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解放后的30年中,我国以“剪刀差”的方式将大量的物力、财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工业领域,从而形成“重工业高度倾斜”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夕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时的经济现实是: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低谷;经济系统相对封闭;重工业部门自我循环,三次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其他文献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中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在今年7月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硕士(Master of Arts in Contemporary China)"课程.
1.重申学科性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们认为:“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是近现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其性质应该属于历史学科”。但仍有人认为中共历史是“政治性非常强的历史学科”,这就把其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混为一谈了。2.使用一手材料。研究中共历史一定要根据一手材料不能用二手材料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可能出错。
建国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革命前对于中国的认识:俄国社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把中国作为停滞的东方,与进步的欧洲相对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俄国还未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但中国向俄远东大规模移民的前景已经是很现实的问题,为此,俄国政府制定丁专门政策以鼓励俄围人到东部地区定居。在对中闭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上,俄国政府采取的是向中国领土积极渗透的方针。
四年多来,美国布什政府以“一个中国政策、两个前提(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三个支柱(一个中国、两岸对话、和平解决)、四个文件(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为基本架构,对台海政策做了两次调整。
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基层没有进行过民主选举,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很好行使,因此中央决定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选举法》和《组织法》)。1979年6月18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部《选举法》,对1953年的《选举法》做了重大修订,充分保证了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
期刊
为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5月13日召开学术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应邀出席,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周太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有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到会并作了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纪委原常委刘家栋(原陈云同志秘书)、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公之、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曾庆洋、陈云同志的
从20世纪4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红太阳”思潮的酝酿形成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以最终确定和歌曲《东方红》编成并开始在民众中传唱。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研究领域依赖现代西方的理论而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在西方入侵之前,对中国文明本身的认识自成系统,但是到了近现代,这一认识全面解体,逐渐被西方认识所取代。国内外中国研究也因此普遍从西方理论出发,不少学者甚至把它们硬套于中国实际,结果使相关研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以论带史倾向的学者,或者是提倡本土化的学者,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或者干脆认同于传统中国文明。有的试图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