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背景下保护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与价值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戏曲艺术,彰显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创造活力;在转型发展契机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戏曲艺术生产力。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体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蕴含审美特质的文化艺术载体,积淀着中国人民最为深厚的历史记忆、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拓展审美体验、激发伦理自觉、培育文化认同、参与价值重建,为建设既有文化主体性、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与未来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九届市委十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上海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于2011年底正式成立,明确了要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这是上海扎实推进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革新的重要举措,意在更深入地探索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和演出市场运作规律的改革发展道路,更有效地推动上海戏曲院团资源整合与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传承保护,促进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保护传承戏曲艺术,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笔者近年曾在《文汇报》上就此撰文《戏曲何为》,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共襄此举,以期达成三重共识:一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保护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与价值内涵;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戏曲艺术,彰显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创造活力;三是在转型发展契机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戏曲艺术生产力。此文经新华网转载,题为《戏曲何为:传统文化生存的整体危机与时代契机》,引发同道之间的讨论。那么,面对传统文化生存的整体危机与时代契机,我们在重建共识的基础之上,如何汇拢有识之士尤其是戏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更从容更切实地化作持续深入的践行力?
戏曲发展的首要问题,依然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作曲、舞台美术等创作人才和管理营销宣传人才。我们要坚持培养、引进和激活现有人才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为各种艺术创作人才和管理营销人才提供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逐步解决目前面临的创作、管理、运营人才紧缺的困境,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艺术门类齐全、整体布局平衡的上海戏曲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开展院团之间的信息交流、演出观摩、业务切磋、青年干部轮岗,增强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对戏曲事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认同,培育核心价值,引领共同追求。
戏曲发展的核心问题,则是重点剧目建设。重点剧目建设要坚持传统戏、创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并举”方针,发扬各剧种的艺术特色和院团优势,有侧重地挖掘整理传统戏、推进创编历史戏、鼓励创作现代戏,全面有序地开展剧目建设,以文化创意激活传承性剧目,以艺术创新支撑原创性剧目。尤其要发挥艺委会作用,根据各院团艺术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剧目创作策划及论证过程中提供决策服务,加大前期研发力度,搭建创作推优平台,综合评估,并跟踪助推;适时召开年度创作会议,集中推介各地新品、优品、精品的创作经验,交流各院团创作计划和重点难点问题,互通有无,集思广益。
与之相应的工作抓手,分别是制度规划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
制度规划建设,就是要通过开展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和所属戏曲团体的建章立制工作,完善整体组织框架,重点加强干部配备,不断提高院团专业化管理水平,以民主、公开、科学、规范为标准,有序推进上海戏曲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逐步探索适合戏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服务平台建设,则是要聚焦传承发展上海戏曲艺术的使命和院团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戏曲发展搭建一些综合性、功能性的服务平台,诸如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平台、剧目创作策划平台、普及推广及营销宣传平台、人才培养及艺术交流平台、资产监管平台等等。
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举措。一是对保护传承的扶持机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老艺术家的访谈与口述历史、戏曲教学的精品课程、优秀演员及其代表作的录音录像等保护传承项目,加强传统剧目和各种代表性技艺的挖掘与整理,展示与传承。二是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机制:通过扶植具有探索性、实验性、体现一定思想和艺术水准的新人创作项目,激发青年人才的艺术创新活力,使更多优秀人才和优秀创作脱颖而出;通过鼓励青年在深入生活、学习采风、艺术研讨、技艺提高等方面的业务活动,引导青年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艺术水准。三是对重点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优秀剧目的创作改编和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包括原创、改编、移植、整理和修改提高等各种类型和阶段的创作项目;重点支持具有民族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创剧目,倡导新剧目要体现时代精神,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四是对重大活动及交流项目的推进机制:支持具有公益性、示范性、创新性、经典性的节庆类、纪念类、专业类重大活动,包括演艺活动和演艺赛事、普及推广、大型研讨、课题研究,以及其他具有文化、艺术、学术价值的重大文化活动项目;支持有利于提升和传播上海戏曲事业整体实力、艺术水准和品牌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性艺术交流项目。
总之,就上海戏曲发展目标而言,我们更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整体意识,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倡导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把握转型发展的时代契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戏曲艺术生产力。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改革历程,可谓跋山涉水,跌打滚爬,在理论和实践中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有鉴于此,唯有尊重戏曲艺术的本体和特性,尊重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当前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与时代特质,我们才能继续探索出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上海戏曲改革之道,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大众的日常实践中出人、出戏、出效益。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体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蕴含审美特质的文化艺术载体,积淀着中国人民最为深厚的历史记忆、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拓展审美体验、激发伦理自觉、培育文化认同、参与价值重建,为建设既有文化主体性、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与未来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九届市委十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上海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于2011年底正式成立,明确了要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这是上海扎实推进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革新的重要举措,意在更深入地探索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和演出市场运作规律的改革发展道路,更有效地推动上海戏曲院团资源整合与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传承保护,促进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保护传承戏曲艺术,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笔者近年曾在《文汇报》上就此撰文《戏曲何为》,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共襄此举,以期达成三重共识:一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保护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与价值内涵;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戏曲艺术,彰显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创造活力;三是在转型发展契机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戏曲艺术生产力。此文经新华网转载,题为《戏曲何为:传统文化生存的整体危机与时代契机》,引发同道之间的讨论。那么,面对传统文化生存的整体危机与时代契机,我们在重建共识的基础之上,如何汇拢有识之士尤其是戏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更从容更切实地化作持续深入的践行力?
