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意识障碍患者恢复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k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意识障碍(DOC)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DO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tDCS治疗,采用7cm×5cm的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于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行阳极刺激,阴极刺激位于右眼眶或右肩上,刺激强度为2mA,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脑电图(EEG)及格拉斯哥量表(GCS)和持续植物状态(PV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估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显著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有效率为4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DOC患者的BAEP、USEP、EEG、GCS、PVS评分,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肩手综合征原发病、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红外/红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
目的通过BOLD-fMRI成像显示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前、后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及脑功能成像的特征差异,探讨强制诱导语言治疗对脑卒中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慢性运动性失语患者2例,在常规语言治疗进入恢复平台期情况下给予强制诱导语言治疗,每次持续治疗1.5 h,每天治疗2次,共治疗30 h(2周内完成)。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图片命名任务下的fMRI检查及汉语标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经8周
期刊
目的TCD联合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研究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患者185例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单支组、多支组和无侧支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单支组患者再根据侧支循环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组,眼动脉(OA)组和后交通动脉(PcoA)组。对各组进行蒙特利尔评估表(MoCA)评
期刊
目的探讨在不同倾角斜面上进行俯卧撑运动对翼状肩患者上斜方肌(UT)、胸大肌(PM)及前锯肌(SA)肌电信号的影响,为翼状肩患者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6例翼状肩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2组受试者分别在0°、30°、60°、90°倾角斜面上进行俯卧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采集受试者UT、PM及SA肌电信号,以肌电信号最大振幅平均值与最大自主
期刊
目的观察和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纳入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运动想象治疗组(31例)和联合治疗组(32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治疗组行常规作业治疗,运动想象治疗组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行tDCS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
目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康复环境(CAREN)步态评估系统分析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选取单侧小腿中段截肢但均装配假肢的受试者9例设为假肢组,同期选择健全受试者11例设为标准组,通过CAREN步态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报告阐明产生差异原因。结果假肢组步态时相性指数为(0.88±0.04),其假肢侧的步长、支撑期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