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迫切的需要。在思索中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理解“深”、掌握“熟”、运用“活”的要求,能举一反三,在合理中求灵活。
关键词:学习;数学;敢于创新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索中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奇”就是创造能力。这就是说对“双基”的教学要求,不仅要达到“掌握”,而且要使之转化成熟练的技能,达到运用自如。只有如此,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为此,我在双基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达到理解“深”、掌握“熟”、运用“活”的要求,能举一反三,在合理中求灵活。
对于乘法应用题中乘法的初步认识和学习乘法口诀是解答乘法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是关键。对于这样的数学基础知识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对教材上出现这样的数学题:同学们浇树,每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为了使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练、巧用的目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的初步认识列出加法算式,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然后列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口诀算出得数。
二、沟通知识联系,使之形成网络
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我们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并使新旧知识逐步结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复习。通过复习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当练习中出现下面的问题:“小明家种了4盆月季花,其中3盆每盆开了4朵花,另外一盆开了2朵。一共开了多少朵花?”,学生就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去列式,用乘法理解列式,用减法理解列式,三种理解三种列式三种解法。有些方法很简捷,表現出思维的独创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创造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生长和再生。学生创造性思维正是知识生长和再生的一种体现。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乘法应用题教学中我体会到:重视一题多解练习和编题练习,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题多解”就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我们要经常精心选择习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编题是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创造性的思维。编题的形式很多,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种形式的编题。
1.补条件编题。
如: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_________,养了多少只黑羊?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条件,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补充的条件有:
①黑羊比白羊多2只;
②白羊比黑羊多2只;
③黑羊比白羊少2只;
④白羊比黑羊少2只。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例如:“(3)班有男同学41人,女同学18人”要求学生撮据条件补充问题。学生补充的问题有:
①-(3)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②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
③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人?
3.改编应用题。
如: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45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少去6人,二年级去了多少人? 改编成一道加法应用题,学生编出的题有:
①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45人,二年级去了39人,一共去了多少人?
②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二年级去了39人,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去6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运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散量越多,集中性越好,创造力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状况。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例如:一节“圆柱的表面积”的课堂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层次,上课开始时,教师让学生猜测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学生猜出是两个底部的圆的面积和侧面的面积相加,甚至有的学生还猜出侧面的面积就是侧面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层次,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教师让每个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做一个饮料罐模型,接口处用透明胶粘贴,并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裁剪纸片,才会做得快又好。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学生用依葫芦画瓢的方法,把纸片套在饮料罐上裁剪底面、侧面;有的学生先量出饮料罐的底部直径和高,依照直径裁剪底面,再裁剪一个宽等于圆柱高的长方形做侧面;一部分学生还能根据圆柱底面直径推算出长方形该裁多长。第三层次,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总结出来的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底面积,教师设计了相应的习题,学生很快就做了出来。经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不仅没有把学生捆死在一个模式里,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第四,鼓励、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于创新,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在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桃水镇中学)
关键词:学习;数学;敢于创新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索中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一、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奇”就是创造能力。这就是说对“双基”的教学要求,不仅要达到“掌握”,而且要使之转化成熟练的技能,达到运用自如。只有如此,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为此,我在双基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达到理解“深”、掌握“熟”、运用“活”的要求,能举一反三,在合理中求灵活。
对于乘法应用题中乘法的初步认识和学习乘法口诀是解答乘法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是关键。对于这样的数学基础知识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对教材上出现这样的数学题:同学们浇树,每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为了使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练、巧用的目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的初步认识列出加法算式,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然后列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口诀算出得数。
二、沟通知识联系,使之形成网络
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我们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并使新旧知识逐步结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复习。通过复习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当练习中出现下面的问题:“小明家种了4盆月季花,其中3盆每盆开了4朵花,另外一盆开了2朵。一共开了多少朵花?”,学生就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去列式,用乘法理解列式,用减法理解列式,三种理解三种列式三种解法。有些方法很简捷,表現出思维的独创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创造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生长和再生。学生创造性思维正是知识生长和再生的一种体现。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乘法应用题教学中我体会到:重视一题多解练习和编题练习,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题多解”就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我们要经常精心选择习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编题是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创造性的思维。编题的形式很多,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种形式的编题。
1.补条件编题。
如: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_________,养了多少只黑羊?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条件,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补充的条件有:
①黑羊比白羊多2只;
②白羊比黑羊多2只;
③黑羊比白羊少2只;
④白羊比黑羊少2只。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例如:“(3)班有男同学41人,女同学18人”要求学生撮据条件补充问题。学生补充的问题有:
①-(3)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②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
③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人?
3.改编应用题。
如: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45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少去6人,二年级去了多少人? 改编成一道加法应用题,学生编出的题有:
①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45人,二年级去了39人,一共去了多少人?
②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二年级去了39人,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去6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运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散量越多,集中性越好,创造力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状况。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例如:一节“圆柱的表面积”的课堂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层次,上课开始时,教师让学生猜测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学生猜出是两个底部的圆的面积和侧面的面积相加,甚至有的学生还猜出侧面的面积就是侧面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层次,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教师让每个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做一个饮料罐模型,接口处用透明胶粘贴,并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裁剪纸片,才会做得快又好。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学生用依葫芦画瓢的方法,把纸片套在饮料罐上裁剪底面、侧面;有的学生先量出饮料罐的底部直径和高,依照直径裁剪底面,再裁剪一个宽等于圆柱高的长方形做侧面;一部分学生还能根据圆柱底面直径推算出长方形该裁多长。第三层次,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总结出来的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底面积,教师设计了相应的习题,学生很快就做了出来。经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不仅没有把学生捆死在一个模式里,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第四,鼓励、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于创新,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在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桃水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