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的动物,通常简称为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鲵是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类演化而成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因其叫声似婴儿哭声,故又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贵州省黔南州珍珠泉大鲵科研发展公司是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及研究保护和经营利用等后续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一家贵州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民营企业,现有专业技术员5人,专业的饲养人员20人。目前该企业在都匀经济开发区洛邦社区瓮桃村建设了一个占地6600平方米的集大鲵驯养繁殖、科研及科普展示、技术培训、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现有鲵苗7000余尾,商品鲵18000余尾,亲鲵600余尾。翌日,该公司养殖场饲养员拟对比试验投喂鳜鱼以提供高蛋白加促大鲵生长,却导致大鲵患病,经及时有效治疗,2周后病症逐渐消除。现将大鲵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和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公司养殖场饲养员以3 cm左右大小的鳜鱼作为商品大鲵饵料(大鲵约1.5 kg),投喂数天后发现部分大鲵不适,表现为食欲不振或不进食,活动异常,精神萎靡不振,体质减弱。对比观察未投喂鳜鱼的同规格大鲵在同条件下未发生此类症状。
2.初步诊断
对病鲵进行初步观察,其上、下唇肿大、充血,严重的局部几近溃烂。经仔细观察分析,鳜鱼为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大鲵为吞食性,在摄食鳜鱼时被其硬棘刺伤,由于外界原因和伤鱼自身体质因素继发感染致病,疑似烂嘴或其他继发感染疾病。
3.病理分析
死鱼身体消瘦,肛门红肿,经解剖观察,病鱼口腔、食道及肠道受机械性刮伤而感染,胃部有未消化的硬棘,腹内有少量积水。诊断确定为大鲵烂嘴病及肠炎病综合感染症。
4.治疗措施
发现病鲵后及时隔离,病情较轻的选用氟苯尼考和复合维生素(2g/m3氟苯尼考和5g/m3复合维生素)进行浸泡,病情较重的采取灌服氟苯尼考和复合维生素,病情严重的除浸泡、灌服外,还注射庆大霉素(剂量按每公斤病鲵体重1万个国际单位)。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将养殖池的四壁及池底洗刷干净,排除泥沙和污物后,再用1PPM的漂白粉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漂白粉的药性消失后注入新水,最后把大鲵放回鱼池。饵料改投喂新鲜的小型野杂鱼。
5.治疗效果
经过以上方法治疗,2周后病症得以控制,病鱼体表恢复光滑色泽,口腔病症逐步消除,眼睛红肿消退,活动能力增强,恢复正常摄食,后期精心管理后痊愈。
6.结语
6.1大鯢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其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而诸如鳜鱼、黄颡鱼、大口鲶、斑点叉尾鲴等鱼群体表具有硬棘,大鲵摄食过程极易受到机械刮伤而导致疾病。因此大鲵饵料以鲜活的细鳞小鱼小虾为好,建议慎重选择或者不选择带有硬棘的鱼类为大鲵饵料。
6.2在成鲵养殖时期,大鲵代谢旺盛,体重增长快,而养殖密度相对增大,因此鲵病发生的几率较高。日常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可归纳为“三巡”(上午、下午、晚上要巡池)、“三看”(看大鲵、看饵料、看粪便)、“三动手”(动手呵护大鲵、动手处理饵料、动手打扫养殖池),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出成效。
6.3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发病、死亡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科学管理。
6.4大鲵死亡的最终原因是合并感染,所以对大鲵的防病治病要勤观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6.5大鲵疾病的防治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养殖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便于攻克疾病难关,降低养殖风险,使大鲵养殖这一新兴产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558000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委员会)
贵州省黔南州珍珠泉大鲵科研发展公司是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及研究保护和经营利用等后续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一家贵州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民营企业,现有专业技术员5人,专业的饲养人员20人。目前该企业在都匀经济开发区洛邦社区瓮桃村建设了一个占地6600平方米的集大鲵驯养繁殖、科研及科普展示、技术培训、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基地,现有鲵苗7000余尾,商品鲵18000余尾,亲鲵600余尾。翌日,该公司养殖场饲养员拟对比试验投喂鳜鱼以提供高蛋白加促大鲵生长,却导致大鲵患病,经及时有效治疗,2周后病症逐渐消除。现将大鲵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和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公司养殖场饲养员以3 cm左右大小的鳜鱼作为商品大鲵饵料(大鲵约1.5 kg),投喂数天后发现部分大鲵不适,表现为食欲不振或不进食,活动异常,精神萎靡不振,体质减弱。对比观察未投喂鳜鱼的同规格大鲵在同条件下未发生此类症状。
2.初步诊断
对病鲵进行初步观察,其上、下唇肿大、充血,严重的局部几近溃烂。经仔细观察分析,鳜鱼为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大鲵为吞食性,在摄食鳜鱼时被其硬棘刺伤,由于外界原因和伤鱼自身体质因素继发感染致病,疑似烂嘴或其他继发感染疾病。
3.病理分析
死鱼身体消瘦,肛门红肿,经解剖观察,病鱼口腔、食道及肠道受机械性刮伤而感染,胃部有未消化的硬棘,腹内有少量积水。诊断确定为大鲵烂嘴病及肠炎病综合感染症。
4.治疗措施
发现病鲵后及时隔离,病情较轻的选用氟苯尼考和复合维生素(2g/m3氟苯尼考和5g/m3复合维生素)进行浸泡,病情较重的采取灌服氟苯尼考和复合维生素,病情严重的除浸泡、灌服外,还注射庆大霉素(剂量按每公斤病鲵体重1万个国际单位)。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将养殖池的四壁及池底洗刷干净,排除泥沙和污物后,再用1PPM的漂白粉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漂白粉的药性消失后注入新水,最后把大鲵放回鱼池。饵料改投喂新鲜的小型野杂鱼。
5.治疗效果
经过以上方法治疗,2周后病症得以控制,病鱼体表恢复光滑色泽,口腔病症逐步消除,眼睛红肿消退,活动能力增强,恢复正常摄食,后期精心管理后痊愈。
6.结语
6.1大鯢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其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而诸如鳜鱼、黄颡鱼、大口鲶、斑点叉尾鲴等鱼群体表具有硬棘,大鲵摄食过程极易受到机械刮伤而导致疾病。因此大鲵饵料以鲜活的细鳞小鱼小虾为好,建议慎重选择或者不选择带有硬棘的鱼类为大鲵饵料。
6.2在成鲵养殖时期,大鲵代谢旺盛,体重增长快,而养殖密度相对增大,因此鲵病发生的几率较高。日常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可归纳为“三巡”(上午、下午、晚上要巡池)、“三看”(看大鲵、看饵料、看粪便)、“三动手”(动手呵护大鲵、动手处理饵料、动手打扫养殖池),注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出成效。
6.3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发病、死亡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科学管理。
6.4大鲵死亡的最终原因是合并感染,所以对大鲵的防病治病要勤观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6.5大鲵疾病的防治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养殖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便于攻克疾病难关,降低养殖风险,使大鲵养殖这一新兴产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558000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