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质量提升;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2-0020-02
从2012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工作,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进行联合管理、分段实施;二是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制定转段升学方案,满足中高职衔接需求;四是师资“高配”“专兼”结合;五是独立编班、规范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江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比较成功的实践范例,围绕其“初中起点、五年贯通培养、中高融通”的基本特征,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设计,实现高等性、职业性、发展性相融通;二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通;三是五年一贯课程融通与产教融通;四是学历衔接与高技能培养融通,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省教育厅的统筹管理下,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促进了项目质量的提升。但整体上试点项目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远没有到达成熟阶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须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转段升学、评价机制5个方面的衔接上继续发力。
一、进一步明确定位中高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高职衔接项目中存在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目标描述随意性大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大。专业培养目标是指职业教育目的在各专业中的具体化,既要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又要在就业领域、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人才层次等方面使目标具体化,要在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等方面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应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和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三部分组成,采用“行业企业 岗位 职业能力”的表述方式,清晰、具体、全面地表述培养目标。
二、编制统一规范、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
专业设置衔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但由于中高职专业目录编制不统一,在专业名称、分类、要求等方面都不够匹配,目前尚未形成层次衔接的专业目录。从目前来看,中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类多,较为宽泛,高职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较为狭窄,有很多中职专业在高职目录中找不到对接专业,“宽泛”与“狭窄”的专业口径对接,使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定位偏差。因此,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前提是编制统一规范、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科学合理地推进专业目录修订与调整,明确衔接专业的关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是2015年修订版本,修订时注重与中职的衔接,设置了“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但对应的中职目录依然是2010年修订的,随着新兴专业的不断涌现,中高职专业目录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致力于产业发展与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同时考虑中高职的衔接需求,专业口径做到宽窄有度、层层递进。
三、研制层次衔接、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与教材
中高职衔接不仅是“学历嫁接”的简单衔接,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当前,虽然中高职衔接项目表面上都实现了课程体系的衔接,但仍然存在着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核心课程重复的现象。同时,缺乏中高职衔接的配套教材,教师选不到合适的教材来使用,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预期质量。
标准和内容决定质量,中高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制将使课程真正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全面提升试点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针对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核心课重复等现象,为确保有效衔接,应为研制层次衔接、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提供基本的教学规范。研制时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有机衔接的整體;二是遵循“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三是明确各层次课程目标,且目标具有连贯性,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要求确定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有所区分、由浅入深,为中高职课程实现衔接贯通奠定基础;四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引入“核心素养”体系,注重文化基础课程的层次衔接培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类分层、个性化设计,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统筹组织,指导开发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材。
四、明确转段升学具体要求
试点项目的学生分属不同院校,对接院校又没有相应的隶属关系,不同的院校建立了不同的衔接机制,没有政策统筹,培养很难达到“1 1>2”的效果。中高职院校合作双方是自行结对的,各自建立了不同的衔接机制和课程体系,一个中职学校甚至可能出现同一个专业与2家或3家高职院建立“一对多”衔接关系的现象,对应不同的高职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都不同,这增加了中职校教学与管理的难度。因此,应加强省级政策统筹,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转段升学工作。同时,可参考“五年制高职”的管理经验,组建省中高职衔接指导委员会、专业联盟等,统筹管理、协调指导试点项目的开展,促进试点项目的科学规范管理。
五、构建公正、全面、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当前,中高职衔接项目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粗放等问题,中、高职均未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尤其缺少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因此,应加快构建中高职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从目前来说,应从强化目标导向、设置能力评价指标,注重分层分类、细化具体评价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三方面来重点实施,这样将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2-0020-02
从2012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工作,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进行联合管理、分段实施;二是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制定转段升学方案,满足中高职衔接需求;四是师资“高配”“专兼”结合;五是独立编班、规范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江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比较成功的实践范例,围绕其“初中起点、五年贯通培养、中高融通”的基本特征,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设计,实现高等性、职业性、发展性相融通;二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通;三是五年一贯课程融通与产教融通;四是学历衔接与高技能培养融通,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省教育厅的统筹管理下,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促进了项目质量的提升。但整体上试点项目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远没有到达成熟阶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须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转段升学、评价机制5个方面的衔接上继续发力。
一、进一步明确定位中高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
目前,中高职衔接项目中存在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目标描述随意性大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大。专业培养目标是指职业教育目的在各专业中的具体化,既要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又要在就业领域、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人才层次等方面使目标具体化,要在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等方面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应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和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三部分组成,采用“行业企业 岗位 职业能力”的表述方式,清晰、具体、全面地表述培养目标。
二、编制统一规范、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
专业设置衔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但由于中高职专业目录编制不统一,在专业名称、分类、要求等方面都不够匹配,目前尚未形成层次衔接的专业目录。从目前来看,中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类多,较为宽泛,高职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较为狭窄,有很多中职专业在高职目录中找不到对接专业,“宽泛”与“狭窄”的专业口径对接,使中高职专业设置存在定位偏差。因此,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前提是编制统一规范、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科学合理地推进专业目录修订与调整,明确衔接专业的关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是2015年修订版本,修订时注重与中职的衔接,设置了“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但对应的中职目录依然是2010年修订的,随着新兴专业的不断涌现,中高职专业目录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致力于产业发展与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同时考虑中高职的衔接需求,专业口径做到宽窄有度、层层递进。
三、研制层次衔接、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与教材
中高职衔接不仅是“学历嫁接”的简单衔接,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当前,虽然中高职衔接项目表面上都实现了课程体系的衔接,但仍然存在着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核心课程重复的现象。同时,缺乏中高职衔接的配套教材,教师选不到合适的教材来使用,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预期质量。
标准和内容决定质量,中高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制将使课程真正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全面提升试点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针对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核心课重复等现象,为确保有效衔接,应为研制层次衔接、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提供基本的教学规范。研制时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有机衔接的整體;二是遵循“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三是明确各层次课程目标,且目标具有连贯性,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要求确定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有所区分、由浅入深,为中高职课程实现衔接贯通奠定基础;四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引入“核心素养”体系,注重文化基础课程的层次衔接培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类分层、个性化设计,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统筹组织,指导开发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材。
四、明确转段升学具体要求
试点项目的学生分属不同院校,对接院校又没有相应的隶属关系,不同的院校建立了不同的衔接机制,没有政策统筹,培养很难达到“1 1>2”的效果。中高职院校合作双方是自行结对的,各自建立了不同的衔接机制和课程体系,一个中职学校甚至可能出现同一个专业与2家或3家高职院建立“一对多”衔接关系的现象,对应不同的高职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式都不同,这增加了中职校教学与管理的难度。因此,应加强省级政策统筹,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转段升学工作。同时,可参考“五年制高职”的管理经验,组建省中高职衔接指导委员会、专业联盟等,统筹管理、协调指导试点项目的开展,促进试点项目的科学规范管理。
五、构建公正、全面、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当前,中高职衔接项目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粗放等问题,中、高职均未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尤其缺少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因此,应加快构建中高职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从目前来说,应从强化目标导向、设置能力评价指标,注重分层分类、细化具体评价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三方面来重点实施,这样将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