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借鉴和平学成果,可将“和平”引入法伦理视阈,这里的和平意指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非害共生状态.和平理念在法律意识中经过“个体法意识、群体法意识、整体法意识”三个环节,从分散走向集中;在法律规范领域表征为“纵向和平、横向和平和交叉和平”三种逻辑类型;在司法实践领域,则体现为以智慧和良知解决争议.将和平作为法伦理的基础理念予以重视,对于“德法共治”具有重要价值,既有助于化解法律纠纷,维护法律秩序,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讼”理念,提升现实世界的“伦理精神”,促进整体至善与个体至善的有机统一.
【机 构】
:
河北经贸大学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鉴和平学成果,可将“和平”引入法伦理视阈,这里的和平意指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非害共生状态.和平理念在法律意识中经过“个体法意识、群体法意识、整体法意识”三个环节,从分散走向集中;在法律规范领域表征为“纵向和平、横向和平和交叉和平”三种逻辑类型;在司法实践领域,则体现为以智慧和良知解决争议.将和平作为法伦理的基础理念予以重视,对于“德法共治”具有重要价值,既有助于化解法律纠纷,维护法律秩序,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讼”理念,提升现实世界的“伦理精神”,促进整体至善与个体至善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制作和参与知识类互动视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线上学习方式,由于视频观看过程中的交互体验激发了人们探究知识的兴趣,知识类互动视频越来越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对以bilibili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知识区颇受欢迎的互动视频的考察,研究发现,当前互动视频的传播形式弥补了以往在线学习缺乏及时反馈的缺陷,由于兼具叙事趣味和问答互动,吸引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关注,促进了知识借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各种符号在无数节点中流动.但大多数互动视频内容往往是对知识的简单挪用和切割,呈现较为分散,且多以感性表达为主,并不足以成为影响网
中国文明在技术化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人对自然的巫术对待,巫术的本质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前科学”研究.到伦理化时代,中国文明确立了对自然的伦理化理解,把自然万物理解为与人的生命类似的存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对自然的永续利用.其共同点是对自然的生命化或活的理解,这与当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的死的理解形成了鲜明对照.
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安排与划区管理工具(ABMTs)密切相关.广义上的划区管理工具包括两种,一种是以现有国际组织为代表的部门管理,另一种是以公海保护区下区域管理组织为代表的跨部门综合管理.不同划区管理工具存在主体身份、问题领域、功能治理范围三种机制重叠表现,究其原因:一是该问题领域本身对多元国际机制建立的需求张力较大;二是“公海自由”提供了不同机制并存的制度基础;三是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推进了海洋领域共管共治进程;四是政治权力博弈导致各种俱乐部治理组织在海洋权益制度性偏好上存
The Beijing Summit of the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 in 2018 outlined the plans for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Despite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COVID-19 o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mobility of the people around t
作为近邻,韩国和中国曾长期书写相同的文字,思考同样的价值问题.尽管两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差异,但仍然存在相互理解的通道,屈原思想及其节义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在韩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十分注重探讨屈原的节义精神对韩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韩国文化对屈原思想的接受、士林派学者对屈原节义精神的歌颂、学者们试图通过解读屈原使自己人生合理化、屈原《橘颂》对韩国儒者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而,在历史视域中形成较为丰富的屈原与韩国文化的跨地域交流场景,这为当前东亚文化普适语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在日渐升温的英雄文化研究中,文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以不同英雄题材、英雄类型和英雄理论为中心的研究格局.在文学各题材中,英雄史诗、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与军旅小说最热衷于书写英雄.在形形色色的英雄类型中,悲剧英雄、反英雄与女英雄以对英雄命运的观照、对英雄书写传统的反叛和对英雄性别格局的重塑,受到当代研究者的热情关注.当前,英雄书写的理论研究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相关概念的深入探讨则是英雄文化研究得以提升的基石,围绕英雄主义、英雄叙事、英雄形象等概念的研究工作正一步步推进.文学领域英雄书写的整体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领域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伴随着新型杂交空间的形成,公共艺术开始向虚拟空间转型探索,拓宽了公共艺术的边界与形式,丰富了自身的概念内涵.虚拟空间的公共艺术利用自身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艺术的传播范围,制造了全新的参与感,通过与真实空间的互动引发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与实体公共艺术之间实现了有机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实现.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鲜明理论主张,为形塑国际社会秩序、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指明了文明建设与发展层面的实践路向,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伦理意蕴.从伦理认同向度对其加以解析可以看出,这一时代号召即是要求为实现国家间伦理认同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进路与实践方法,进而以伦理认同方式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体而言,即是要求以强化平等互尊的他者认同为基础,持续参与并推动展开交流互鉴的相互认同,以及面向未来践行永续发展的理念认同,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推进不同国家乃至文明之间的伦理认同,有助于明确提供人类发
共同体形态的伦理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责任属性和价值属性的道德主体在场域的交融下得以相遇,并通过主体间性的互动将他者纳入我的视野之中;移情到共情的转化促成了属于我们共在的交互主体性,共同体的形态由此初步显现.此后,共在主体通过道德叙事展现属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史,道德记忆以伦理濡化的方式将共同体不断延续.我们在相互认同的过程中显示出被“认不同”的他者,边界便由此产生,共同体的边界建构以及边界维持有赖于这种基本且深刻的伦理认同.包容作为共同体应当秉持的首要德性,能够普遍给予其成员归属感和尊严感,从而展现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