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不能从本质上懂得当今这一代的孩子是什么人,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做不到点子上。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什么人,这样教育才会有方向。
承受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他们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觉得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因为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作为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有别的选择他未必会选你。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缺乏足够的现实感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那么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
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他的人格会将来出问题的。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却忽略了成绩背后的因素。而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这一代的孩子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个性化要求非常高,如他们看重自己的话语权。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会说:“差不多了讲完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而且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不像我们小时候,会把老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否定现在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学校或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压抑他的个性,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深陷教育的悖论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你想要让他成功,一开始就要培养输得起的品质。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家长们从小学就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入读,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好的专业好的大学等等。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这又是一个悖论。
其实孩子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所以,要想获得成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应该重新了解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注:陈默,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在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后,对中国90后及00后群体作出深入的解读。)
承受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他们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觉得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因为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作为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有别的选择他未必会选你。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缺乏足够的现实感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那么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
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他的人格会将来出问题的。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却忽略了成绩背后的因素。而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这一代的孩子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个性化要求非常高,如他们看重自己的话语权。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会说:“差不多了讲完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而且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不像我们小时候,会把老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否定现在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学校或家庭教育中,如果你要压抑他的个性,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深陷教育的悖论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你想要让他成功,一开始就要培养输得起的品质。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家长们从小学就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入读,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好的专业好的大学等等。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这又是一个悖论。
其实孩子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所以,要想获得成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应该重新了解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注:陈默,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在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后,对中国90后及00后群体作出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