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优质是教育的本能追求。然而人们常从明天的利益出发,要求学生放弃今天的幸福,并且从心底认为,当学生牢固掌握了过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就是优质的,他们就能在未来社会中游刃有余。
然而,实践表明,这将导致学生童年乐趣的失去、健康状况的退步、创新精神的下降以及心理的压抑。
所以,我愿意以一个教育人的良心,尝试去做基于现实的、并不遥远的、细小琐碎的教育展望。
第一,保护,让孩子们感受如冬之暖阳般的安全
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对于孩子尤其如此。在各类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当下,如何还童年一个安全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采取细致严密的防范措施,更要主动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社会的正确舆论。
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本雅明的《柏林纪事》里有这样一句话:“就算是我体验过学校纪律的老一套,比如杖鞭、换座位、放学留下……都是些低级办法,那些年他们对我的恐吓,给我的身心笼罩的阴影从未从我记忆中抹去。”可见,当一个孩子失去心理安全,他会是多么无助与恐慌,而这种记忆竟能蔓延那么长久。回到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令学生恐惧的瞬间:没有笑意乃至冰冷的老师的脸,做错的作业被当众展示,迟到一会儿后的罚站……不断重复的、强调的恐惧感使不少孩子开始蜷缩、厌倦。
所以,给孩子安全感,教师就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孩子迟到了,问一声:“路上没什么事吧?早饭吃了吗?”孩子答非所问了,告诉他:“没关系,再想想。”童年的成长总会有磕磕碰碰,会有化蛹成蝶的挣扎,作为教师,该是孩子失落时的抚慰、失败时的鼓励、落后时的等待。只有这样感同身受的彼此关照,孩子才能拥有深沉的安全感,才可能活泼泼地自然生长。
第二,呵护,让孩子们感受如春之到来时的新奇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想要探索,渴望发现,这是孩童的重要生命体征。可是,不少学生在低年级时的好奇天真到了高年级时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与拒绝。我们通常会以为这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所造成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先生在大量的实践举证中发现,有若干原因,包括班级人数的过多、一统化的教学形式、课程的滞后、虚假的主体性追求等。久而久之,童年的天性便在应对现实的功利与沉重中逐渐消失。
我们认为,教育就应该有科学的师生比,师生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没有过重的、生硬的课业烦恼,更多的是在情境中体验,给孩子们带去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始终能以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梦想未来。
第三,成全,让孩子们感受如夏的奔放与自由
拥有开阔自由的空间,生命个体的成长也便能达到健康与健全。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自由,要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还需要还原自然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然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仅给孩子们有计划的、充裕饱满的学习是错误的,千万要记住:孩子需要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所以,优质的小学教育不仅需要优良的设施装备,更需要能帮助孩子跟周围的世界接通的载体,允许他们在泥土里打滚,在乡道上奔跑,在草丛里捉蟋蟀,在阳光下发呆。
站在童年的门口,展望学校的未来,这样的瞭望的确不够宏阔。但我深信,当唯结果的教育短视逐渐远离小学教育的时候,孩子们的童年就一定更像童年。
(顾泳,常熟市石梅小学,21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然而,实践表明,这将导致学生童年乐趣的失去、健康状况的退步、创新精神的下降以及心理的压抑。
所以,我愿意以一个教育人的良心,尝试去做基于现实的、并不遥远的、细小琐碎的教育展望。
第一,保护,让孩子们感受如冬之暖阳般的安全
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对于孩子尤其如此。在各类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当下,如何还童年一个安全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采取细致严密的防范措施,更要主动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社会的正确舆论。
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本雅明的《柏林纪事》里有这样一句话:“就算是我体验过学校纪律的老一套,比如杖鞭、换座位、放学留下……都是些低级办法,那些年他们对我的恐吓,给我的身心笼罩的阴影从未从我记忆中抹去。”可见,当一个孩子失去心理安全,他会是多么无助与恐慌,而这种记忆竟能蔓延那么长久。回到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令学生恐惧的瞬间:没有笑意乃至冰冷的老师的脸,做错的作业被当众展示,迟到一会儿后的罚站……不断重复的、强调的恐惧感使不少孩子开始蜷缩、厌倦。
所以,给孩子安全感,教师就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孩子迟到了,问一声:“路上没什么事吧?早饭吃了吗?”孩子答非所问了,告诉他:“没关系,再想想。”童年的成长总会有磕磕碰碰,会有化蛹成蝶的挣扎,作为教师,该是孩子失落时的抚慰、失败时的鼓励、落后时的等待。只有这样感同身受的彼此关照,孩子才能拥有深沉的安全感,才可能活泼泼地自然生长。
第二,呵护,让孩子们感受如春之到来时的新奇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想要探索,渴望发现,这是孩童的重要生命体征。可是,不少学生在低年级时的好奇天真到了高年级时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与拒绝。我们通常会以为这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所造成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先生在大量的实践举证中发现,有若干原因,包括班级人数的过多、一统化的教学形式、课程的滞后、虚假的主体性追求等。久而久之,童年的天性便在应对现实的功利与沉重中逐渐消失。
我们认为,教育就应该有科学的师生比,师生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没有过重的、生硬的课业烦恼,更多的是在情境中体验,给孩子们带去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始终能以好奇的眼光打量世界,梦想未来。
第三,成全,让孩子们感受如夏的奔放与自由
拥有开阔自由的空间,生命个体的成长也便能达到健康与健全。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自由,要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还需要还原自然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然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仅给孩子们有计划的、充裕饱满的学习是错误的,千万要记住:孩子需要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所以,优质的小学教育不仅需要优良的设施装备,更需要能帮助孩子跟周围的世界接通的载体,允许他们在泥土里打滚,在乡道上奔跑,在草丛里捉蟋蟀,在阳光下发呆。
站在童年的门口,展望学校的未来,这样的瞭望的确不够宏阔。但我深信,当唯结果的教育短视逐渐远离小学教育的时候,孩子们的童年就一定更像童年。
(顾泳,常熟市石梅小学,21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