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9号,江苏无锡。24岁的王雅静在雨中盯着自己的选民证发呆。
“怎么盖的是滨湖区选举委员会的章?我明明是无锡新区的公务员啊。”纳闷的王雅静给朋友打了个电话。
“很正常啊,新区的地盘以前就是分属滨湖区和锡山区的,选代表自然要到原始归属地去选。”
“但这里公检法、税务、工商等机关都是齐备的啊,而且我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地址都写的是新区呢?”
“那你仔细想想,无锡新区有没有人大?有没有政协?每年有没有预算和决算报告?新区人大工委也是才成立不久的。”
“哦。”
其实和无锡新区一样,中国绝大部分被冠名为高新区、经开区等的新区都不具备一级政府的法定属性,仍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新区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特别的驱动作用。
点区成金
中国现在有88家国家高新区,创造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总量的35%左右,创造的工业增加值2.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4%。再加上100多家国家级经开区和省级、市级的各类开发区,可以想象,这会是一组多么神奇的数字。
原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赵云栋有过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中国开发区都在用最少的土地创造着经济奇迹。”事实上也是如此,成都高新区面积仅有130平方公里,但2011年GDP就超过了成都市的1/10,财政总收入更占四川省的1/10。山东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GDP也占到了全省比重的近1/10。此外,如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21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毫无疑问,它们正是所在城市中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因为开发区、高新区往往正是地方政策落地的核心地区。
然而,在这场“区”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亦有警醒者。他们认为振奋的数据难掩高新区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竞争和合作成为这些开发区的永恒话题。
“别看在宣传中开发区有多风光,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无锡新区一名干部就对记者表示,“在过去,各个开发区在对外宣传时,总是很精明。经济总量小且人少的,就会更多的强调人均;两者均不足的,则强调增速或者固投;以大型规模工业为主的,则强调用电量;只要肯做文章,总能找到亮点。当然,最好是我们无锡这种,总量大、人均也高。”这种说法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却道出了长久没有统一衡量各开发区发展水平量化标准的问题。
那么,新区的成功之道和问题之源到底在哪里?
新区秘诀
新区创下的辉煌,让不少新区的领导干部纷纷走向前台。“他们手握实权,收入也让人羡慕,更重要的是与本市其他区县官员比有着更佳的上升渠道。”长三角地区某市组织部副部长表示,“大部分开发区的工委书记都是所在城市的党委常委。”
官员话语权和地位的增加,一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开发区的人往往最具改革和团队精神。”江苏昆山经开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承圯说,“城市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差距,就在于政府的工作效率上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也就是说政府制度创新的差距,决定着城市或者地区投资环境的差距。”这个论断,在业界也被普遍认为是新区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又有几家开发区比得过昆山?
不少开发区虽然看似市场化程度高,但它们依然受到行政力量的钳制。不同级别的开发区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出让和税收上面的优惠。“新区成为GDP高地,正是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项目、资源的集中,才催生出来的。但要是失去了政策,就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苏南一家国家级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说,“所以大家拼命谋求升级和‘拓地’,一旦成为国家级新区,就不‘缺钱’了。区内项目将更多地得到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这类政策性银行的关注和倾斜,甚至会得到外资银行大力支持。”
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推行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措施,使得企业盲目乐观地投资,事实上几年以后随着税费减免政策的到期,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就会搬迁到税费更优惠的地方,地方得到的只是泡沫的GDP,失地农民就业以及企业职工再就业等一些列问题就会日益严重。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干部邹云(化名)则坦承:“真正点(新)区成金的秘诀,现阶段来看,还是政策。”
新区奔向“高帅富”
今年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开发区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的。在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建设项目风起云涌,从省、市、县甚至到乡镇和村都在搞开发区,且级别也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美,地盘也一个比一个大,掀起了一场奔向“高帅富”的竞赛。
2011年,仅安徽一省,就有铜陵、滁州、池州3家经开区获批升为国家级经开区。而从全国范围内看,一大批开发区和高新区均升级成功,更多的亦正在申请中。
这些新区为什么想尽办法要谋求升级,因为升级之后“有肉吃”。对普通公务员而言,到新区工作,意味着高收入和高挑战。“同样是干活,无锡新区要比我们工资高不少。”无锡市北塘区检察院的小周说,“原因是新区没有搞‘阳光工资’,而其它地方已实行好几年了。”开发区的公务员不实行“阳光工资”,这一现象在苏南地区较为普遍,且得到默认。
而对一个开发区而言,升级后意味着会带来更丰厚的优惠政策。以地级市苏州为例,在昆山高新区、吴江经开区、常熟经开区等先后晋升为“国家级”后,“国字头”的新区数量就已达到了10家,下辖的每个县级市都分匀了。“别人的优势太明显了,我们好不容易在2010年才升了个国家级,这样下去怎么还过得好日子啊!”镇江新区干部王燕(化名)对记者说,“其实,苏南地区的一些开发区即使不升‘国字头’,也早就吃上肉了——享受‘国家队待遇’,升级不过是完成身份上的正式确认而已。”
今年4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今年国家计划再升级16家省级高新区,如果升级工作顺利完成,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将破百。这16个名额注定会使各开发区、高新区的“增高风潮”有过之而无不及。
区之未来
李超是一名送货员,刚来成都上班几个月。他最近接了一笔送货单,没写邮编,地址是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单位,应该很好找。”他吭哧吭哧地开车来到了天府大道北段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但却被门卫告知送错了,经开区在龙泉驿区,这里是高新区。
