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今年七月,上海朵云轩推出了张大千早年巨制《晚波渔挺》,此画系张大千以石涛笔意为红颜知己李秋君而作,整幅作品高3.54米,宽1.3米,尺幅堪为艺术家的挂轴之最,这也正是该作品在今次春拍备受瞩目的原因之一。
此幅描绘山水烟云的挂轴虽是以水墨所作,但张大千却在单色中将浓淡干湿的墨色呈现出多种变化。前景松柏针叶多以浓墨涂染,而松针间又将浓厚之色寓于湿润的淡墨中,从而既烘托前景松柏的厚重突出,又将松树针叶的前后关系充分呈现,立体感跃然纸上。而画中后景的水岸,在具有多层变化的淡墨色调中既具有远景的朦胧,又表现出隐没于水面云中之态。在这样的处理之后,远山主峰的浓墨涂绘便突显出主峰的高耸矗立,使得远山成为了整幅画面的焦点,同时与近端图景相互呼应,画面的墨色韵味颇具节奏感。
这种画面的节奏感同样体现在构图上,画中山水严格按照明清绘画起承转合的构图原则,前后几段景致沿竖直挂轴自下而上依次交错,其中前景山石与中部水岸以松柏巧妙衔接,远处水岸又通过湖面帆舟得到隐含呼应。贯穿于整幅画面的江面湖水则成为了完成该构图的关键,通过河道的折转,不仅使水岸的布置交错而列,还形成了前后景致的纵深,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充满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这种笔墨技法以及构图原则,正是张大千在学习石涛时所着重渴望了解的。无论这种笔墨技法还是景物陈布,也正是石涛最为称道的艺术语言,通过此图,可见,这些表现形式得到张大千的充分吸收和应用。
在这张《晚波渔挺》中,我们不仅看到张大千在笔法和构图上受石涛影响,就连款后钤印上也落上了“道济长城”、“苦瓜滋味”的印章,可见除了表面的艺术语言之外,石涛的艺术格调和创作理念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张大千的画中。张大千对于石涛的热爱,首先来自于其两位老师的影响。早在民国初年,张大千便求学于曾熙与李瑞清两位书画名家,两位老师均属前清遗老,对同为遗民身份的四僧颇为喜爱,尤以石涛为最。石涛的画意不仅因其风格有别于四王格套,他的清秀野逸也得到了曾、李二人的认同,另外在石涛身份中所体现的亲近与认同感,也符合他们的趣味择取。老师的喜好对张大千产生了不小影响,不过遗民身份的认同并未在张大千的观念中占据太多,其更看重石涛画作所给他带来的开阔眼界、抬升笔墨技法和书画格调,这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张大千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晚波渔挺》是张大千在三十年代倾心学习石涛画风时留下的得意佳作,它也见证了张大千如何从学习石涛起步,并在探索中前进的辛路历程。在这艰苦探索之中,其实张大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特色,黄苗子对张大千作品曾用“明逸清艳”予以概括,就以此幅《晚波渔挺》来看,整幅画面以水墨施染,清润秀丽,画面虽无艳丽的色彩,却于墨色中透露一股娟秀温郁,这也是张大千所体现的独特艺术面貌。对于这点,他自己也曾说到:“作画笔触,贵在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着而清润。”因此可以说,张大千的作品源自石涛,最终却又因其自身的内在修为而出于石涛。
对于一幅传世佳作的欣赏,作品与作者只是欣赏的一个角度,令人神往的往往还有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幅作品的受赠人乃是民国时期的海上名媛李秋君,她也是张大千的红颜知己。李秋君出生于镇海小巷的李家,家资豪富、书香门第。张大千年轻时曾一度居于李家门下,可以说,张大千能够顺利的进入当时上海的艺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家的引领和资助。故此,我们自可看到张大千与李家关系实非一般,而李秋君在书画方面有着较高造诣,所以能与张大千共聚一堂,品茗书画。画中张大千题词写到:“生烟老树挂高坡,渔艇随风荡晚波。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由此道出此画主旨,也可看到此作乃是张大千乘兴之时的即兴创作。而作者与佳人的这段赠物之情,同样寄于纸绢之上,并被永久保存。
如今回首,这件作品不仅因张大千对石涛笔意的精妙模仿而著称于世,它更是记录了张大千的师承关系、求学历程、艺术格调,以及对石涛艺术语言的学习、探索、超越等多重内涵。从一张作品便让观者窥见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及其传奇人生,由此可见《晚波渔挺》虽属张大千早期作品,却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一页。张大千并非完人,但是他在民国艺术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却无出其右,独居艺坛,这幅巨制山水便是其艺术传奇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今观过往,这副佳作的确值得我们重新细品一番。
