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电影的性别叙事解读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借《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等电影赢得“影帝制造机”之誉的导演、编剧曹保平无疑是擅长塑造男性人物形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影片叙事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相反,曹保平电影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在几乎不冒犯男性,能兼及影片商业回报的情况下,重新生产性别话语,反思性别传统的路径.这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的.文章从男性权威的动摇、女性视点的呈现、女性弱势的思考三方面,分析曹保平电影的性别叙事.
其他文献
全本戏,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一本戏[1],演出全本戏即对原作基本不加删改,演出所有关目.折子戏则是与全本戏相对的概念,是全本戏中节选的部分.全本戏的演出在明清曾盛极一时,但清代乾、嘉之后,折子戏成为了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全本戏能流传下来的极少.折子戏之所以能从全本戏中“脱落”出来单独演出,必然是因为这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即具有“戏点”.那么,折子戏的改编是否具有一定的准则?本文以《玉簪记》为例,探究折子戏对全本戏的文本改编.《玉簪记》为明代高濂所著传奇,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
期刊
近两年,以《破冰行动》《猎狐》《三叉戟》等为代表的公安刑侦剧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收获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与评价不俗的口碑.其中,《破冰行动》更是在2020年先后斩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和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新时代公安刑侦剧的亮眼表现于其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内容的深层思考、人性的深刻描画等突围创新有着直接的关联,力图站在时代的节点去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讴歌时代精神,描摹人民英雄群像,捍卫法律尊严.
贾樟柯将新历史主义的理念融汇于电影创作,在他的电影中,空间既是叙事的媒介,也是历史记忆的具象化.电影中的公共空间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底层世界的公共表情,凝聚时代文化与价值追求的公共场所,体现社会流动的异乡空间.家庭空间则从微观视角见证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命运起伏与缺乏归属感的焦虑.无论公共空间,还是家庭空间,都是具体历史时空的表征,是贾樟柯对一个历史时期人与社会关系的记忆.
1978年以后,政治环境的放松为中国西部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变革的复杂环境导致展现现实社会生活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纵观四十年的西部电影发展史,现实主义在西部电影中往往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同时,第五代导演受到欧洲电影运动的影响,西部电影又有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元素.立足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各时期西部电影在纪实风格建构方面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彝族地区经历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彝族题材电影作为反映彝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彝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嬗变,以及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相融相异.纵观彝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首先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出了多样探索,其价值取向值得借鉴.其次是彝族文化的多元化展示,已经成为彝族当代发展的影像见证.再次是在呈现彝族原生态景象、民族歌舞以及风俗仪式等方面,体现出了较为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
顾锡东先生是20世纪后期全国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上演了60余部剧目、5部电影以及各类戏剧曲艺理论文章200余篇.多部作品被全国多个剧种改编移植,影响深远.至今,越剧《汉宫怨》《五女拜寿》《陆游与唐婉》,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依然是剧种的看家剧目,剧团的吃饭戏.他的作品远播海内外,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戏剧发展,尤其是越剧艺术的发展.他长期致力于越剧艺术的提升和青年演员的成长,后辈们都亲切地唤他一声“顾伯伯”.顾先生提倡剧作家要为观众写戏,为演员写戏,为剧团写戏,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戏剧作品体
期刊
电影“共同体美学”自2018年提出以来,倡导以一种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的姿态,将电影的实践与观众、社会、世界、历史、未来串联起来.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中,国产动画电影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杂糅式的发展趋势.如何使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东方传统美学韵味,是当下动画创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共同体美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集大成、承继性的新电影美学理论,可以为当下国产动画电影拓展出新的创作空间,构建出新的动画电影美学理论框架.
我国女排电影通过对“五连冠”这一“仪式”进行场景化、符号化的叙事建构,突出表达了运动员为夺冠而奋斗和五连冠对国民的激励,凸显着女排电影的意义再生产,形成与其他中国体育题材电影迥乎不同的审美范式.《夺冠》《沙鸥》《女排之花》等女排电影中均有仪式叙事的空间、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独特呈现,观照其用仪式场景建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体系,并依次传达出独特的文化表征.
青年导演路阳自登上影坛以来,以《绣春刀》系列及《刺杀小说家》等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其作品在类型、题材与风格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似乎并不能被统一于某种范式中进行探讨.但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路阳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述说欲望和对后现代话语的青睐.其电影解构、个体化的主题,反传统、反规范式的叙事,幽默、拼贴、模仿式电影语言,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路阳的电影,正是当下国产电影多种文化姿态相互融合碰撞的文化图景的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报纸上的观影体验文本是关于中国人对电影接受反应的最初言述文字.中国早期观众获得了奇幻妙绝的观影体验,也经历了目不暇接、震荡眩晕的视觉遭遇.中国观众“惊骇”的感官反应与西方“吸引力电影”理论所描述的“震惊”观影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电影媒介的感官体验机制是现代都市文明体验的一种时空凝缩的变体,建构了适应现代社会全新时空关系的感官体验本身,是超越了中国不同地域差异的集体无意识反应,成为中国电影初体验的总体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