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3日是“外交小灵通”微博开通一周年,我们体会颇多。一年来,我们在微博的内容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应急处理以及和粉丝的互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现在我们在新浪网的粉丝接近200万,在腾讯网的粉丝接近100万,在人民网也开通了微博。可以说,这一年是“外交小灵通”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肯定。
一年来,“外交小灵通”作为新的公共外交平台和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世界知识》杂志2011年第12期在“外交小灵通”开通不久发表过一篇文章《新媒体:“把公共外交做到指尖”》,对我们很有启发。新媒体也是一种媒体,它集合了两种传播方式:一是大众传媒传播,二是人际传播。以前公共外交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平台来开展,这种传播方式占很大比重。人际传播是指外交部举办的蓝厅论坛、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传播。而新媒体集合了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两者的优点,兼具广泛性和精准性,既可以同时面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受众,也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一对一的交流。受众既是传播的目标对象,也是传播的主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二次乃至多次再传播。在外交部部领导和新闻司司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开通了作为外交部官方微博的“外交小灵通”。应该说,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我们推进公共外交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灵”与“通”:信息发布平台
“外交小灵通”有两个定位:一是作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和外交部网站之外的又一个发布平台,用网言网语发布外交信息,介绍、解释我们的外交政策;二是作为我们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双向互动性充分体现了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优势。
关于发布的信息,一年来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最开始我们主要发布一些外交动态,包括领导人的外交活动、外交部记者会信息以及驻外使领馆的工作等。后来有了领事保护信息、外交史上的今天、外交常识、外交礼宾知识等内容,以及我们与一些国家双边关系、重要国际会议的背景知识等。近期我们新开设了一些栏目,介绍外事英语和有关外交的书籍,可以说信息越来越丰富了。
140字:浓缩的是精华
另外,我们尝试提供一些观点,也就是关于外交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当今时代信息并不缺乏,在涉外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全面性方面专业新闻媒体比我们强,外交部网站的信息容量比微博大得多。但是,不少公众不了解我们的外交政策主张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政策主张如何维护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更有效地向公众解释、说明。但在微博上做这项工作是有难度的,每条微博要求字符在140字之内,如何用这么少的字把我们想表达的观点说清楚,对我们是不小的挑战。我们尽可能利用这140个字把核心内容提炼出来,把我们的政策精髓阐释清楚,感兴趣的粉丝可以进一步通过链接、长微博阅读全文。我们尝试就周边外交、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以及欧债危机、我国对外援助、南海、叙利亚等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解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温暖的守候:领事保护
“外交小灵通”在服务公众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传统媒体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传播,而微博在双向互动方面优势突出。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些服务,帮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领事保护方面。比如今年2月,“外交小灵通”协调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为滞留马尼拉机场的中国留学生入境提供协助。还有其他类似情况,我们通过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驻外使领馆尽量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服务。比如,我们的多数粉丝是年轻人,很多大学生、高中生发来私信,询问怎样报考外交部、有什么要求、怎样做准备,对这些问题我们尽量协调主管司局提供意见建议。我们还会应粉丝要求介绍一些外交常识,比如外交职衔的设置、驻外使领馆的职能等。应该说,在服务公众这方面,微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耐心的倾听者
这几年,在外交决策过程前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反应。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外交小灵通”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一直强调“外交为民”,“外交小灵通”使我们践行这一宗旨有了更加直接的渠道。在“外交小灵通”开设之前,我们听取公众意见主要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电话等渠道。有了“外交小灵通”,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注意到网民提出的问题,包括一些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的帖子,并及时回复沟通,发挥了增信释疑的作用。
“外交小灵通”的粉丝大多比较活跃,我们发的任何一条微博,粉丝们都会发表评论,我们听取民意、吸取民智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方式更便捷了。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新媒体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公共外交更加多元化,使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手段日益先进,为我们向公众介绍外交政策和工作,为公众了解、理解外交政策和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微博的集群效应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利用新媒体的意识不断增强,投入也在加大,为我们进一步借助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最初我们发布的内容比较单一,渐渐地部内各单位和驻外使领馆向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非洲司等部内单位和一些驻外使领馆也开通了微博,我们通过互相转发、协调相关单位和驻外使领馆回复网友提问、处置突发事件等方式加强联动,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形成了集群效应。