“不都是成都开发区吗?还有这个文章呢?”李超只好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掉头。
其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只差了几个字,但里面大有文章。记者查询了相关文件,高新区是由国务院下文批复,经济开发区由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批复,这也就是所谓“出身”的不同。
前者关乎科技部,后者则和商务部相关。高新区的前身是科技园区,经开区前身则是出口加工区,本来定位、取向都不同,但随着时代发展,高新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且万元GDP能耗只有0.52吨,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显然最能符合环保、创新的诸多要求。不少地方的经开区都在积极转化为高新区,这也是一种大的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其它地方的快速发展有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着城市现代化进程,这本身就是新区从设立开始就应具有的天然使命。去年11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就和相城区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建47.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而这被外界评价为“拉开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序幕”。著名学者温铁军则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用快速模式,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步,导致被征地农民的收益预期也能够与地方政府比较一致,引起的社会阵痛就相对温和。
同时,谈及新区的优势,不可忽视新区的危机。同质化无序竞争剧烈,就是新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一道难题。除此之外,不少新区都远离主城区,发展基础并不好,新区所占的土地往往都是山林、农田和工厂,怎么规划发展,本身就是一道难题。
罗仁朝是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专业的博士,2009年出任镇江新区规划局局长,他向记者表示:“有人说新区就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画’绝对比旧城改造简单,但白纸上的构图更需要想象力,一旦失控就会造成个烂摊子,也会引来所有的矛头。”现实中,很多新区都在招商引资时,本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思想,并未严格区分企业资质与前途。
除此之外,文化内涵则是衡量一个新区能否转变为城市的隐性指数。位列全国高新区十强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过去几年,已经沿着金鸡湖畔陆续兴建了很多文化设施,其中就包括“赔本经营却很受民众欢迎的”文化艺术中心等等。这样的调整势必影响经济表现。事实上园区近年的GDP增长已经从过去每年30%下降至15%左右,但该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压力不会变大,当然更多是“国家和省上的要求”。
一手抓科技,一手造文化,今天,这些新区们为了更好的应对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即使这样,仍有相关人士指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其实以前所面临的发展惯性正在考验着管理者创新的思路和决心。
“怎么盖的是滨湖区选举委员会的章?我明明是无锡新区的公务员啊。”纳闷的王雅静给朋友打了个电话。
“很正常啊,新区的地盘以前就是分属滨湖区和锡山区的,选代表自然要到原始归属地去选。”
“但这里公检法、税务、工商等机关都是齐备的啊,而且我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地址都写的是新区呢?”
“那你仔细想想,无锡新区有没有人大?有没有政协?每年有没有预算和决算报告?新区人大工委也是才成立不久的。”
“哦。”
其实和无锡新区一样,中国绝大部分被冠名为高新区、经开区等的新区都不具备一级政府的法定属性,仍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新区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特别的驱动作用。
点区成金
中国现在有88家国家高新区,创造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总量的35%左右,创造的工业增加值2.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4%。再加上100多家国家级经开区和省级、市级的各类开发区,可以想象,这会是一组多么神奇的数字。
原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赵云栋有过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中国开发区都在用最少的土地创造着经济奇迹。”事实上也是如此,成都高新区面积仅有130平方公里,但2011年GDP就超过了成都市的1/10,财政总收入更占四川省的1/10。山东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GDP也占到了全省比重的近1/10。此外,如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21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毫无疑问,它们正是所在城市中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因为开发区、高新区往往正是地方政策落地的核心地区。
然而,在这场“区”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亦有警醒者。他们认为振奋的数据难掩高新区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竞争和合作成为这些开发区的永恒话题。
“别看在宣传中开发区有多风光,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无锡新区一名干部就对记者表示,“在过去,各个开发区在对外宣传时,总是很精明。经济总量小且人少的,就会更多的强调人均;两者均不足的,则强调增速或者固投;以大型规模工业为主的,则强调用电量;只要肯做文章,总能找到亮点。当然,最好是我们无锡这种,总量大、人均也高。”这种说法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却道出了长久没有统一衡量各开发区发展水平量化标准的问题。
那么,新区的成功之道和问题之源到底在哪里?
新区秘诀
新区创下的辉煌,让不少新区的领导干部纷纷走向前台。“他们手握实权,收入也让人羡慕,更重要的是与本市其他区县官员比有着更佳的上升渠道。”长三角地区某市组织部副部长表示,“大部分开发区的工委书记都是所在城市的党委常委。”
官员话语权和地位的增加,一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开发区的人往往最具改革和团队精神。”江苏昆山经开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承圯说,“城市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差距,就在于政府的工作效率上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也就是说政府制度创新的差距,决定着城市或者地区投资环境的差距。”这个论断,在业界也被普遍认为是新区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又有几家开发区比得过昆山?