戏曲发展的首要问题,依然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作曲、舞台美术等创作人才和管理营销宣传人才。我们要坚持培养、引进和激活现有人才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为各种艺术创作人才和管理营销人才提供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逐步解决目前面临的创作、管理、运营人才紧缺的困境,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艺术门类齐全、整体布局平衡的上海戏曲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开展院团之间的信息交流、演出观摩、业务切磋、青年干部轮岗,增强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对戏曲事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认同,培育核心价值,引领共同追求。
戏曲发展的核心问题,则是重点剧目建设。重点剧目建设要坚持传统戏、创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三并举”方针,发扬各剧种的艺术特色和院团优势,有侧重地挖掘整理传统戏、推进创编历史戏、鼓励创作现代戏,全面有序地开展剧目建设,以文化创意激活传承性剧目,以艺术创新支撑原创性剧目。尤其要发挥艺委会作用,根据各院团艺术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剧目创作策划及论证过程中提供决策服务,加大前期研发力度,搭建创作推优平台,综合评估,并跟踪助推;适时召开年度创作会议,集中推介各地新品、优品、精品的创作经验,交流各院团创作计划和重点难点问题,互通有无,集思广益。
与之相应的工作抓手,分别是制度规划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
制度规划建设,就是要通过开展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和所属戏曲团体的建章立制工作,完善整体组织框架,重点加强干部配备,不断提高院团专业化管理水平,以民主、公开、科学、规范为标准,有序推进上海戏曲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逐步探索适合戏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服务平台建设,则是要聚焦传承发展上海戏曲艺术的使命和院团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戏曲发展搭建一些综合性、功能性的服务平台,诸如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平台、剧目创作策划平台、普及推广及营销宣传平台、人才培养及艺术交流平台、资产监管平台等等。
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举措。一是对保护传承的扶持机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老艺术家的访谈与口述历史、戏曲教学的精品课程、优秀演员及其代表作的录音录像等保护传承项目,加强传统剧目和各种代表性技艺的挖掘与整理,展示与传承。二是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机制:通过扶植具有探索性、实验性、体现一定思想和艺术水准的新人创作项目,激发青年人才的艺术创新活力,使更多优秀人才和优秀创作脱颖而出;通过鼓励青年在深入生活、学习采风、艺术研讨、技艺提高等方面的业务活动,引导青年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艺术水准。三是对重点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优秀剧目的创作改编和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包括原创、改编、移植、整理和修改提高等各种类型和阶段的创作项目;重点支持具有民族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创剧目,倡导新剧目要体现时代精神,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四是对重大活动及交流项目的推进机制:支持具有公益性、示范性、创新性、经典性的节庆类、纪念类、专业类重大活动,包括演艺活动和演艺赛事、普及推广、大型研讨、课题研究,以及其他具有文化、艺术、学术价值的重大文化活动项目;支持有利于提升和传播上海戏曲事业整体实力、艺术水准和品牌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性艺术交流项目。
总之,就上海戏曲发展目标而言,我们更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整体意识,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倡导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把握转型发展的时代契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戏曲艺术生产力。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改革历程,可谓跋山涉水,跌打滚爬,在理论和实践中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有鉴于此,唯有尊重戏曲艺术的本体和特性,尊重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当前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与时代特质,我们才能继续探索出符合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上海戏曲改革之道,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大众的日常实践中出人、出戏、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