今年七月,上海朵云轩推出了张大千早年巨制《晚波渔挺》,此画系张大千以石涛笔意为红颜知己李秋君而作,整幅作品高3.54米,宽1.3米,尺幅堪为艺术家的挂轴之最,这也正是该作品在今次春拍备受瞩目的原因之一。
此幅描绘山水烟云的挂轴虽是以水墨所作,但张大千却在单色中将浓淡干湿的墨色呈现出多种变化。前景松柏针叶多以浓墨涂染,而松针间又将浓厚之色寓于湿润的淡墨中,从而既烘托前景松柏的厚重突出,又将松树针叶的前后关系充分呈现,立体感跃然纸上。而画中后景的水岸,在具有多层变化的淡墨色调中既具有远景的朦胧,又表现出隐没于水面云中之态。在这样的处理之后,远山主峰的浓墨涂绘便突显出主峰的高耸矗立,使得远山成为了整幅画面的焦点,同时与近端图景相互呼应,画面的墨色韵味颇具节奏感。
这种画面的节奏感同样体现在构图上,画中山水严格按照明清绘画起承转合的构图原则,前后几段景致沿竖直挂轴自下而上依次交错,其中前景山石与中部水岸以松柏巧妙衔接,远处水岸又通过湖面帆舟得到隐含呼应。贯穿于整幅画面的江面湖水则成为了完成该构图的关键,通过河道的折转,不仅使水岸的布置交错而列,还形成了前后景致的纵深,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充满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这种笔墨技法以及构图原则,正是张大千在学习石涛时所着重渴望了解的。无论这种笔墨技法还是景物陈布,也正是石涛最为称道的艺术语言,通过此图,可见,这些表现形式得到张大千的充分吸收和应用。
在这张《晚波渔挺》中,我们不仅看到张大千在笔法和构图上受石涛影响,就连款后钤印上也落上了“道济长城”、“苦瓜滋味”的印章,可见除了表面的艺术语言之外,石涛的艺术格调和创作理念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张大千的画中。张大千对于石涛的热爱,首先来自于其两位老师的影响。早在民国初年,张大千便求学于曾熙与李瑞清两位书画名家,两位老师均属前清遗老,对同为遗民身份的四僧颇为喜爱,尤以石涛为最。石涛的画意不仅因其风格有别于四王格套,他的清秀野逸也得到了曾、李二人的认同,另外在石涛身份中所体现的亲近与认同感,也符合他们的趣味择取。老师的喜好对张大千产生了不小影响,不过遗民身份的认同并未在张大千的观念中占据太多,其更看重石涛画作所给他带来的开阔眼界、抬升笔墨技法和书画格调,这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张大千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晚波渔挺》是张大千在三十年代倾心学习石涛画风时留下的得意佳作,它也见证了张大千如何从学习石涛起步,并在探索中前进的辛路历程。在这艰苦探索之中,其实张大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特色,黄苗子对张大千作品曾用“明逸清艳”予以概括,就以此幅《晚波渔挺》来看,整幅画面以水墨施染,清润秀丽,画面虽无艳丽的色彩,却于墨色中透露一股娟秀温郁,这也是张大千所体现的独特艺术面貌。对于这点,他自己也曾说到:“作画笔触,贵在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着而清润。”因此可以说,张大千的作品源自石涛,最终却又因其自身的内在修为而出于石涛。
对于一幅传世佳作的欣赏,作品与作者只是欣赏的一个角度,令人神往的往往还有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幅作品的受赠人乃是民国时期的海上名媛李秋君,她也是张大千的红颜知己。李秋君出生于镇海小巷的李家,家资豪富、书香门第。张大千年轻时曾一度居于李家门下,可以说,张大千能够顺利的进入当时上海的艺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家的引领和资助。故此,我们自可看到张大千与李家关系实非一般,而李秋君在书画方面有着较高造诣,所以能与张大千共聚一堂,品茗书画。画中张大千题词写到:“生烟老树挂高坡,渔艇随风荡晚波。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由此道出此画主旨,也可看到此作乃是张大千乘兴之时的即兴创作。而作者与佳人的这段赠物之情,同样寄于纸绢之上,并被永久保存。
如今回首,这件作品不仅因张大千对石涛笔意的精妙模仿而著称于世,它更是记录了张大千的师承关系、求学历程、艺术格调,以及对石涛艺术语言的学习、探索、超越等多重内涵。从一张作品便让观者窥见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及其传奇人生,由此可见《晚波渔挺》虽属张大千早期作品,却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一页。张大千并非完人,但是他在民国艺术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却无出其右,独居艺坛,这幅巨制山水便是其艺术传奇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今观过往,这副佳作的确值得我们重新细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