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困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2-01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重庆市内推广开来了,在一系列的市级培训、区级培训、校级培训后,老师们开始了教学实践,经过半年的摸索,从最初的不能透彻理解、不能完全适应到逐渐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而化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针对化学科的特点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还是具体到某一学科的改革要求,都重点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希望通过此次改革,摒弃多年来以教授知识为唯一目标的狭隘的教学观,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半年前拿到人教版《化学》必修1、2认真阅读后,发现新旧教材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新教材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旧教材中的高一、高二、高三的全部内容,既包括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又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甚至还有有机化合物知识,给老师的感觉就是无所不包,而按照以往的教学步骤,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新教材的第二个变化是实验的设计,虽然增加了很多演示实验,设计了很多实验探究,还要求对实验进行分析,但是没有设计单独的实验课,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安排实验,既满足学生必须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又满足学生能找到正确的实验方法、又能得出结论。
  新教材的第三个变化是更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一改变回归了化学学习与研究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有目的地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一改以往为学化学而学化学,为考试而学化学的错误思想。
  阅读了教材,端正了教学思想,一路按照新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出现了分化,有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高,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正确的方法,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化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化学成绩出类拔萃,老师对这些同学的教学也相对轻松而且效果还不错。相对地另有很多同学则学习困难很大,因为化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科目,需要类比、比较、推理、辨析等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他们在小学、初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进而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学习成绩也逐渐降低。这是我们的一大困惑:如何让成绩好的同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而让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提高学习兴趣,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搞好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时常思考的焦点。因为新教材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辅导上为教师留了很多的空间,可能每位老师面临的学生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动手能力也不同,所以需要设计什么难度的实验也不同,对教师来说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三,老师如何把最新、最前沿的与化学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工艺介绍给学生,也是我们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在社会中去用。这就需要老师要主动学习,在网络相当普及、传媒相当发达的今天不断地学习提高,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地更新知识。
  为了新课改的顺利、有效地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培训、研讨,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把这一改革进行到底,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得靠广大教师努力实践,在干中学、在干中找方法,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相信所有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们都在努力实践中找方法、找途径去尽快适应这一新的课题。希望这一系列的改革实践能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思想素质高的、创意无限的优秀人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