当然挑战和困惑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微博用户目前已超过三亿,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进一步深化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年来,“外交小灵通”作为新的公共外交平台和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世界知识》杂志2011年第12期在“外交小灵通”开通不久发表过一篇文章《新媒体:“把公共外交做到指尖”》,对我们很有启发。新媒体也是一种媒体,它集合了两种传播方式:一是大众传媒传播,二是人际传播。以前公共外交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平台来开展,这种传播方式占很大比重。人际传播是指外交部举办的蓝厅论坛、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传播。而新媒体集合了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两者的优点,兼具广泛性和精准性,既可以同时面对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受众,也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一对一的交流。受众既是传播的目标对象,也是传播的主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二次乃至多次再传播。在外交部部领导和新闻司司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开通了作为外交部官方微博的“外交小灵通”。应该说,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我们推进公共外交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灵”与“通”:信息发布平台
“外交小灵通”有两个定位:一是作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和外交部网站之外的又一个发布平台,用网言网语发布外交信息,介绍、解释我们的外交政策;二是作为我们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双向互动性充分体现了它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优势。
关于发布的信息,一年来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最开始我们主要发布一些外交动态,包括领导人的外交活动、外交部记者会信息以及驻外使领馆的工作等。后来有了领事保护信息、外交史上的今天、外交常识、外交礼宾知识等内容,以及我们与一些国家双边关系、重要国际会议的背景知识等。近期我们新开设了一些栏目,介绍外事英语和有关外交的书籍,可以说信息越来越丰富了。
140字:浓缩的是精华
另外,我们尝试提供一些观点,也就是关于外交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当今时代信息并不缺乏,在涉外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全面性方面专业新闻媒体比我们强,外交部网站的信息容量比微博大得多。但是,不少公众不了解我们的外交政策主张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政策主张如何维护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更有效地向公众解释、说明。但在微博上做这项工作是有难度的,每条微博要求字符在140字之内,如何用这么少的字把我们想表达的观点说清楚,对我们是不小的挑战。我们尽可能利用这140个字把核心内容提炼出来,把我们的政策精髓阐释清楚,感兴趣的粉丝可以进一步通过链接、长微博阅读全文。我们尝试就周边外交、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以及欧债危机、我国对外援助、南海、叙利亚等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解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温暖的守候:领事保护
“外交小灵通”在服务公众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传统媒体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传播,而微博在双向互动方面优势突出。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些服务,帮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领事保护方面。比如今年2月,“外交小灵通”协调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为滞留马尼拉机场的中国留学生入境提供协助。还有其他类似情况,我们通过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驻外使领馆尽量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服务。比如,我们的多数粉丝是年轻人,很多大学生、高中生发来私信,询问怎样报考外交部、有什么要求、怎样做准备,对这些问题我们尽量协调主管司局提供意见建议。我们还会应粉丝要求介绍一些外交常识,比如外交职衔的设置、驻外使领馆的职能等。应该说,在服务公众这方面,微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耐心的倾听者
这几年,在外交决策过程前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倾听民众的声音,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反应。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外交小灵通”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一直强调“外交为民”,“外交小灵通”使我们践行这一宗旨有了更加直接的渠道。在“外交小灵通”开设之前,我们听取公众意见主要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电话等渠道。有了“外交小灵通”,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注意到网民提出的问题,包括一些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的帖子,并及时回复沟通,发挥了增信释疑的作用。
“外交小灵通”的粉丝大多比较活跃,我们发的任何一条微博,粉丝们都会发表评论,我们听取民意、吸取民智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方式更便捷了。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新媒体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公共外交更加多元化,使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手段日益先进,为我们向公众介绍外交政策和工作,为公众了解、理解外交政策和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微博的集群效应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利用新媒体的意识不断增强,投入也在加大,为我们进一步借助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最初我们发布的内容比较单一,渐渐地部内各单位和驻外使领馆向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非洲司等部内单位和一些驻外使领馆也开通了微博,我们通过互相转发、协调相关单位和驻外使领馆回复网友提问、处置突发事件等方式加强联动,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形成了集群效应。
当然挑战和困惑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微博用户目前已超过三亿,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进一步深化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