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能力的教育。它提倡主动探索,自我创新。要通过课堂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两个条件:参与和预见。
一、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思辨能力、开发想象力。比如学习苏教版《离骚》一文时,为了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上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让学生配合古典音乐来大声诵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描述出屈原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对屈原的内心展开了大胆的猜测,对“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不幸境遇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对烛之武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劝退秦兵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学生得出了结论:各国都看重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不使别国的力量增加。烛之武抓住了要害,而且表明了要和秦国和好,使秦国有了利益而且又使晋国力量不增加,所以秦国就退了。秦兵退,晋不得不退。通过这样的质疑和思辨,加深了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师要挖掘教学中的所有渠道,语文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阅读的课文都可以成为设置疑问的素材,用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设法让学生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和课本上的固有说法,引导他们朝着不同的思路来发掘问题。只有突破常规,才能找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从寻根问底中锻炼思维,获得新知识。
对于学生的质疑、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教师要持开放和鼓励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即使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不全面、不成熟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鼓励,注意保护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逐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种重要品质,批判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于作品的思想观点持有批判的态度,才能由表及里地去剖析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做到去粗取精、凝练升华。比如在学习《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时,此文本身就是在讨论问题,充满了质疑和思辨。预习课文前我向学生交代了文章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在北京城墙的存废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反驳拆除派的观点的?预习完课文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主张拆除者”提出哪些要拆除的理由?“主张保存者”是如何辩驳的?这些辩驳有说服力吗?列举实例,作一些具体分析。你还有更有力的辩驳理由吗?经过大家的讨论,仍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于是我就按小组观点来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内容课下准备,再上课时进行辩论。正反两方都作了充分准备,甚至有的小组引用了《城记》一书这样的文字:“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
在相互的辩论和批驳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要珍惜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这些成分是创新的火花,有了老师的保护和鼓励,这样的火花才会成为充满创造力的火种。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文学创作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如《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我的四季》《我心归去》等优秀的诗歌、散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教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文学优势,及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讲授诗歌时,要引导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体会诗歌的美,穿过文字去捕捉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愫。
除了通过学习诗歌、散文来培养想象力之外,写作也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写作课上,教师要重点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题目,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挥洒自己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把想象出的世界写下来。比如在学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文题目,如《20年后的北京》《如果我是北京市长》《畅游民国时的北京》等。这样的题目既与课文有联系,又能够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发展,进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一、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思辨能力、开发想象力。比如学习苏教版《离骚》一文时,为了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上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让学生配合古典音乐来大声诵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描述出屈原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对屈原的内心展开了大胆的猜测,对“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不幸境遇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对烛之武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劝退秦兵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学生得出了结论:各国都看重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不使别国的力量增加。烛之武抓住了要害,而且表明了要和秦国和好,使秦国有了利益而且又使晋国力量不增加,所以秦国就退了。秦兵退,晋不得不退。通过这样的质疑和思辨,加深了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师要挖掘教学中的所有渠道,语文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阅读的课文都可以成为设置疑问的素材,用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设法让学生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和课本上的固有说法,引导他们朝着不同的思路来发掘问题。只有突破常规,才能找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从寻根问底中锻炼思维,获得新知识。
对于学生的质疑、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教师要持开放和鼓励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即使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不全面、不成熟的见解,教师也要予以鼓励,注意保护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逐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种重要品质,批判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于作品的思想观点持有批判的态度,才能由表及里地去剖析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做到去粗取精、凝练升华。比如在学习《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时,此文本身就是在讨论问题,充满了质疑和思辨。预习课文前我向学生交代了文章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在北京城墙的存废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反驳拆除派的观点的?预习完课文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主张拆除者”提出哪些要拆除的理由?“主张保存者”是如何辩驳的?这些辩驳有说服力吗?列举实例,作一些具体分析。你还有更有力的辩驳理由吗?经过大家的讨论,仍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于是我就按小组观点来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辩论内容课下准备,再上课时进行辩论。正反两方都作了充分准备,甚至有的小组引用了《城记》一书这样的文字:“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
在相互的辩论和批驳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要珍惜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这些成分是创新的火花,有了老师的保护和鼓励,这样的火花才会成为充满创造力的火种。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文学创作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如《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我的四季》《我心归去》等优秀的诗歌、散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教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文学优势,及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讲授诗歌时,要引导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体会诗歌的美,穿过文字去捕捉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愫。
除了通过学习诗歌、散文来培养想象力之外,写作也是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写作课上,教师要重点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题目,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挥洒自己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把想象出的世界写下来。比如在学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文题目,如《20年后的北京》《如果我是北京市长》《畅游民国时的北京》等。这样的题目既与课文有联系,又能够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发展,进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