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内涵以及培养策略这两个方面的讨论,试图从理论以及历史学科特点的高度对所要阐述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被提到教学改革的日程。然而,学生问题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更没有创新。“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等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和学生认知特点来“裁剪”和“编辑”各类史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定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有巨大帮助。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秦朝的第10、11两节时,可以利用文物图“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出教学内容并设问:“这幅图反映出秦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透过兵俑严整宏伟的军阵,联系到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政策,从而得出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事实;可以联系到秦陵建造的巨大耗费,并与秦朝的苛政、暴政相联系,深刻理解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事实;同时还能充分地理解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等。
(2)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显性差异、历史现象间的本质差异等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异同,产生认知冲突,积极思考。例如:“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对此你有何认识?”求异性思维要求学生关注客观事物的差异,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能够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深化有重要帮助。
2.运用提问艺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1)归纳比较法。历史知识有衔接性和关联性的特点,通过对习得的知识作全面的分析、比较,可以高效地获得新的历史知识。学生拥有一定历史知识的积淀之后,通过比较提问可以类比迁移探求未知的历史知识。例如,探讨“为何秦和隋朝都是短命而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等,通过对同类事物、人物之间的比较或者同时代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学生可以在习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知识迁移能力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把握、又能培养学生思考,提出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建构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
(2)换位提问法。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借助于假设来获得知识和培养思考能力,用这种特殊的换位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鼎立》这节时,提出:“在三国时代,你更愿意做曹操、刘备还是诸葛亮?为什么?”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学生更容易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兴趣盎然地习得知识。
3.“对话”式课堂问题设立及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学生设问、小组讨论设问等形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节中,教师在讲述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提出:“是什么因素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对于这类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势必会产生多种不同观点,这时以小组讨论发言或是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朝着严密、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充分发展了学生多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促进历史教学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湖海.历史教学导问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6):36-37.
[2] 张树刚.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被提到教学改革的日程。然而,学生问题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更没有创新。“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等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和学生认知特点来“裁剪”和“编辑”各类史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定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有巨大帮助。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秦朝的第10、11两节时,可以利用文物图“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出教学内容并设问:“这幅图反映出秦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透过兵俑严整宏伟的军阵,联系到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政策,从而得出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事实;可以联系到秦陵建造的巨大耗费,并与秦朝的苛政、暴政相联系,深刻理解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事实;同时还能充分地理解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等。
(2)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显性差异、历史现象间的本质差异等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异同,产生认知冲突,积极思考。例如:“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对此你有何认识?”求异性思维要求学生关注客观事物的差异,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能够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深化有重要帮助。
2.运用提问艺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1)归纳比较法。历史知识有衔接性和关联性的特点,通过对习得的知识作全面的分析、比较,可以高效地获得新的历史知识。学生拥有一定历史知识的积淀之后,通过比较提问可以类比迁移探求未知的历史知识。例如,探讨“为何秦和隋朝都是短命而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等,通过对同类事物、人物之间的比较或者同时代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学生可以在习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知识迁移能力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把握、又能培养学生思考,提出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建构主动学习的问题意识。
(2)换位提问法。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借助于假设来获得知识和培养思考能力,用这种特殊的换位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鼎立》这节时,提出:“在三国时代,你更愿意做曹操、刘备还是诸葛亮?为什么?”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学生更容易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兴趣盎然地习得知识。
3.“对话”式课堂问题设立及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学生设问、小组讨论设问等形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节中,教师在讲述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提出:“是什么因素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对于这类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势必会产生多种不同观点,这时以小组讨论发言或是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朝着严密、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充分发展了学生多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促进历史教学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湖海.历史教学导问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6):36-37.
[2] 张树刚.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