不少开发区虽然看似市场化程度高,但它们依然受到行政力量的钳制。不同级别的开发区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出让和税收上面的优惠。“新区成为GDP高地,正是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项目、资源的集中,才催生出来的。但要是失去了政策,就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苏南一家国家级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说,“所以大家拼命谋求升级和‘拓地’,一旦成为国家级新区,就不‘缺钱’了。区内项目将更多地得到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这类政策性银行的关注和倾斜,甚至会得到外资银行大力支持。”
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推行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措施,使得企业盲目乐观地投资,事实上几年以后随着税费减免政策的到期,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就会搬迁到税费更优惠的地方,地方得到的只是泡沫的GDP,失地农民就业以及企业职工再就业等一些列问题就会日益严重。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干部邹云(化名)则坦承:“真正点(新)区成金的秘诀,现阶段来看,还是政策。”
新区奔向“高帅富”
今年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开发区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的。在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建设项目风起云涌,从省、市、县甚至到乡镇和村都在搞开发区,且级别也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美,地盘也一个比一个大,掀起了一场奔向“高帅富”的竞赛。
2011年,仅安徽一省,就有铜陵、滁州、池州3家经开区获批升为国家级经开区。而从全国范围内看,一大批开发区和高新区均升级成功,更多的亦正在申请中。
这些新区为什么想尽办法要谋求升级,因为升级之后“有肉吃”。对普通公务员而言,到新区工作,意味着高收入和高挑战。“同样是干活,无锡新区要比我们工资高不少。”无锡市北塘区检察院的小周说,“原因是新区没有搞‘阳光工资’,而其它地方已实行好几年了。”开发区的公务员不实行“阳光工资”,这一现象在苏南地区较为普遍,且得到默认。
而对一个开发区而言,升级后意味着会带来更丰厚的优惠政策。以地级市苏州为例,在昆山高新区、吴江经开区、常熟经开区等先后晋升为“国家级”后,“国字头”的新区数量就已达到了10家,下辖的每个县级市都分匀了。“别人的优势太明显了,我们好不容易在2010年才升了个国家级,这样下去怎么还过得好日子啊!”镇江新区干部王燕(化名)对记者说,“其实,苏南地区的一些开发区即使不升‘国字头’,也早就吃上肉了——享受‘国家队待遇’,升级不过是完成身份上的正式确认而已。”
今年4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今年国家计划再升级16家省级高新区,如果升级工作顺利完成,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将破百。这16个名额注定会使各开发区、高新区的“增高风潮”有过之而无不及。
区之未来
李超是一名送货员,刚来成都上班几个月。他最近接了一笔送货单,没写邮编,地址是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单位,应该很好找。”他吭哧吭哧地开车来到了天府大道北段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但却被门卫告知送错了,经开区在龙泉驿区,这里是高新区。
“不都是成都开发区吗?还有这个文章呢?”李超只好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掉头。
其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只差了几个字,但里面大有文章。记者查询了相关文件,高新区是由国务院下文批复,经济开发区由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批复,这也就是所谓“出身”的不同。
前者关乎科技部,后者则和商务部相关。高新区的前身是科技园区,经开区前身则是出口加工区,本来定位、取向都不同,但随着时代发展,高新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且万元GDP能耗只有0.52吨,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显然最能符合环保、创新的诸多要求。不少地方的经开区都在积极转化为高新区,这也是一种大的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其它地方的快速发展有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着城市现代化进程,这本身就是新区从设立开始就应具有的天然使命。去年11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就和相城区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建47.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而这被外界评价为“拉开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序幕”。著名学者温铁军则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用快速模式,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步,导致被征地农民的收益预期也能够与地方政府比较一致,引起的社会阵痛就相对温和。
同时,谈及新区的优势,不可忽视新区的危机。同质化无序竞争剧烈,就是新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一道难题。除此之外,不少新区都远离主城区,发展基础并不好,新区所占的土地往往都是山林、农田和工厂,怎么规划发展,本身就是一道难题。
罗仁朝是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专业的博士,2009年出任镇江新区规划局局长,他向记者表示:“有人说新区就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画’绝对比旧城改造简单,但白纸上的构图更需要想象力,一旦失控就会造成个烂摊子,也会引来所有的矛头。”现实中,很多新区都在招商引资时,本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思想,并未严格区分企业资质与前途。
除此之外,文化内涵则是衡量一个新区能否转变为城市的隐性指数。位列全国高新区十强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过去几年,已经沿着金鸡湖畔陆续兴建了很多文化设施,其中就包括“赔本经营却很受民众欢迎的”文化艺术中心等等。这样的调整势必影响经济表现。事实上园区近年的GDP增长已经从过去每年30%下降至15%左右,但该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压力不会变大,当然更多是“国家和省上的要求”。
一手抓科技,一手造文化,今天,这些新区们为了更好的应对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即使这样,仍有相关人士指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其实以前所面临的发展惯性正在考验着管理者创新的思路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