216-218.
[19] 吴江,张泽芸.大口鲶的营养需要[J].西南农业学报,1996,9(3):72-77.
[20] 林星.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花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7):648-652.
[21] 邱金海,林星,吳德峰.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小肽和中草药制剂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2009,30(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